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阳?鲁朝云
摘 要:文章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介绍,逐步引出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联系,分别从广州市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与产业联系、联系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综合廣州市生产性服务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简单论述区域合作开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并健全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推动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域合作;广州;生产性服务业
自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后,广州市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困境。WTO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广州市生产性产业与周边区域服务业接触更加紧密,尤其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粤港澳合作”思想提出后,更是开辟了广州生产性服务业新思路,广州市生产服务业发展融入区域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面向生产、商务活动、政府管理等,为其提供的专项服务,不面向消费个体直接运用。值得一提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存在差别,但包含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下表所示。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表
二、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联系
1.经济联系与产业联系
站在产业联系层面上来看,以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联系为中心,展开如下分析,可积极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建立相似的引力模型,逐步探索广州市与周边区域经济及产业的联系。
2.联系特点
(1)广州市与珠三角经济、方面关联具有层次性。与广州联系最多的城市为佛山,其次为香港,再次为东莞、深圳。相对而言,广州与珠三角中另外几个城市的联系相对较少。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性原因为,广州与佛山相邻,再加上广佛都市圈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州、佛山间存在紧密联系。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城市,更是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密切交流。通过合理比对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现阶段内广州市与香港之间联系度要相对高于其他城市,进一步得出:广州生产性服务业与香港良好合作具有大好前景。
(2)香港与珠三角间的联系侧重点不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联系度最高,其次为广州与东莞。由此可分析,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致使深圳能够与香港实现更多交流,从某些层面上来讲,这一点有利于两地经济与服务业的稳步发展。东莞港资企业对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要素的应用较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联系。
(3)广州便于珠三角周边产业建立联系,香港便于大珠三角周边产业建立联系。珠三角范围内,广州与附近区域的产业联系明显多于其他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之相对的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指数也与其大致相似。据此可知广州是珠三角经济联系中心,广州与香港之间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关系,无论是站在哪一角度而言,均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广州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前景广阔,但整体水平偏低,仍存在着些许不足。据此广州应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考虑到资金、经验、人才的现实需要,外部协调需求由此出现,仅仅凭借本地供给是无法实现有效改革的。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受到狭小市场的限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存在着向外拓展市场的需要。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出路
1.区域合作理论基础
区域合作指的是各地区内,物质生产、流通、信息技术开发期间,各生产单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根本目的为彼此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强化自身市场竞争力,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般情况下,双方或多方会在坚持平等互惠的合作原则下,签订相应合同与协议,将各方联合体建立某种或不同的经济联系。简言之就是在各地区内,逐步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区域合作的方式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将其比较优势最大化,进而达到经济共繁的目的。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签订相关协议实现经济合作的某一承诺下的经济合作组织,旨在增加商品流动的自由度,实现国家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体制的规范化。综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区域合作现状
早在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广州市长赞扬了两地合作后,共同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地合作作为共同发展的示范,出现了“三个最”,其一为香港是广州最大外贸来源地,截至目前,香港在广州投资的项目已有上万,实际应用外资超出200亿美元;其二是香港是广州市最重要合作方之一;其三是香港是广州市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
在两地合作趋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收益逐步增加,对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持续性进步。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逐渐加大对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广州金融开放期间,双方联系更是紧密。以东亚银行、永亨银行为例,该类港资银行全部于广州市创办分行。与此同时,广州充分借助香港金融优势,考虑到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实现了广州先进企业的香港上市,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3.区域合作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省时曾指出,广东省必须将自身地理优势最大化,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可能地建立与周围区域的有效联系,不断强化自身合作能力及经济发展能力,现阶段内,应将实现多方合作的重点设置为服务业发展。基于此,广东省委书记也作出详细说明,要求广东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动粤港澳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市场竞争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粤港澳高度融合。丰富合作形式,特别是现代化服务企业间的联系,更应引起重视。利用增进产业聚集度的方式,逐步提升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国际接轨速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向现代。
四、协调互补发展模式
从区域劳动分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各国家、区域均具备区别于其他国家、区域的生产优势,各项资源,如地理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等也可得到妥善分配,为多方谋取“比较利益”。20世纪70年代左右,部门内贸易便表示,区域之间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相互联结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新型比较优势,并产生新的分工合作。广州市与周边城市、区域也同样符合这一点,借助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合作。综合当前情况来看,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有利条件较多,例如市场需求量大、潜力大、发展趋势良好、投资热点多、成本低、国家政策扶持等,城市地位已经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属于珠三角区域内最具生产性服务条件的城市。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仍存在着某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如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化程度偏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技术与设备落后等。
香港各项运营成本持续上涨,对应的土地价格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兼具人才稀缺、当地市场潜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当、企业规模小的劣势,各类不良因素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香港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城市本身具有服务业中心地位,集世界金融、信息、商业、贸易于一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上升至一定高度,服务水平较高,兼具国际化特点。综合广州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特征、比较优势,创新能够促进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协调互补模式,将其城市功能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发挥出本地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优势作用,将金融、中介等工具意义具体化,从整体上提高双方合作质量。从管理层面而言,适时融入香港优秀管理理念、市场竞争经验,显著强化广州市生产性服务管理能力。香港服务性组织或部门可选择在广州市设立分部,港商在广州市利用合作的方式,设立生产性服务公司。据此加快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速度,充分体现香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2.香港与广州市生产性服务全部具备较强的外向服务功能,结合其不同的发展优势,可知香港提供的多为国际化的服务项目,且层次相对较高,广州主要负责层次较低项目的管理。以市场开发为例,将市场需求层次看作是主要依据,可对香港与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应的服务市场科学划分,香港负责层次较高项目的管理,参考不同服务功能,渐渐创建并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模式,进一步实现区域效益化发展。
3.广州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单单凭借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要求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个人一同推动。思想角度而言,两地有必要加快思想解放,给予两地政府部门不同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模式充分的尊重。制度角度而言,广州政府部门全面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争取在一段时间后实现运行机制转轨,改善体制、管理模式、发展环境。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脚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专门设立关于两地生产性服务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其自主创新,不断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知名品牌重点企业,并引入一定的奖惩机制,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支持民间往來,设立两地常驻机构,强化企业、学术团体之间的民间对话,努力实现两地之间的无障碍人员交流、信息交流无障碍,保证资源共享,创新并强化两地之间生产性服务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广州总体服务水平,完整地发挥出广州市服务功能。
五、结论
综上所述,借助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式,最终明确广州与附近区域关于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确定广州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桥梁。根据当前阶段内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其合作现状与合作趋势,适当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协调互补发展模式,同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此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大幅提升广州市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洪章.价值链视角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中国金融,2018(24):15-16.
[2]李国选.东北亚安全合作:以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为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18(08):105-113.
[3]韩爱华.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效应的统计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4]周静.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机理及效应[J].青海社会科学,2016(04):106-112.
作者简介:程小阳(1972.10- ),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鲁朝云(1981.09- ),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