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2019-11-23 06:56王祝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情境催化数学课堂

王祝群

[摘 要]情境拥有“真”“美”“情”“思”等内在元素。情境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疑境”“动境”“思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深入操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情境;催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86-02

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它让数学有了载体,能加速教学目标的推进。若教师留心日常的课堂,不难发现情境无处不在,其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会创设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对数学课堂产生不同的催化作用。情境增润下的数学课堂,将不断焕发出生命力,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疑境”,催发学生认知冲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新知之间形成一种内需力,从而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疑问。这种情境就是一种“疑境”。

学贵有疑。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在疑问的助推下,展开探究。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在学生通过自我验证并否定了自我猜想(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后,笔者和学生玩一个游戏——听声判断,即让学生想好一个3的倍数,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笔者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简简单单的一个游戏,使学生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团:为什么老师没有看到具体的数是多少,却能根据算珠下落的声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呢?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呢?学生都非常诧异,进而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猜想、验证活动之中。当学生有了猜想意向、学习兴趣之后,师生就能共同解答情境所带来的疑问,从而让学生探寻数学的本真。

教师创设“疑境”,意味着要学生挣脱原有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平衡是暂时的,学习就是不断地从认知结构不平衡走向认知结构平衡的过程。“疑境”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能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创设“思境”,催促学生数学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地指出,情境教学应当以“思”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理智的探险”。创设“思境”,有助于催生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在“思境”中,学生的逻辑之思、直觉之思、形象之思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能照亮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成哪些度数的角?刚开始,学生用两副三角板拼合,建构了75°、105°、120°、135°、150°、180°角。在学生完成操作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拼合成的角和原来三角板中的角合在一起,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角的序列:30°、45°、60°、75°、90°、105°、120°、135°、150°、180°。学生发现,在这样一个序列中,似乎隐藏着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启发学生思考,由此形成了一个“思境”:两副三角板能不能拼合成15°的角和165°的角呢?在探究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刚才拼合成的角都是两个角的和,还可以将两个角拼合在一起,探寻两个角的差。于是,有学生将三角板中30°角和45°角的一条边重合,建构出15°角;有学生将三角板中45°角和60°角的一条边重合,建构出15°角。对于165°角,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它既不是两个角的和,也不是两个角的差。这时,有学生猜想,两副三角板的形状不同,是否可以通过重合直角,产生三角板两条斜边组成的一个角呢?有了这样的大胆猜想,学生便展开积极的实践。通过全班交流,最终证实了学生的猜想,进而形成了对三角板拼合角的度数的深刻认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就是“面向思的事情”。创设“思境”可以促发学生主动“运思”,积累学生的“思之经验”。在“思”之境脉中,教师要优化学生的“运思方式”,不断点亮学生的数学之思,进而解放学生的数学之思,最终让学生思之有序、思之有向、思之有理、思之有创。

三、创设“动境”,催动学生操作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创融合、做思共生的活动。学生是在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活动中理解事物,在活动中深化自己感受、体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动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这里说的活动,并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而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给学生分发了四张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图片,然后将茶壶放置在每一个小组的桌面上,让同小组的四个学生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轮着“坐”。当学生坐到其中一个座位时,都要对茶壶进行仔细观察,然后从四张照片中挑选出与自己看到的角度相同的一张茶壶图片。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了,不是表现为简单的“身动”,而是表现为内在的“思动”“心动”。此时,教师让学生表達活动的感悟,学生进而得出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的形状是不同的。“动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感悟知识,建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跃。“动境”将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主动建构知识,灵动运用知识。“动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的数学认知拾级而上,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四、创设“括境”,催生学生学习效能

情境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要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许多教师创设了情境,但情和境、数与境之间是分离的,有的则是貌合神离。创设“括境”,就是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让情与境、数与境实现真正的勾连,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素养生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括境”,一方面学生因总结所学的数学知识而进行了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于是有学生说:“自己是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有学生说:“今天的学习非常快乐,但自己也有动脑筋紧张的时候,自己的愉快指数占据50%,紧张指数占据50%。”还有学生说:“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理解了,所以理解率为100%,遗憾率为0。”学生的一次次回答,都是对百分数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学情,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括境”融合了自我评价,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整体效能。

江苏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将情境教学的精髓提炼成八个字——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其中“真”“美”“情”“思”是情境教学的四大元素。创设情境,不仅要让情境有意义,更要让情境有意思。当然,情境的出场是为了情境的退场。只有情境退场了,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数学元素才能渐渐展露出来,这是情境教学的主旨。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数学情境催化数学课堂
多酸化学的研究及应用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境的创设
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运用数学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