刘益 闵壮军
【摘要】“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将不同专业层面的数学教师组织到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学习与研究中共同成长,实现数学教师专业的整体提升。文章重点论述了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文本阅读中实现共同成长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文本阅读 ;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7CZXX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标准》、教材不熟悉,不善于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专业成长的“高原期”。这些都会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将不同专业层面的数学教师组织到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学习与研究中共同成长,实现数学教师专业的整体提升。
我们作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也是教学共同体的教师,担任小学数学的指导教师已经四年了。在这四年中,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阅读,备课研课,听课评课,看着一批批的青年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下面就重点谈谈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阅读中的一些做法。
一、用示范课引领,帮助青年教师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化县师资匮乏,近几年来招聘了大量的非师范类教师,对于这些才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我镇的栗林、田心、双云等学校,地处偏远,往往一个人教一个年级,遇到教学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面对教材上一幅幅主题图和几个简单的对话,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一片茫然,只会照本宣科,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给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因此我们“共同体”利用示范课帮助青年教师读懂教材,透过现象看到数学的本质、过程、思想和结构,在读教材的显性知识同时,读出其包含的隐性知识。这样,教学时就能教到一些别人教不出来的内容。那么如何读懂教材呢?下面就以刘老师的示范课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4”一课为例来谈谈对教材的解读。
(一)读懂例题呈现的知识点,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
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教材上例题呈现的是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本课例4呈现的是:用同数连加来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同于以往的用两数直接相加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这个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搭建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本质,经历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比较优化,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读懂教材中的插图及对话,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教材中的插图(包括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等,读懂了可以帮助教师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指导教师的教法。
如例4可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题中已知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学生对原题中的“每人折了6个”这句话难以理解,可设计对比读题的环节,引导学生变换叙述方式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为突破重难点找到方法。
读原题: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换个说法读题:佳佳、浩浩和小芳一起折小星星,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三)读懂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课中设计让学生动手贴星星,列表、列式连加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了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与优化策略,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读懂“做一做”和练习题,在精讲巧练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文本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消化所学数学知识并转化成技能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读懂习题的层次和功能,弄清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发展题与开放性思考题。推敲每一个层次习题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根据练习题型、容量和时间,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思考性开放性问题,精减雷同的习题,真正做到精讲巧练,提高教学效率。
如本课中笔者将教材中“做一做”,进行了修改,设计对比练习如下: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每人摘了7个桃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猪八戒摘了7个桃子,唐僧师傅摘了3个桃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对比练习之后,引导学生同桌讨论反思:“同学们,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都出现了7和3这两个数字,为什么算式不一样,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样呢?”通过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汇报对比,同桌讨论,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明确了“7+7+7”和“7+3”的区别,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二、用竞赛课实践,帮助青年教师读懂《教师教学用书》
实践出真知。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梅城镇中心校“共同体”每个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比武。先由青年教师独立进行文本阅读,设计出教学预案,然后由指导老师和青年教师一起讨论修改教学预案。
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往往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不能很好地读懂《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直接由教材的编写者编写的,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建议,有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是理解教材的好帮手。
下面就以指导李老师执教的竞赛课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读懂《教师教学用书》。
(一)读懂教材分析,弄清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教师往往注重本课的教材分析,忽视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如“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是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认识分数,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读懂教材分析,能使我们在教学中树立整体观念。
(二)读懂编者意图,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能否领会编写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都值得好好深思。
李老师第一次设计:让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后表示出“一半”,然后明确这个圆形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小精灵对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借助学生已有的每人得到‘半块的生活经验,在如何表示‘半块的过程中引出分数。”
因此我们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数学活动。“(老师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学具)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出你心目中的一半吗?”学生们利用学具进行对折、对切等直观操作,纷纷表示出了一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一个苹果的一半,一根绳子的一半,一张正方形纸的一半,4颗糖果的一半……体会“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激发认知冲突,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些“一半“都能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这样设计,丰富了学生对“一半”的理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读懂教学建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李老师第一次设计:引出分数后,就接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介绍分数的读写,没有突出分数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
其实学生认识分数后,理解几分之一的本质含义是关键,这个关键点不仅体现了数学的魅力,而且蕴含着思索探求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呢?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体会二分之一不仅可以表示半块月饼,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
于是我们修改设计了下面的探究活动。老师提问:“这些一半的事物,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探索分数的本质意义和内涵上来。
原来只要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这个整体可以是一张纸、一个苹果、一个月饼等,也可以是一些事物如4颗糖果等等。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本质含义,建立起了二分之一的数学模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用评课赛提升,帮助青年教师读懂《新课程标准》
评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评课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青年教师评课时感到无话可评,大多只会说“这堂课上得好”。好在哪?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评课水平,在评课中有自己的教学观点、评课意见!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书籍,让自己的教学观点有理论支撑。
梅城镇中心校“共同体”在教学比武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评课比赛,促进了青年教师评课水平的快速提高。
下面就以闵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评课为例,谈谈如何指导青年教师读懂《数学课程标准》。
(一)读懂课程理念,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学生发展和数学课程教学的角度理解,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评课时如果能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评价数感、符号化思想、推理能力及建模思想,将会使评课高瞻远瞩。不仅知道某个环节上得好,还知道为什么好,好在哪。
评析:田心学校青年教师杨老师评课:闵老师的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思考性的内容入手:“为什么加法交换律要写成a+b=b+a?而不写成3+4=4+3?写成a+b=b+a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明白字母的作用,即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还可以表示未知数,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每节课中。
(二)读懂课程目标,评价教师基本功的新内涵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修改,从一维变为三维,双基变成四基。教师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将课上出新意。
教师基本功的新内涵包括:解讀教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等。青年教师评课时就要着重评出执教者基本功的新内涵,能看懂执教者的设计意图,知道执教者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那么评课时就会有理有据,从无话可评变得有话可说了。
如“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给出老师的照片,猜老师的年龄可能是多少?(x)
○给出侄女的照片,用字母表示她的年龄?(用两个不同的未知数字母)
○给出侄女的年龄“x-20”,从中你知道了什么?(相差20岁)30——10,31——11,32——12,什么东西不变?(年龄关系)
○还带来了一个神秘人,猜是谁?给出x-1,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不能确定是谁,但是年龄关系可以确定。
○回顾: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
评析:栗林学校青年教师谢老师评课:年龄情境是教材本身就有的情境。在生活中,能够如此简单、直观地表示出两个数量变与不变的情境就数年龄了。闵老师的这一设计在珍重教材,沿用经典情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细化,增强了学习的层次性。也由此看出闵老师掘地三尺般挖掘教材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教学功底。
(三)读懂课程内容,评价课堂教学维度的把握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标准》中对4-6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上课时把握不住教学维度,有时把简单的知识教复杂了,有时把复杂的知识教繁琐了。评课时就要善于发现执教者对教学维度的把握情况,并能学以致用。
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闵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来达到要求:
○谈话导入数学上也有用字母表示的数;
○用加法交换律来说明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
○用两个储蓄罐说明字母式既可以表示运算也可以表示结果;
○用老師年龄和侄女年龄说明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用故事来解释省略乘号的原因。
评析:双云学校青年教师龚老师评课:闵老师敢于创新设计,在对教学维度有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选择了很多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储蓄罐”这个设计特别好,一个储蓄罐放入已知的钱数,贴上标签5元,另一个储蓄罐有钱未知,贴上标签a元,一共有多少钱?让学生体验理解“a+5”既可以表示算式,也可以表示结果。
五个环节层层递进,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内容的深度,直指目标,学生体会非常深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如果在文本阅读中读懂了“教材”,领悟了《课程标准》理念,科学利用了《教师教学用书》,将会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
而指导教师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在专业成长上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轻松走出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真可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搭建了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真正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成长,是我们数学教师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听吴正宪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