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9+3”学生的自信问题浅析

2019-11-24 05:53廖晓燕
教育界·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笔者大学生课堂

廖晓燕

【摘要】高职高专“9+3”学生均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学生普遍存在不自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大学阶段的学习。文章对这些学生不自信的表现作了一定的陈述,对他们不自信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对教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培养自信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9+3”学生;自信;言传身教

高职高专“9+3”学生是通过单招方式进入大学,开始大学学习和生活,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学生和参加高考录取的普高班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9+3”学生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况。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思考,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一、发现病症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9+3”学生自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三个从不”。

(一)从不主动展示

每个大学生作为优秀的个体,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表达、沟通、应变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同时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9+3”学生在这方面是块短板,但凡个人演讲类的活动,他们都表现出抵触、害怕的情绪,教师只能以布置作业的方式强制其参与,或者以加分的方式吸引学生参加。

(二)从不主动答问、提问

课堂教学本应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礼记·学记》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分析、总结,或者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答疑解惑,师生彼此激发,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但在课堂教学中,“9+3”学生答问不主动,提问不积极,听说要加分才勉强说几句,还常常答非所问。

(三)从不主动进行人际交往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且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9+3”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交往对象局限于熟悉的同乡、亲友、中小学同学,他们通常不主动和不认识的同学接触,更谈不上和同学沟通交流。造成的后果之一,上课表现拘谨、紧张,课堂氛围沉闷、死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后果之二,在较大的场合言谈举止皆不自如,自己的优势强项无法展现;后果之三,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极易被边缘化,内心更觉孤独自卑。

二、寻找病因

(一)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上较难有获得感,自信不足

大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学习能力越强,成效越明显。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独立性、学习反思力、学习注意力、思维灵活度、学习成就感、学习自信心等,后两点与前四点密切相关。“9+3”学生学习独立性较差,大部分学生主要靠教师课堂讲授获取知识,既不课前预习,也不课后复习,更不主动提问,学到的东西很有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反思的过程,难以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等情况,从而很难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更无法获得自信。

(二)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限,感到自己无知,自信受挫

我们一直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乏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他们也一定掌握大量信息,也会因为了解民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世情而自信骄傲。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手握手机,大多用来进行QQ、微信聊天,发朋友圈,看娱乐明星八卦信息,淘宝购物,把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屈指可数,对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时事几乎一无所知。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吃力,自信丧失

“9+3”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12年时间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接受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均取得长足发展,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并未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办学条件落后,加上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地理、历史等原因,当地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普通百姓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学生进入大学后,基础打得不牢的劣势立马显现,学习困难,本就不多的自信也渐渐丧失。

三、开具处方

(一)挖掘学生优势,增强学生自信

1.專业学习时间早,有宝贵的实习经历。“9+3”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在当地政府资助下完成了三年专业课程学习,就专业知识而言,他们比参加高考后录取的普高班大学生涉猎更早,最难得的是他们在走进大学课堂之前已经有非常宝贵的实习经历。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说,他们比普高班大学生优势明显。但是,大一课程设置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偏少,实操课更少,“9+3”学生的优势一时无法显现。比起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背景知识相对丰富的普高班大学生,他们难免自惭形秽。

发现这一问题后,笔者从两方面采取了措施。

(1)调整平时作业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强项。比如布置拍摄《道德在我心中》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设置一些和本专业相关的故事情节。“9+3”护理专业的学生多次在视频作业中展现了他们的急救、护理等专业技能。在视频里,学生面对专业问题,应对处理娴熟、规范,虽然表演的故事情节很紧张,但他们展现职业技能时表现得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观看视频时,普高班大学生露出惊讶、羡慕的神情,“9+3”学生则是双眼放光,满脸自信与骄傲。在这样的课堂上,“9+3”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非常积极,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师生互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

(2)课堂师生互动时,有意识地多设置一些与实习有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职业道德时,笔者设置了“谈实习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的课堂讨论。“9+3”学生对这一话题兴味盎然,争先恐后发言,因为讲的都是亲身经历,他们的表述流畅自然、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主动积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有助于增强自信。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9+3”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地理位置偏远,多丘陵、山区,物质条件贫乏。很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剩老人、小孩,学生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由于交通不便,上学路途遥远且道路难走,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是他们求学路上的常态。这样的成长学习条件铸就了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品格,一旦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鼓励,定能激发他们刻苦努力、不放弃的决心。

3.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基因在“9+3”学生身上得到鲜明体现。学生爱唱、会唱、爱跳、会跳,在大学生校园歌王争霸赛中,他们表现不凡,在社区联谊活动、养老院志愿者活动中,他们的表演赢得高度赞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而增强自信。

(二)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9+3”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独立性、反思力、注意力等欠缺,导致在学习上难有获得感,培养学习能力成为当务之急。“9+3”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亲人到大学读书,教师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人,教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至深至远。教师不仅要耐心教导、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身体力行告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立竿见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付出与积累。笔者曾和学生约定每天打卡学英语,一学期结束后,有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虽然我的英语成绩进步不明显,但是我感觉这事没白做,每天打卡学习,让我学会了坚持、克制、独立、主动、专注……”这些恰恰是学习能力的隐秘要素。

(三)引导学生有效利用通信网络,增加对外界的认知,增强自信

当今世界通信网络发达,“9+3”学生通过手机也能获取外界信息,但他们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普遍了解,对国际国内时政要闻大多一无所知。这直接导致:一方面,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参與度低,从而获得感低;另一方面,造成学生思考问题缺乏高度、深度,更无前瞻性,缺乏大的格局。比如“9+3”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焦虑工作机会难找,学习起来信心不足,动力不足。笔者在讲“中国梦”时,结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结合“一带一路”,给学生讲中国的开放与发展,讲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讲他们的未来也充满了机会。学生听得很兴奋,甚至有些小激动,他们分明看到了未来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课后,学生说他们过去从未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国梦”“一带一路”结合在一起考虑过,“中国梦”“一带一路”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概念。其实,有关“中国梦”“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并不少,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类报道被淹没在各色各样的信息海洋里。

教师应对学生作相应的引导,教他们如何从良莠不齐、纷繁杂芜的信息中找出并掌握一些重要信息。一方面,建议学生每天浏览哪些网页,比如人民网、中国政府网、手机环球网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作时政要闻播报。一段时间后,“9+3”学生在高大上的时政话题讨论中竟也能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了。那一刻,笔者看到了他们的自信。

爱因斯坦曾说:“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希望笔者的努力能让更多的“9+3”学生树立自信,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卢文光.拥有自信,才能成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1):31-32.

[2]安玲,刘文.自信心研究新进展:结构、方法及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9-23.

[3](美)罗伯特·安东尼.自信的秘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笔者大学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