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功能性训练早期用于医疗康复范畴,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逐渐融入各种运动项目的理论研究及运动员训练中。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及相关衍生产物不断充实,尤其是通过学科交叉的形式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大大拓展了功能性训练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功能性概念的界定始终没有统一。Gary[1]提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重视个体身体动力链并提倡整体训练,避免出现单一训练现状的训练新模式。他将人体动作看作动力链,并要求从整体的角度去寻找运动员个体的弱点,因此,制订功能性训练前需对人体不同动作进行分析,找到动作链中的薄弱环节,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Michael Boyle[2]认为,功能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及日常活动质量,功能性训练并不能单一地训练动作链中的某一环节,而是通过训练促进身体肌肉之间协调配合,提升机体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其中,专项动作是功能性训练的主要对象。功能性训练有利于肌肉间相互协调,还能促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与传统训练手段相比,功能性训练更注重身体运动的整体功能,强调练习手段的多维性,刺激不同维度的功能单位,使参与运动的结构单元产生同步化适应。当专项要求提高动作链的肌肉力量时,不能仅针对其中某一环节肌肉制订计划,而要同时兼顾该动作链中所涉及的身体肌肉,提高肌肉的协调配合能力,避免单一肌肉力量过强,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功能性训练面向受训者的整体发展,从多维度刺激受训者的动力链,从而达到提高机体综合功能的目的[3]。董德龙等[4]认为,功能性训练是由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柔韧等构成的一种训练体系。功能性训练从整体的角度,寻找运动员动力链中的弱点,针对弱点所涉及的多维度肌肉群、身体部分及关节等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专项表现力。
李丹阳等[5]提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训练方法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专项表现,同时也可有效将传统训练所获得的机体能力转化为专项素质发展的动力。通过功能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时的动力链效果,保持专项动作稳定完成,合理分配能量,同时为基本生活所需的身体素质提供保障。
综上可以看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的训练方式,它将个体视作动力链,着重于动力链产生效应。制订功能性训练计划时,要从全面的角度对受训者专项动作进行剖析,寻找其中的薄弱点。通过训练有效促进动作链肌肉的协调性,并有利于增强身体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专项表现。
随着功能性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将功能性训练引入网球训练中,并将其与网球专项训练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训练模式[6]。
功能性训练是一种以运动项目的基础动作为前提,对其涉及的多维度、多关节动作进行训练,达到提高练习及比赛中动作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目的。在网球训练中,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相结合,可丰富相关训练手段,使训练内容更加专项化、个性化。
网球比赛中,运动员主要是依靠大角度的回击球获得优势,运动员就会为了防止丢分,会出现大幅度往返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必须快速到达击球点,才能打出高质量的回击球。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快速奔向击球点时,由于球速较快,不能使身体保持正常状态进行回击,尤其是红土场地,回击时经常出现一字劈叉的身体形态,这对网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柔韧性练习可以在保证网球运动员的动作幅度的同时减少其受伤的概率,促进动作协调,使比赛更具观赏性。良好的柔韧素质可有效减少肌肉收缩时的阻力,相对增加运动时的力量。相比于传统的柔韧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更提倡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它是一种通过增加肌肉的张力达到放松肌肉目的的练习方法,以人体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动作为依据,倡导多关节、多肌肉群参与的整体运动。PNF练习需要搭档合作,练习过程中搭档与练习者用力呈反方向,使练习者的韧带在超等长伸展的状态下进行收缩。对于网球运动而言,这种方法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使其在比赛中轻松应对大幅度的击球动作,避免运动损伤。
功能性训练的范畴十分广泛,可以将其按不同的训练特征进行分类。随着功能性训练研究的深入,功能性力量训练因其训练效果显著,已成为很多项目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功能性力量训练更注重对身体运动链的效益,功能性训练强调多维度肌肉力量练习,避免出现单一环节或肌肉的力量过强。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效率,加强身体对肌肉控制为目的的训练模式。功能性力量训练将专项动作作为核心,结合受训者的身体部位、关节、肌肉力量制订训练计划。
功能性力量训练注重躯体各部位、肌肉、关节等动作链力量传导效率,在提升机体稳定性和平衡性的同时,加强神经对肌肉群的控制,刺激机体肌肉群协调配合,提高受训者的专项表现。网球运动员只有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及动作链效益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良好的专项表现。
人体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参与完成动作的肢体连成一个“链”,参与动作完成的身体的每个部分则是链上的一个环节,技术动作的完成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实现。核心稳定性功能的发挥通过神经系统控制核心区域肌群协同工作,使核心肌群在整个运动环节最大限度地稳定脊柱和骨盆,并通过产生、转换或控制将力量传递至肢体末梢环节来实现。观看网球比赛会发现,网球运动员通过大角度的击球,使对手的击球点一直处于球场的两侧,迫使对手出现受迫性失误。当运动员出现大幅度跑动的不利局面时,每次回击只有身体稳定,才能保证质量,从而摆脱劣势,创造优势。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发球的某些阶段中下腹及背部两边对称的肌群会有明显的共同收缩现象,这种共同收缩能帮助运动员做背部弓身及向前击球时腰椎稳定。躯干部位肌肉群与运动能力表现高度相关,针对躯干部位的核心肌群进行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表现。
核心稳定性训练着重发展神经肌肉控制身体的能力,以增强动态运动肌力量,提升本体感受性为目的。制订核心稳定性训练时,首先遵循与专项相结合原则,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运动专项特征相结合。其次,寻找运动员专项动力链的薄弱点,通过对薄弱点的剖析及核心稳定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制订可实施、有效的训练计划。
功能性训练将网球训练中的挥拍视作动力链,在运动员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功能性训练进一步强化运动员核心部位的力量,不断提升核心肌肉的控制力。同时,提高下肢力量传导至球拍的效率,提高运动员的挥拍速度、击球质量及稳定性[6]。
与传统训练不同,功能性训练更注重运动过程中动力链产生的效益,寻找网球运动时的薄弱环节,并在训练中加入功能性练习。功能性训练可有效提升核心肌肉力量,使力量在动力链上有效传导,最大限度地将力量由下肢传导至球拍,增加网球运动员的挥拍速度,同时提高网球运动员的协调性、灵活性等,并使其在失衡状态下打出高质量的回击球。结合网球运动特点及运动员的身体表现,制订有效的功能性训练计划,提高网球运动员的比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