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和他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联系,总结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容:必须坚持以对话和协商为手段,建立持久和平的世界;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必须坚持合作共赢,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互相交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打造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观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一脉相承,本文沿着这一脉络,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和他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
海德格尔曾这样评价亚里士多德:他生下来,劳作后死去。这是对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最肃穆的评价与阐释。海德格尔没有如阐释历史事实一般去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而是把亚里士多德本身理解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伟大事件。当亚里士多德降临人世,,他按照他被生下来的使命劳作了,在完成了他自身的创举后,他悄然离场。他的离去给西方思想史留下了厚重的遗产,西方后世的灿烂文化,就诞生于这份遗产的母腹之中,哲学、历史、宗教乃至实证科学莫不与亚里士多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克思就是一位“亚里士多德式”的思想家。甚至就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引领者而言,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两百年前,一个普通的婴儿降生在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里。没有人会知道,在这个小小的生命里,竟蕴含着“改变世界”的伟大奇迹。他的思想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在那无尽的黑夜中,那光芒正如启明星的指引,引导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马克思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的具体展现,它伴随这马克思自身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发展和完善。从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马克思在那时起早已树立远大之志。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马克思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为全人类谋取福祉,而不是仅从利己主义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表述了其“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的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2]马克思所谈到的自由,是从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的层面来阐述的,即人的自由不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中,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在博士论文中阐述的自由思想,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为他“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奠定了基础。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他在《<科伦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指出:“社论不是把国家看作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而是看作是被制定接受上面的教育并从‘狭隘的教室走进‘更广阔的教室的一群年轻人”。[3]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开始着眼考察人的生存状态与共同体的实际功能。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不再从单纯的概念论述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入手,针对“自由人联合体”进行阐述。在这里,“自由人联合体”已经不单是个人的解放,而是开始上升到了人类解放的高度。马克思指出要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就要“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羞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4]无产阶级就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动力,它领导下的社会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形式和现实途径。在这样一段时间里,马克思树立起了他的唯物史观,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也便将目光放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探究,并由此观察和审视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从而进一步论述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导致人的异化的现实,从而宣告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趋势,人类未来所要达到的生存方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共同体的本质也就是人自身。而共同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要找到对个人“真实的”、“符合人的本质”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自由人联合体”就是这样一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为最终目的的共同体。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最终形成。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联合体”并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假想的不切实际的预设,而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现实目标,并且为之明确了具体途径和步骤。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公有制的提出是“自由人联合体”有效的现实基础。“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社会劳动力来使用”。[6]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人类未来社会的合理设计,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核心,高扬人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系
回首近代中国史,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内忧外患,风雨交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与振兴,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优秀分子前仆后继,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奋争。然而,由于批判的武器的落后,每次奋争的结果都是历史在旧的社会模式和文化格局中徘徊,直至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带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他正确揭示了人类社會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是强大的,他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道路和方法。正是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旧中国的武器的批判,成功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坚持和发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的是人,关注的是人类。为此,就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正确认识人的类本质,准确把握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和愿望。历史唯物主义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不是一个空泛的、孤零零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但是,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关系之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此才形成了所谓的人类社会,才构成了所谓的人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历史发展着的,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并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人,包括最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形成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并从事其活动的。因此,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只能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活动方式,同理,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相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其特质和活动方式是大体相同的,因而也具有大体相同的需要和愿望。由此才构成关于人的“联合体”、“共同体”的基础和条件。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去思考人的“联合体”、“共同体”问题,只能是费尔巴哈式的“爱的宗教说”,否认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相同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具有大体相同的特质和活动方式、大体相同的需要和愿望,就丧失了建立人的“联合体”、“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的优秀思想,继承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全方位展开外交布局,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中国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理念、中国智慧的发展理念。这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倡导的要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整个人类视为一家,融为一体,不分你我,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人类未来发展的走向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不是几个人说了算,更不是少部分人说了算。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正如《宣言》所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绝大多数人共同发展的方向。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人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将人类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际上是立足于人类的基点上,针对发展提出的合理的目标。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人,以人为发展目的,从人出发,把人当作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将人看作是目的仿佛是不言自明的,无需过多论证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人们却并不把人当作目的,却经常习惯性地将人当作手段。于是,人究竟是发展的目的还是发展的手段又再一次映入了人民的眼帘。毫无疑问,手段和目的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手段需要目的来做为自己的支撑,否则手段将变得空泛虚无,毫无意义。目的则需要手段的支撑来得到实现,离开了手段的目的只是一纸空谈。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恰如同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孤阴而不长,独阳而不生”(《幼学琼林·夫妇》)。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手段和目的永远交织在人的身上。空谈手段和目的显然是做不到的,因为在某一特定情况中,某人成了目的,但换了一种情况,他又成了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站在更高层次的,统摄目的与手段的最终目的,站在这个点上可以更好地看待目的与手段。把人作为发展手段,不能忘记把人当作最终目的。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然经历过不少失败的教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人为代价去强调发展。这显然背离了人们强调发展的初衷。以人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所说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已经成为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要求。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从合作伙伴关系、安全、经济发展、文明的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必须坚持以对话和协商为手段,建立持久和平的世界。有必要建立一个不对抗、不结盟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大国必须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理矛盾和分歧,努力构建新型的关系,也就是说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自由,共同合作共赢。大国之间要坚持相互平等,不能搞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加强对核武器的管理,目的在于实现无核世界。要坚持和平、主权、包容、共同治理的原则,并在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多方面增加合作创新。
第二,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应建立一个共同的,全面的,合作的和可持续的安全理念。针对反恐,要标本兼治。各国必须加强协调,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地对难民危机做出反应。如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地缘政治冲突,解决冲突是治本之策。国际社会应加大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医疗服务等。
第三,必须坚持合作共赢,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的、透明的、包容性和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系,并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趨势不可阻止,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加强协调,改善治理,促进经济全球化。
第四,要坚持互相交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的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同的文明必须从彼此的长处学习,共同进步,使文明的相互理解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债券的驱动力。
第五,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打造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7]
中国不会改变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流淌这“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平是一切伟大事业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人类由始至今,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代价是巨大的,伤痛是不可磨灭的。中国期盼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一直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人人都向往着桃花源,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要想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所谓共建共享,就是所有人要通力合作,目标一致地去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每个国家都需要按照自己的特点走发展的道路,但其综合走向指向的是同一条路,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前途命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丰富的种族文明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大家庭,不同的文明相互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两千五百多个民族,各式各样的宗教以及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因此,应该吸取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优秀成果,将之化蕴为人类文明向前进步发展的积极动力。当然,环境问题也始终是作为人类这个整体始终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面对环境,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因为伴随的环境的破坏,其恶果最终也只会是由人类来偿还。在中国哲学中,自古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内涵就是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是时代的呼唤与诉求,它已经切实地来到了民众的身边,可以切身地听到它的心跳和呼吸。那么,把握时代脉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如今作为其中一分子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显然已经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方略将中国与亚洲各国联接起来,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休戚与共的新亚洲。过去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绩斐然,中国同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100余个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1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红利全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施倡议的先导,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建设,将构建一个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网络,补齐制约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短板”。不仅如此,习近平主席还在2018年的博鳌会议上提出了在扩大改革开放的四项重大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可见,中国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简简单单地空喊口号,四项举措的提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宝贵的中国力量!
新时代下,中国要把握住发展的机遇,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然中国会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坚信这些困难只会增加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力量源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习近平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话.
【参考文献】
[1] 吴永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起源[J].长白学刊,2014(3).
[2] 左亚文.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人本之维[J].哲学研究,2014(12).
[3] 蒙木桂.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概念的当代解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2).
【作者简介】
杨 薛(1994.07—),四川泸州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