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2019-11-22 10:20朱彦林
山东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浸润传统文化青少年

朱彦林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让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浸润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延续。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就是丢弃根本,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作为立德树人的學校“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始终富有丰沛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邃的家国情怀,从“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精忠报国的岳飞;从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赶走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抗日烈士吉鸿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国家荣誉,用热血保卫领土完整,用实事求是坚定改革开放,用真爱坚守家国信仰,深刻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正是历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散发出的浩然正气,激起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力量,挺起了中国坚强不屈的脊梁。这些伟人的事迹都值得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一条流淌的河,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家国情怀始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历史发展证明,家国情怀,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学校,践行于社会。所以,学校开展的青少年学生爱国情怀教育可以从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祖国做起,夯实家国情怀培植的根基,奠定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

家国情怀的培育要与当前在中学生中开展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相结合,要在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结合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境界,使他们从小就培养以国家兴旺发达为己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怀教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人和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与我们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始终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提出的“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名言,最能体现“仁者爱人”的道德价值理念。墨子的“兼爱”、庄子的“爱人利物之谓仁”,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充分体现“仁者爱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行“忠恕”之道。理解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己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1]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孝敬父母的爱心做起,这是“仁”的原点,然后在与同伴和师生交往中推己及人、泛爱大众,对待同伴和同学的不同意见要有厚德载物的宽厚仁爱精神,对人对事都要胸襟宽广、容载万物,发扬中华民族博大包容的民族气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施济众,就是要有大爱之心、感恩之意,乐意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关爱社会,收获幸福。因而,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理念,要积极提倡随手公益,节约用水用电用粮,力所能及参加社会慈善、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高尚品格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青少年学生的修身,旨在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首要的是正心笃志。孔子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求人们志存高远,不为眼前小事所烦恼,要淡泊明志,迎难而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唯志而已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充分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然立志绝非是追逐一己之私欲,蝇营狗苟,如此不是遗臭万年,便可被历史所抛弃,志士之志乃“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是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国为民以担当天下兴亡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志当存高远”,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这充分说明了立志是人生的开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崇德弘毅强调修身自强,奋发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梦想。修身要求自省自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提倡经常地自我剖析、反躬自省,要多一点自励,少一点自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古人修身都像古圣贤那样“亲君子,远小人”从善如流,树立“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2]的志向,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爱,坚定“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品德,培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修身在于践行,远大理想不等于现实,要把志向转化为现实,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因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风和行为习惯,奋发向上,自立自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路径,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远大志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未来负责。青少年只有站在祖先伟岸的肩上,民族根基才能更稳固,视野更开阔,才能成为有所创新、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蒋国宝.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唐岑参《送人使安西》

[3]蒲松龄语

(作者单位: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中学,山东 聊城 252000)

猜你喜欢
浸润传统文化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