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有效实施,上海市教委首先推出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使小学与初中的体育与健身课程完成有效衔接,上海市教委随后提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从而完善了体育“三化”教学改革基本框架。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的意义、缘由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实施兴趣化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兴趣化教学;思考;实践
一、小学体育兴趣化的意义研究
对于兴趣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获得途径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但通常情况下,对于人们认识和活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即内在驱动力,正如赫尔巴特所言:“兴趣就是主动性”;“化”是指改变的状态与过程,显而易见,兴趣化就是产生主动性,获得内驱力的过程。
小学体育兴趣化旨在通过“游戏化”体育教学改革,使小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喜欢上体育课,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身体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对于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自觉锻炼的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兴趣化的缘由思考
1.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
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是以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为基础的,其代表是“三段论”模式,随着新课标的深化,传统教学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生硬,不能结合学情,因人制宜适当调整,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灌输过于重视,却忽视了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及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养成,这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相违背的;②内容设置过于“教材化”,很多教师无法结合具体学情及校内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从而导致他们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③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讲解要领→示范动作→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巩固提高”,这成为“标准化”的教学流程,最终使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甚至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④评价形式过于单调,缺乏自评、互评,而且终结性评价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是对他们过程性付出与努力的不肯定,易造成体育挫败感,对于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2.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深思
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层次。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骨骼、肌肉力量较弱,柔韧性较好,但其身体协调性很差,故很多动作的完成精确度不够,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处于爱听故事,并极易将自身融于故事情景之中的年龄段,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久,对于重复、单调的语言与动作,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刻板的、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课堂并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完善,在前期学习基础上,语言理解力、动作接受能力及完成度大大提高,但学生能力差异逐渐突显,对于自尊心、好胜心、表现欲、个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都极度增强的年龄段,采用“一刀切”的教学与评价显然是不合理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课堂、体悟学习的启蒙阶段,作为体育学科的一线教师,如何智慧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练,将兴趣化教学带入课堂,最终使他们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和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与探索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实施探索
笔者根据兴趣化教学的五大任务,结合自身所学及已有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向与前提,正如上文所述,小学低年级及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何结合学情,因人制宜,体现自我超越的目标,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一年级《前滚翻》为例,笔者将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点:①基本学会前滚翻的动作方法,掌握团身紧、蹬地有力的要领,发展上下肢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灵敏素质。②学会综合活动“齐心协力”跑及支撑的游戏方法,发展上肢、腰腹力量,提高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③养成互相鼓励、合作互助、共同进取的精神以及集体主义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乐于尝试的学习习惯。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且与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学习要求相匹配,重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实用性较强。
2.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与灵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关键所在,笔者做了大量的尝试,游戏化、童趣化、生活化、故事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目标达成度及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
以二年级《立定跳远》为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该内容是相对枯燥,且需重复练习完成的技术动作,依据《课标》要求,学生需基本学会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掌握蹬摆有力的要领,对于远度并无明确要求,因此笔者以“勤劳的小白兔”为主题进行教學,并设计了快乐的兔子(音伴兔子舞)→兔子蹦蹦乐(双跳双落练习)→兔子登山(跳上四层海绵垫)→兔子翻山拔萝卜(跳过两层海绵垫)→最强兔子争霸赛(参照有远度标识的萝卜贴纸,进行立定跳远比赛)→齐心协力过河晒萝卜干(综合活动)→兔子回家休息(放松)→小结、下课的故事情景,起到很好的效果。本课将立定跳远与动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融合,激发兴趣,更好学练。
3.教学组织的规划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节课的呈现与优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需求,在保证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前提下,如何正确选择分组、分层、角色培养、合作互助、集体观念的组织形式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所在。
以四年级《跨越式跳高》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在身高、弹跳力、协调能力、克服恐惧的心理承受力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笔者在课上先后采用了分组与分层的组织形式,首先进行友伴分组,进而根据自身能力,分层学练,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树立自信心,激发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使课堂灵动而充满趣味性。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一节课的辅助与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类似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进体育课堂也并非难事,加之器材的合理使用,难度的循序渐进,示范形式的多样变化,都能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有序而有趣。
以五年级《跳上成分腿立撑—前跳下》为例,该内容是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支撑跳跃类项目,且该年级的学生上肢力量、弹跳能力较弱,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同时学生好胜心很强,善于挑战自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借助泡沫拼垫及折叠体操垫,并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利用背景音乐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视频播放,将教学重难点细化、明确化,使学生直观有效观察每个环节的要点,并且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理解能力较好的特点,将动作重难点口诀化:“双脚踏跳巧用力,直臂支撑用力推。提臀分腿直腿落,推肩扶臂保护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练与自我纠错。本节课在跳箱上装可移动车轮,使学生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布置场地器材,增强趣味性,尤其综合活动环节,让跳箱“动起来”的比赛,使枯燥的体操内容变得活泼起来,小改造,大妙用,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是一节课的追踪与反馈,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我认为兴趣化的小学体育课堂更需要语言、肢体的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同步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分配运用,并使用合理的奖励機制,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以三年级《前掷实心球》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基础及自身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课上以统一远度为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更不能以最终分数为学生能力下定论,为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可设置形式多样的评价指标,如摘星自评,达到某颜色的远度区域可摘得几颗星,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超越的评价,如超越已达远度区域,可摘得更多星,若超越已标记最远区域,可获得“达人星”,再如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如同伴取得进步,可给予大拇指鼓励,课堂结束时,由师生共同反馈学习效果,并根据不同标准,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快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四、结语
小学体育兴趣化并非单纯意义上使学生玩的开心,教师需要在器材、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环节加以优化,从而适合、吸引学生,使课堂灵动,学生主动。课堂有趣,学生有欲,才能更好完成技术动作的学练。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永明.以生为本激发兴趣灵动课堂—小学体育实施兴趣化教学之实践探索[J].教学·育人·师资,2016.
[2]陈美媛.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2).
[4]王岩.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的研究[J].体育教学, 2016(2).
[6]杨天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体育课程评价策略分析[J].体育教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