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洁薇
摘 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指导,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将“立德树人”理论贯穿于大学体育教学全过程。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形成递进关系,“立德树人”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契合,实现“教学育人”;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实现“文化育人”;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实现“实践育人”,最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12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是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大学体育是体育教育和教学的最高表现。它不僅肩负着体育教学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大学体育教学“立德树人”肩负着高等教育时代的使命。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立德树人”
“德”是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是指教育事业中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体系,正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2 大学体育教学
大学体育教学,主要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体育精神[1]。大学体育教学是促进身心发展、品德教育、文化学习、体育技能与身体活动融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 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认知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与德育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德”代表的是价值观、价值取向;“立德”表达的是对“真、善、美”的批评和认同;“树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2.1 大学体育“立德”的思考
大学体育“立德”是具体表现为,其一基础技能,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1~2项运动项目;其二行为规范,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和情感体验时,学习运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其三价值判断,体育教育的学习能够建立独立的体育认知、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体育修养,树立“身体与健康、健康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国家与强盛”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即实现民族强盛、国家富强[3]。大学体育遵循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实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文化、行为举止进行改造,形成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2 大学体育“树人”的思考
树人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助益于人,使之成人[4]。大学体育培养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优良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人;其次,掌握1~2们运动项目,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最后,参与体育运动活动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校体育“树人”的成绩将产生长期的影响。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技能、体育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记忆等将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树人”的“人”是具有社会影响力、能够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人”。
3 实现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策略
体育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助、知识共享和文化交流来实现其价值和信念。在实现“德育人”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要转变传统的“工具化”,从“工具化”向“知识化”转变。
3.1 教学育人
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深入挖掘大学体育课中蕴含“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开发教学设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全方面的设计。要实现“立德树人”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与教学评价相统一。
3.1.1 教学目标
新时代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身体与健康、健康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国家与强盛”相结合,把大学生的身心、思想等相结合,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项目、体育精神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价值的体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大学体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自我认知,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磨砺品行,提高思想品质、道德素养。
3.1.2 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身体素质训练时,不单单只是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此外,还应将“修德育才”教育纳入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以及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取向。体育教学内容要多元化、丰富、拓展、有趣,不仅身体强健,而且体现在智力、心理和思想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知识、情感、意义和行动的整体素质。
3.1.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将“立德树人”要素充分体现在体育课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融合性,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5]。大学体育教学实现由传统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实效性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发现式、互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构建以“示范—讲解—练习(技能)—团队练习—课堂展示—情感体验(总结讲评)”的“体德”教学模式来完成体验教学任务的课堂结构,对学生起到教育、陶冶、感染、影响作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3.1.4 教学评价
将体育课程中“立德树人”的实现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上,更要考量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从体育态度、运动参与、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团队荣誉、个体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相互评价结合,让学习全过程成为师生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6]。
3.2 文化育人
“一旦与人的认识实践相结合,则必然会成为影响和改造人的内在世界并成为形塑人的行为方式的重要客观力量”[7]。从深层次的意义来看,文化育人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体育文化体系是由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素养等组成。文化育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并能潜移默化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3.2.1 體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整体观的体现,它主要体现了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道德水平,对促进体育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在体育竞赛中发挥合作与团队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是体育精神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宝贵财富。体育领域的奋斗精神可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锻炼大学生的意志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体育活动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而且具有锻炼意志素质的功能,体育精神可以转化为优秀的思想素质[8]。
3.2.2 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指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有体育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体育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它是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性,大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品德的塑造、体育知识的普及、体育技能的提升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促进自身健康的体育修养水平。
3.2.3 实践育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课堂教学,增设课外实践,打造特色项目,丰富活动内涵,优化活动形式,推进大学生课堂锻炼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常态化,有效地发挥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中的提升、运动习惯的养成、品格意志的磨练、身体健康的成长。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党中央再次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体育教学是要培养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应形成递进关系,“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体育教学”是实施。大学生“个体”所形成的身体认知、健康行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体育素养,将对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柏铭,钟武.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8(15):129-131,134.
[2] 郭继敏.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J].体育学刊,2003(2):92-93.
[3] 舒刚民.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时代审视[J].体育学刊,2018,25(4):7-13.
[4] 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13.
[5] 李梅.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6):12-15.
[6]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105-109.
[7] 刘洪主编.文化育人(第4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8] 杨志仙.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与提升路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