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通
大学生已是成人,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非常独立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在体育知识方面的缺失,多半同学很难对自己的体质健康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甚至有些学生尚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国家“健康中国”目标体系下学校体育仍然任重道远。据此,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以自身的体质健康与自我管理能力为导向,以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运动体验为基础,以长期的运动参与及习惯培养为手段,认清体质健康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以“运动处方”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运动处方知识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精确性、灵活性、多样性、思辨性价值,促使大学生进行辩证思考,进而实施科学的体质健康的自我管理。运动处方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具有较高价值[1],其基本宗旨可理解为以处方的形式设计运动训练活动中的量、强度、时间、节奏等要素,使之科学配置,实现教学训练效果最优化。据此,可以大学生体质健康处方化自我管理的主导思想、处方化自我管理的实施路径及体育文化素质提升三个主要视角,实现大学生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运动体验、反思与提高三个紧密相联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用运动处方思想将这些方面融合起来,科学运用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处方化自我管理中去,发挥各要素的积极作用,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开辟新路。
众所周知,西方运动处方思想源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运动处方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萌芽于原始社会,经秦汉两晋南北朝,到宋元走向兴盛,鸦片战争停滞,新中国成立后系统发展[2]。每一个运动处方都有其独特的逻辑性和思辨性,都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理解,符合大学生追求真知的心理特点,这些为运动处方思想走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奠定了相对坚实的文化基础。在此前提下,学校应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可尝试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健身健美运动作为体能训练项目基础引入课堂,将其作为运动处方的载体,鼓励学生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身体发展规律。对于多半在中学阶段体育运动与健康常识就已有缺失的大学生而言,较能体现“真义体育”思想的健身健美训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能更好的完成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使命。以此为参照,尝试用运动处方思想指导运动实践,突出大学生体质健康导向的战略地位,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体质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事实上,大学体育参与的内因及健身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仅靠学校管理或者强制性要求很难发挥长效作用,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健康观念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而且每一个运动处方就是一个微型知识系统,实用性和思想性兼备,很容易在运动实践中运用,因此在大学生在体质健康的自我管理思路和策略上可从运动处方思想中寻求借鉴。
大学体育课堂应重点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运动处方实施措施及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问题,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面应清楚,大学体育是以中学阶段体育教学为基础,而中学阶段是学生最繁忙最辛苦的阶段,体育课作为非主干学科,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大学阶段还要为之再“补课”,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体育运动知识、技能体系,提升他们的参与健身运动的自觉、自信。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目标明确,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大学体育的知识地位和育人属性,实现运动处方理论与身体训练实践的结合,为学生确立多个适合他们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运动训练模式。在育人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生基本生活节律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们内因的唤醒,充分调动他们探索意积极性。在运动处方的实施措施上,应深入解读运动处方思想。运动处方思想体现了体育健身知识、运动体验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每一个处方都是动态的可变化的运动健身模式,适合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动处方库建设。可参考体育学、医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梳理一定量的体能、各专项技能训练、放松、日常保健及不良心理现象矫正等类处方,进一步系统的总结最实用的知识点。此外,结合当前运动健身的休闲时尚化发展趋势,采用全新的逻辑方式构建学生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突出知识点在处方中的内在逻辑性和运用的时序性,在教会学生反思的基础上实现体医结合,提升学生身体认知与自觉运动意识。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应力争实现体育运动健身知识的点、线、面、体的有机有序结合。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尝试采用运动处方思想,对运动的量、强度、实施步骤、技术细节等各方面都能做到较为精准的控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习惯、方法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体系的稳定性和开放性。
在学校体育中,课外训练与比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大学生也常将其作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学校体育应在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抓好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方面,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重视大学生的运动体验,引导他们重视反思和总结,提升对不同类型运动处方的认知水平。同时应注意社团组织结构、成立与审批制度、资金来源、社团活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3]。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统筹好自己的时间,为社团活动健康开展提供重要条件。在引入时尚运动项目方面,应结合人的成长规律,在社会健身健美运动影响下强化大学生的颈部、腰部及下肢肌肉和力量训练,并和学校体育中的大运动结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塑造健美体型,因而,大学可认为是体质提升及终身体育体育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此外、还应针对性设立体能类运动项目。结合学生体质状况及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将长距离跑、短距离跑、拉伸运动、健身徒手操作为必修项目。从身体素质提升的角度讲,这些包括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灵敏、协调等方面的素质,为运动处方思想的融入创造基础条件。在比赛方面,学校应协助组织好各类小型比赛。构建“以赛带练、以赛促练”的长效机制,在球类、田径、武术、舞蹈艺术类等项目上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运动竞技精神,并以此为载体塑造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
以人为本的大学体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中已是重中之重,运动处方思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体育专业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宣讲运动处方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体育素养主要包含学生的健身观念、运动知识与技能、健身与生活习惯等方面,也直接学生课堂学习、课外训练与比赛的效果,还能指导学生成为终身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与健康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有着密切联系[4],运动处方思想也能和这几方面很好的融合。在参与手段与考核形式上,要求学生自觉练习,采用定期抽检、手机终端监测、班级内部自查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参与率和出勤时间。当然,学校还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组织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健康中国”目标体系接轨。此外,还应鼓励学生重视课外作业,认真完成课外作业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科学的运动体验,并自觉进行课外学习和交流,在反思中提高,在运动处方思想的指引下将各方面积极因素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效果最优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参照文化的基本结构理论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就物质文化而言,应积极制作各类宣传标语,营造物态的校园足球文化环境,重视场馆器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凸显大学体育在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础地位。在制度文化方面,美国大学可作为参考。美国大学体育主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大学体育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典范[5]。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奖惩分明,重点关注大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将运动处方思想写进相关制度中,尊重学校体育的知识地位。结合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制定出相对具体详实的目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将各项目标措施贯彻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立足行为文化,在运动处方思想指导下规范学生的课外训练活动,强化他们的竞技意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足球运动习惯,鼓励学生在运动体验中反思与提高。在心态文化方面,尊重并不断强化运动处方思想的基础地位,将其作为大学体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精确性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在此基础上重视相关理论及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足球运动思想。
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运动处方只是一个基础概念,并未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下但其实践意义和思想价值不容小视。运动处方是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微观的知识系统,众多运动处方的结合能构筑相对严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近几年来,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学体育都大大提升了以体质健康为主导的体能在学校体育中的基础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体育人口迅速提升。在运动处方思想启示下大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值得期待,相关的研究与设计尚需进一步跟进,运动处方在大学体育中的运用仍需再接再厉,相关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思路与模式引起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