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2019-11-23 03:22冯薇高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舒适度常规护理

冯薇 高蕾

【摘要】 目的 研究下肢静脉血栓在介入溶栓治疗中采取程序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符合下肢静脉血栓并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的25%, 生理功能评分(87.3±7.3)分、社会功能评分(90.3±0.7)分、心理状态评分(96.4±2.1)分、生活能力评分(95.7±0.9)分、舒适度评分(83.9±7.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7.1)、(82.9±0.5)、(91.4±2.2)、(90.7±0.7)、(78.3±7.3)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后采取程序化护理能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同时能减少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程序化护理;生活质量;介入溶栓治疗;舒适度;并发症;常规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100

在静脉闭塞性疾病中,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的疾病类型, 发病率较高, 症状较多[1]。疾病主要集中于股静脉、腘静脉以及髂静脉位置。静脉血栓的形成能够造成患者明显的肢体疼痛和肿胀感, 影响其肢体功能, 情况严重时甚至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介入溶栓治疗能够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的缺陷在于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在这过程中合理应用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本院收治的80例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符合下肢静脉血栓诊断标准并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4例;年龄43~65岁, 平均年龄(52.1±6.7)岁;病程12~27 d, 平均病程(15.1±4.0)d。研究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龄40~64岁, 平均年龄(53.2±5.6)岁;病程13~25 d, 平均病程(14.6±3.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下肢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无重大脏器功能受损的患者;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采取一般的护理流程完成体征监测和药物管理, 实施有条理性的心理护理和情感监护[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模式。设计护理流程展开院前以及院后的综合性护理, 护理流程如下。①患者基础资料评估。根据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资料以及病情发展情况和治疗阶段展开全面评估, 利用专业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主诉, 耐心倾听, 细心分析, 利用温和的交流语气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②计划制定。根据一般资料的评估情况作相应的护理计划, 总结患者疾病恢复中存在的隐患, 如自我护理意识较差、用药知识匮乏、病情知晓率较低等多种因素[3]。根据现存的隐患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计划拟定后需告知患者并在此展开调整,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后开始实施。③护理结果评估。针对护理计划实施后的一般效果展开评估, 观察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以及不良情绪的改善状态, 通过护理效果的评估对程序护理计划展开进一步的改良。④强调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体重以及血脂、血糖和血压等指标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 控制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与此同时规定每日的饮水量和饮水时间, 避免睡前饮用大量水, 降低四肢水肿的几率, 提高膳食纤维的补充量。⑤行为护理。指导患者做正确的腿部按摩, 强调治疗期间下肢的康复锻炼[4], 针对患者康复治疗期间下肢的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 通过早期锻炼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出现恶化的现象。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介入溶栓治疗后常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下肢血肿、静脉炎、牙龈出血等。采取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对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总结, 每项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和舒适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舒适度评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并发症, 该疾病属于静脉闭塞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類型之一。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位置具有集中性, 多分布在骼静脉、股静脉以及腘静脉从, 这种现象与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有较大的关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麻木等, 严重时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介入溶栓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方式, 溶栓效果显著, 且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好。介入溶栓治疗同样具有治疗缺陷:有一定的出血倾向, 治疗过程中容易造成较多并发症, 如肺栓塞、牙龈出血、下肢血肿以及下肢静脉炎症等。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需结合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流程的护理方案。本文将程序化护理作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护理方法, 通过生活质量[5]、舒适度以及并发症等多项指标对护理效果展开评价, 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 程序化护理能遵从详细的护理计划进行, 护理具有全面性同时突出了护理细节。本文结合本院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后采取程序化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中采取程序化护理能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同时能降低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 24(18):141-142.

[2] 张秋兰. 综合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旬刊, 2017(7):20-22.

[3] 颜碧专.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 医疗装备, 2017, 30(7):126-127.

[4] 徐晓明. 单纯抗凝治疗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73.

[5] 唐雯雯, 陈永侠, 张爱武.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滤器置入术的护理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136-138.

[收稿日期:2019-03-18]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舒适度常规护理
辅助应用多功能保暖护肩装置对老年普外科手术患者舒适度及体温保护效果的影响
间断吸唾技术对根管治疗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新鲜世界的豪华座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