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卿
【摘要】利用我们的体育特长,在体校课程中纳入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让学生保持对一己之长的兴趣;培养、巩固、壮大上天赋予的才华,是大多数在体育跑道上落下来的体育中专生将来可能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成功所在、福祉所在。体育人当敞开怀抱迎接属于自己的体育大时代。
【关键词】体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社会环境;设想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对我们青岛体校来说,金秋的赛季更是硕果累累。在二十三届全运会上,我校培养的运动员、笔者任教的中二年级学生王大鹏揽获个人和团体三枚射箭金牌,这是继张娟娟、李淑芳等著名运动员之后,又一颗从青岛体校诞生即将冉冉升起的奥运明日之星。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第二十四届山东省省运会上,青岛市以265枚奖牌位列全省第一,体校健儿驰骋赛场,风云突起竞风流。作为文化课教师,听闻熟悉的学生夺冠,倍感欣慰,收获的幸福一扫之前业界对体校办学前景担忧的阴霾。
近年来,听闻不少地区各级各类业余体校难以为继,比如江苏地区,因为体校输送率低,学生出口难等问题,体校大幅缩减50%[1]。地区不同,加上经济发展的因素,情况或许会有差异。体育运动学校如何突破现状,谋求发展,做大做强,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一线教练、教师漫漫求索的课题。“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論述[2]。体育运动学校承担着青少年运动员启蒙训练的重要使命,扮演着区域领头羊的角色。奥运冠军需要体校这样的基础阵地去发现,去培养,这样的阵地不但不能废除,相反更需要加固,需要发展。怎样为这样一批实力不俗的、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创造正确的学习机会,实现塔尖塔基全体学生共存共赢?如何珍惜学生的学习成长时机,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成才路径?这些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使命。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他要求,努力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教育”,从而使“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
回顾往昔,审视现在,谋划未来,笔者认为,当下在体育运动学校尝试开展职业教育,开设就业教育课程,时机已然成熟。
一、体校现有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改变美育薄弱局面。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意见》的发布,正当其时,其中“适应时代要求,培养职业能力”的指导思想,为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探寻出路提供了指南针,为体育运动学校谋求发展提供了施工图。
一名体校生从初一、初二被教练选材入校(今年秋季我校又招收了小六年级),到中专毕业,正常发展的话,要经过长达六年全日制式的训练、学习、生活、成长在体校,涵盖了人生的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学校是教育领域极少的学制贯穿类型学校,并且兼具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代表地区参加大赛、培养中专毕业生等多重办学目标。过去社会上对体校学生的认识评价偏低一些,体校学生纪律涣散,学习自觉性低,学习能力差,自我认知水平低,文化素养低,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体校学生的接纳,造成体育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分析体校学生的这种文化学习状况,应有其科学客观的一面,体育是动,学习要静,动与静本就自相矛盾,哪个主导,就会决定学生的常态。为国家造就优秀运动员,为地区备战各级竞赛,学生每日需要大量的运动训练时间,身体处于亢奋之中,难以迅速切换到安静的学习状态,顾此失彼难避免,长期下来,形成积习,造成学生对除体育之外的文化学习有所畏惧。有句老话:“法乎其上取其中。”文化课堂如果不够新颖,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思创新,就低认低,则学习颓势循环形成。而社会的不接纳又反过来对学生及老师的心理形成压力和暗示。
当前,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已经备受国家重视,“运动员也要有文化”是有识之士提出的倡议。自2015年起,山东省就开始实行了体校文化课考试全省统考制度,文化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重大比赛。在此要求下,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是体校上上下下正在认真工作着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校园氛围已经形成。打破常规,紧跟时代步伐,改进教学课程,探索灵活多样的顺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
二、体校现有优势分析
回顾多年的体校教学生涯,教过的学生中有奥运全运省运冠军,有的三十而立已成为各级各项目骨干教练、体育工作管理者,成了与我们并肩的同事,市县各个小学里有曾经体校的学生在一本正经地做体育老师,还有许多借助体育优势在非体育性质工作单位因有体育特长而备受重用,工作有成绩,生活踏实稳定,事业风生水起。这些成功的体校学生常常念及母校的培育恩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体校生虽然是中专学历(第一学历),但他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凭借自身的体育特长,跑赢不同行业中的同龄人。有桃李芬芳,也有扼腕唏嘘,毕业学生中更有因为文化认知水平低,踏入社会,迷途折戟,反复跳槽,屡战屡败,不在少数。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地方就成了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自己的短处而不是长处谋生的话,将是非常可悲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就是一个错误,一个词人被推上帝位,王国维评说他“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体校的优势是什么?体校学生的优点、长处是什么?寻着这个思路,答案是不难找寻的,也是肯定的:体校是基地,是摇篮。体校学生中有体育精英人才和一大批实力不俗的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就是我们的优势,体育就是学生的特长。古希腊雅典神庙石刻铭文上曾经提出要“认识你自己”。世上每样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长处是人生的一片沃土,它下面埋着一粒成功的种子,隐藏着巨大潜能,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就会给生命增值。“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凸显了体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2]。随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蓬勃发展,中国体育格局焕发出崭新风貌。生逢这样一个教育产业化、体育产业化的时代,我们要善用自己的长处。笔者认为,利用我们的体育特长,在体校课程中纳入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让学生保持对一己之长的兴趣;培养、巩固、壮大上天赋予的才华,是大多数在体育跑道上落下来的体育中专生将来可能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成功所在、福祉所在。体育人当敞开怀抱迎接属于自己的体育大时代。
三、体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已成熟
新时代的特征反映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学校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专门人才的多样化教学路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预言,教育领域将是“百花齐放”的市场。新东方外语培训机构的成功上市,重要的一点就是俞敏洪对教育行业高超的敏感度,他感受到了时代的风口,窥察到了资本的潮流涌向。而今,新时代新体育亦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体育功能不断多元化、丰富化,非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应运而生。
(一)群众体育热
经济发展催生全社会体育热,群众性体育从未像今天这样蓬勃开展,涌现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运动队等一些不同的体育参与形式,竞技体育也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体育功能不断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背景下,体育的健身功能逐渐由一维的体质健康转换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而社会适应健康更多地指向了人的社会化健康,即通过体育更好地优化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化的质量和综合效果。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体育对于人们社会化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现,融合了身体、心理、教育、文化、社交等多个因素。有研究指出,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以及促进儿童的青春期发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较普通人在社会化方面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体育运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有关体育社会化的研究,美国处于主导地位,这与其经济地位有关[4]。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和个体塑造的热情空前高涨,如英派斯、52等民众连锁健身馆遍布城市街道,网友自发组织驴友登山队,社区的大妈大爷广场舞,超市外的儿童轮滑,个人开设的跆拳道馆……不一而足。运动就在身边,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体育为主线的体育健身市场等消费迅猛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着者、美国人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论”,他认为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比如,瑜伽作为体育运动被大众所认可,产生了瑜伽经济以及对瑜伽教练的需求,好的教练又进一步促进了瑜伽运动的社会化[4]。引领大众体育不需要身怀绝技,但要有先天的体育素质和优于普通人的体能。体校毕业生经历了多年的体育专门训练,有体育参赛经验,如果再经过职业培训,是可以充当群众健身运动的启蒙者和陪跑者的。
(二)青少年体育热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需要。然而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多年来中小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5]。中外学生夏令营里的体质较量,日本幼儿园的身体素质课程,都深深警醒着国人,我们肩负着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缩小与国外学生差距的重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衔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除强调日常锻炼,更是将体育测试纳入中考,各省体育加分政策不一,山东省为60分。
中考是每个人求学过程中的一次关键性考试,中考成绩对学生进一步求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体育列为中考科目,确实改变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引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技能。尤其是中考测试项目,考前体育家教成了香饽饽,许多家长不惜钱财,像找语文、数学家教一样为孩子找教练进行一对一训练。体育中考提升了体育的学科地位,满足了社会对体育教师、体育人才的需求,而现实难以满足。据调查,北京城区体育师生比为1∶129.9,郊区为1∶136.9。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0%的小学和初中无法开设体育课。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非常严重,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体育师资队伍缺额达30万左右,现有体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比例约占五分之一,农村等偏远地区出现几个学校共用一个体育教师的困境[5]。及时更新升级滞后的体育文化资本,是社会需求,更是我们体育人的机遇。体校拥有全面的运动项目和一大批一线优秀教练员,是运动员的社会化、职业化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职业课程学习、培训,能够做到对青少年儿童课余训练指导,成为体育师资的有力补充,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准,丰富校园体育,使体育和教育部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开创体教结合新格局。
(三)新体育新职业热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的新领域、新生活、新职业比比皆是,私教陪练、礼仪模特、高端小区保安、婚庆表演、减肥塑形营养师甚至高级保姆……这些新职业突破了传统意识,都要求从业者具备一些先天较好的身体特质和体育技术。这要求不高不低,恰恰是体校中专毕业学生的合理去处。封闭式在校的六年间,大量的高强度专业训练和比赛使体校学生身形接近完美,这种变化在同龄的普通学校学生中是少有的。浸润体育多年,已为体育中人,这也是体校学习值得骄傲的收获吧。冠军只有一个,多少队员练了多年后止步自身,成为冠军的陪练。一旦他们结束运动生涯走入社会,总是要谋生要吃饭,要吃饭就要有饭,饭碗就是职业。但是体育生往往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單”之嫌,竞技之外他们还需要有谋生的技术。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技术进步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人群被排除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没有机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或者从中受益。技术在创造出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应该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去培训这些人。”哈佛大学教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说:“新一轮全球化不同于之前的全球化,一些没有技能的工人,不能从全球化中受益。建议通过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底层工人的技能。只有给底层工人赋能,使之拥有技能和工具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机会,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体校毕业生如果没有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成绩,再加之文化课水平追不上高考,将无缘本科大学甚至全日制大专院校。那么,在这个拼学历、讲专业、比人才的用人市场中,他们最好的竞争优势就是自身的体育特长了,需要做的是将特长变为技术,将技术变为职业,这个转化过程就是职业教育。
四、体校设置职业教育课程设想
什么是职业教育?山東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特色办学的本质,就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离开了独特多样的课程供给,就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成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烹饪学校、电子学校、旅游学校、美术学校、外事学校等等,全市仅一所的体育运动学校是专门培养输送运动员,不以职业培训为办学目标。体育的社会化对应了全社会所有人群,体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现有的体育职业课程培训仅为散落的个人办学,这是中职教育的一处空白,这样一处空白,作为聚集了优势体育资源的体校可以进行做大做强尝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并将文件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教育内容及理念支撑。学习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领会如下思想:“我国职业教育需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从市场需求中找专业目标,遵循社会发展趋势。”“发现产型产业、朝阳产业,大胆分析预测,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确保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保证学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就业满意度。”“一体化设计:形成一种产学合作的文化氛围,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足够认识,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学校能够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设置专业课程。”
当前,我们提倡立德树人,关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切要通过什么来实现呢?笔者认为,要通过课程。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增加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作为必修课。体校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出路选择,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重要任务,就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心中,培养爱岗敬业的好公民,核心素养也需要由课程体系来支撑,需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融入就业教育,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发挥自身价值。
2.增加专业选修课。由训练部门根据校内体育资源分布,打造几门特色课程、金牌课程,提升体校的社会知名度,培养学生身为体校生的自信与自豪。专业选修课可由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定向越野、游泳、轮滑、瑜伽、太极、游戏、舞蹈等生活化群众体育项中选取,学生本人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针对未来生活地区环境,对所选项目有一定的基础,对技战术的接受能力好。比如,太极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心灵修养、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享誉中外,为人们喜闻乐见。学生掌握这门技术,除自己强身健体,净化心灵之外,还可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从教立身。过硬的思品加职业技能就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二)助力就业培训
多年前,笔者所在体校的毕业生有20%-30%的分配名额去当小学体育教师。每年四月,毕业班的学生要有一个月时间到市区各小学做体育老师实习,各方面优秀的毕业生就有可能争取分配工作,人员和实习学校都是市教委和市体委安排。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就业去处早已不复有。但是,今天的世界更加广阔,只要行动,每个学生都可实现梦想,成就自我。毕业实习没有了,学校可以自己搭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地方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增强工作意识。
1.参加体育志愿者组织。体育志愿者服务动机是利他主义,兴起于国外,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志愿者体系非常完备,对社会的贡献突出[4]。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力增强,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体育赛事频频。引导学生参与赛事服务和社会公益性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育人意识和高尚品格,在志愿活动中所获得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是今后为社会崇尚的职业要素之一。志愿者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各类资格认证,成为教练、体育指导员、青年领导者,不仅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高和进一步拓展现有资格。
2.参加体育救济。在我国,体育救济以体育慈善、体育扶贫等形式出现,诸如“希望工程”的“希望小学快乐体育”,除了体育器械的大量投入外,依然存在没有体育教师的困境[5]。针对我国学生多、体育教师少的实际国情,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周边农村小学结成“对子”,做短期体育教师,帮助小学生完成几个体育项目、体育游戏即可。美国著名RINK博士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工作重点应是帮助学生过渡到课外。学生在做体育教师的体验中,丰富认知,开阔视野,升华思想,使职业教育之路更加成熟完备。
3.参与高级别体育交流。根据国家《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教育部等11部委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2016〕8号),将武术、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攀岩、定向越野等现代项目纳入研学旅行。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效果很突出。体校应发现、鼓励我们的学生参加类似这样的活动,以开阔眼界,发现更多高层次就业机会。
五、结语
2018年9月教师节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系统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6]。我们身为体校教师,应以体校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将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更好结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高效率、人格的健全和人生的高质量,培养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有公民素养、有自主发展素养、有创新能力、有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明确办学发展目标,给未来十几年找准方向,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把脉会诊,科学分析和参考借鉴优秀职业教育案例,优化学校课程,将职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协力智慧校园,关注生命智慧,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从而享受教育幸福,到2030年把体校建设成一流体育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彤,何俊,储志东.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7(05):1-9,68.
[2]李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体育科学,2018(08).
[3]杨良敏.新时代的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共赢——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综述[J].中国发展观察,2018(07):5-11,57.
[4]李晓东,吕夏頔,祁海南.国外体育社会化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演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05):22-36,109.
[5]何凌辉,龚坚.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8(09):85-89.
[6]佚名.人民日报社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