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桢,程文广
(1.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02; 2.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2015年中国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冬奥会主办权[1],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九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国家,北京成为世界历史上首个荣获冬、夏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我国意义非凡。中国将借助冬奥会的契机,着力打造“1248”冰雪蓝图,点燃中国人的冰雪情冬奥梦,让更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鉴于此,审视冰雪文化的价值及当代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冰雪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冰雪生态环境中的人们所采用或所创造的含有冰雪元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2]。冰雪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分支体系与其他文化类别一样,主要包含冰雪精神文化、冰雪制度文化、冰雪物质文化三个层次[3]。
冰雪精神文化是终年聚居于冰雪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形成的不惧严寒、勇于挑战、战胜困难的勇气与精神,它蕴含着其他体育文化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精神价值。
冰雪精神文化在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产生,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冰雪运动培养了人们不惧严寒的顽强意志品质。由于冰雪项目的特殊性,使其对气候有着非比寻常的要求,因而运动员一年四季都要追逐着冰雪进行训练、比赛,终年以冰为友,与雪为伴,冰雪运动培养了他们不惧严寒的顽强意志。“寒风吹骨,严霜切肌”是大自然对冰雪运动者的第一道考验,只有战胜寒风凛冽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得大自然的认可,才有资格从事冰雪运动。另一方面冰雪运动塑造了人们勇于挑战、果敢、自信的人生信念。众所周知,大多数冰雪运动以危险性高、强度大著称[4],有关机构曾根据历届冬奥会参赛人数和受伤人数统计出冬奥会各项目危险度排名,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单板滑雪、雪车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的危险系数最高,据统计,温哥华冬奥会共有2 567名运动员参加,其中仅单板滑雪障碍追逐受伤的人数就高达35人,占比为1%。单板滑雪之所以如此危险不仅仅在于运动员要在空中完成翻腾、转体等一系列体操动作加竞技表演,而且还要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下平稳降落到雪面上并且继续向前滑行。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索契冬奥会上,一位东道主运动员就因落地时意外受伤,致使脊柱错位,直升机紧急送医后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手术才脱离危险。排在第三位的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是我国的优势项目,该项目向来以惊险刺激著称,运动员一旦起跳高度和速度没达到预定要求,很有可能因为动作没有充分完成而导致落地时受伤或者因为空中动作走形而导致落地中心偏离而受伤。
冰雪制度文化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人类行为活动共同形成的与冰雪运动相关的各种规则、制度、习惯等的总称。
冰雪制度文化为冰雪运动的公平、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它制约着冰雪运动发展的边界和范围[5],规范着冰雪参与者的言行,惩戒着冰雪失范行为。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的存在,才使得各项冰雪运动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他们不仅指导与规范着各项冰雪运动本身,同时也在规范与塑造着参与者的行为,并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行为延伸到其他领域。反之如果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或者参与者缺乏对规则的认知与把控,那么极有可能威胁到运动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以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为例,据统计,仅短道速滑比赛就共计46例犯规判罚,其中,中国队被判罚犯规次数与加拿大并列第一,高达8次,约占总犯规数的16.7%[6]。2018年平昌冬奥会是自2014年国际滑联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修订短道速滑规则以来实施的第一届奥运会。忽略宏观因素,就竞技运动本身而言,排除裁判员的判罚更加细致严格之外,是否存在着我国短道速滑教练员、运动员对新规则的认知与运用尚未完全适应的状况?就本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最看重的项目之一——女子3 000米接力赛被取消成绩这一判罚而言,虽然许多人认为韩国选手也存在犯规的嫌疑,包括我国短道速滑主教练李琰也第一时间提出了申诉,然而通过回放比赛视频我们发现中国队的确存在相较于韩国队而言的犯规行为,即范可欣在最后两圈从外道切入内道完成超越时阻挡了韩国选手崔敏静的滑行,这一举动也成为国际滑联判定中国队犯规并驳回我国申诉的重要依据之一。值得深思的是,短道速滑作为危险系数极高的冰上运动项目,如果规则的制定不够细致、缜密,执行者的判罚不够严格、苛刻,运动员、教练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稍有不慎,不仅比赛的观赏性下降,运动员的人身安全也将受到致命的威胁。新规则的重新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比赛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威胁运动员人身安全的隐患,同时也诠释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奥林匹克精神,只有在公平的竞技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展现运动员高超的竞技水平。
冰雪物质文化是聚居在冰雪生态系统中的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创造、发明和使用的以冰雪符号为载体的服饰、饮食、器物等的总称。这些冰雪符号不仅满足了人们发展冰雪运动的物质需要,更是冰雪运动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2022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目标的制定,冰雪运动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量资金开始注入冰雪运动行业,冰雪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7)》及综合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6月,全国滑雪场数量达660个,2022年预计市场总量达1 100个;滑冰场数量259个,到2022年预计不少于650个。报告同时显示,2017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3 976亿元,经预测2020年冰雪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6 000亿元,最终在2025年实现1万亿元的目标[7]。就滑雪服装而言,许多滑雪爱好者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租赁,而更加倾向于自行购买,当然不同技术水准的滑雪爱好者对滑雪服装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于滑雪初学者来说,一般像探路者、迪卡侬等价位合理、性价比高的国内品牌基本就可以满足其需求;对于滑雪中级爱好者而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滑雪服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再满足于初级品牌,而是转向选择“Halti”“Lafuma”等国外中级品牌,而这一套滑雪服饰的平均价格在3 000~5 000元之间;对于滑雪高级爱好者来说,滑雪服装必须与他们高超的滑雪技能相匹配,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像“Arcteryx”“Kjus”等加拿大或瑞士的贵族品牌,而该装备的价格是一般滑雪品牌产品的1.5倍到2倍。“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8]的强有力号召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扩大冰雪运动装备业的潜在市场,带动冰雪运动装备业发展,从而为冰雪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
冰雪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应深度挖掘与发挥冰雪文化的价值,使其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彰显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当前,我们要以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弘扬冰雪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