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惠
摘要: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重视,更因其不可替代的特质,而备受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推崇。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情况,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20-02
一、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全面实现育人为主教育目标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曾对音乐教育给予过较高的评价,称音乐教育可以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可以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学前儿童这一群体,音乐教育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这一教育群体乐理知识较为薄弱,接受和认知能力尚处于起始阶段。基于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而言,其整体水平相对较弱,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陈旧,缺乏有效创新。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予以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起点就是从教师培养工作抓起,根本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熟练掌握音乐专业知识,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了解国际音乐教育动态,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育人为主的教育目标。
第二,加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需要。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音乐教育的最佳年龄是从出生至9岁,这是培养和建立儿童正确的音乐思维及良好的音乐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加强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尽早让学前儿童接受音乐的熏陶,掌握正确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可以为其今后成长道路上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令其受用一生。
第三,加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成长和变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们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相对简单,之所以用简单来形容,一是因为其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歌唱、欣赏、游戏等教学模式,其教育的本质仍旧是重复记忆和模仿。较为被动的教育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却达不到应有的收效。现今的音乐教材过多地强调音乐技巧的使用,有时也给教师们带来了畏难情绪,加之相对匮乏的教育学资源,音乐教育的课堂更多的是采用VCD、录音播放的形式,使得课程枯燥乏味,很难达到吸引儿童、真正学习提升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我们的教学搭建起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和框架,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日常音乐教学,将其融汇其中,这样才能达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效果。我们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将语言节奏引入音乐教学
语言节奏是蕴藏在我们日常行为中一个重要的有利教学工具,也是學前儿童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从说话入手,将说话中的特殊节点,如语气、诗词、儿歌、歌唱等提炼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们意识到语言、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引入节奏、曲调等乐理知识的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进行灵活自主即兴创作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从朗诵环节入手,抓准朗诵过程中的节奏间歇,从而引入轮说、变奏的练习,再辅之肢体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帮助学生们体会到节奏的重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引入创新性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实践演练让学生不断尝试、强化和分享学习过程体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二)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之中
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真正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应用该方法的重要环节。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声势”包括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因其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易行,从而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可以运用“声势”中声音的强弱变化、人数变化、音色变化等来进行教学曲目和旋律的设计创作。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将音色和节奏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记忆、模仿等方式进行节奏的再创作,坚决杜绝简单重复和简单动作外化的现象,摒弃仅为动作而动作的情况。同时,奥尔夫教学法中还引入了身体姿态的变化,可以在保持音色、节奏的同时用不同的姿态来进行演奏,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自我解读能力,将教学变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表演。
(三)节奏训练中引入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可以给老师和学生以较为宽泛的自由度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中产生关联和创意,从而带领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节奏的训练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不断进行充实和创作,最终达成一种综合度较高的音乐表演形式。引入即兴创作后,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即兴创作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即兴创作环节要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有效甄别出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节奏训练方向努力,及时对学生的创作情况给予肯定。
(四)用游戏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曾受到奥尔夫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教育和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将游戏变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练习嵌套进入游戏中,抓住学前儿童教育的契合点,从游戏入手,加强学前儿童对新领域、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其创造力。音乐游戏可以设计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对节奏和音色等音乐元素进行辨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愉快的接受音乐的基础知识,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消化,通过游戏、教学、分享将整体教学框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课堂活力。
(五)运用理论引导实践的方法
看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质后,作为教育从业人员,我们应更觉任重道远,以理论引导实践,更好地开展学前音乐教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奥尔夫教学法应用的关键。
第一,要建立相应的学前教育教师组织,建立起学前教学教师成长的平台。组织内部要注重实践教学,形成共享机制,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和音乐知识的共享,凝聚合力,尽快形成学科教育的突破,形成多个高精尖的教育团队。
第二,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尽全力提升从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掌握教育理论和音乐专业知识,通过相关的培训让从业教师尽快掌握学科要求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注意理清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共性教育为基础,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实施个性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机制。这里的激励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感受到新理念、新方法带给他们的成长动力,让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音乐,同时能够较好地实现在课堂和舞台之间的转换。
第四,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加强角色的转换力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主体,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反馈,做好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和需求,进而找准教学的重心和方式方法。在过往的教学中,教师奉行填鸭式的教学,将理论知识一股脑的传输给学生,不管接受效果。如今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自身素质,更好的将知识和技巧更为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做好转换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的任务,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收效。
三、结语
面对奥尔夫教学法,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指的是我们有了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挑战指的是奥尔夫教学法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从教育教学能力到自身的知识修养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奥尔夫所主张的即兴发挥其实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的教学理念也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甄别力度,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唯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学以致用,才能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庆洋.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艺术评鉴,2018,(04):100-101.
[2]陈波.“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J].北方音乐,2014,(05):248+252.
[3]张明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