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花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教科书;德育;渗透;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19—0149—01
一、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从教科书整体看,无论选曲还是练习,都选编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歌曲。例如五年级下册第6课《卢沟语》《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三首歌曲都描述了祖国母亲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磨难,时刻提醒学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再如,同册第1课《小鸟,小鸟》,通过歌唱优美的歌词帮助学生不仅用语言记忆春天的美景,更是用旋律的起伏与肢体的律动来表现小鸟飞翔时的特点和快乐。让学生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应该保护它们,而不应该破坏生态环境,让小鸟无家可归。这也是激发学生环保意识的思想教育课,而在音乐课中却能做的“润物细无声。
再如,在《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课中,笔者确定“与人为善,大爱无疆,诚实守信”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间久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自觉转变。在路上碰到我这位“副课”教师,他们即使离得很远,也会跑过来行队礼虔诚地问声“音乐老师好”。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道德情操,正是学生若干年后走入社会所必备的道德素养。如此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更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的良性道德循环链条。这正是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神圣于其他任何行业的独到之处。教师由内而外影响着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培育“德行天下”的人,引领他们做有德行的人。
二、关注音乐多元化辐射
根据义务教育的需要,教材适当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选入大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增加了学生了解和学习各民族文化的机会,促进民族大团结。如五年级下册《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维吾尔族民歌;同时选入各地区民歌,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同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课《猜调》是云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重庆民歌。这些不同地区的民歌学习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让他们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了各地方言的特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更深层次地说,这些民歌的学习为语文教学也奠定了丰实的基础,对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有极大的帮助。
三、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戏曲、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曲种。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剧种的路径,在三年级开始节选了大量彰显民族传统曲种的唱段,如戏曲选段《笔者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戏曲情节,逐步诱发学生对戏剧的热爱。除此以外教材更进一步地选入戏曲音乐常识和京剧选段,打通了学生了解、模仿、热爱、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的渠道。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加入了京剧中常用的锣、鼓、钹、镲的打击乐谱的学习,还将京剧中的唱、念、做、打以及生旦净末丑角色的特征与应用一一纳入教材。如此,学生通过演奏实践能更好地感受和热爱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的各种曲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开启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欣赏之门
教科书在每期编排中都列入多首外国名曲的欣赏,以此拉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邀游在跨国度的音乐海洋里。通過聆听、感受、表现作品,达到能记忆片段音乐旋律走向、表达音乐传递的音乐情绪的目的,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句牙利舞曲)(勃拉姆斯),下册《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单从两部作品的作曲家来说都是极有影响力的世界级音乐家。其中莫扎特三岁就能谱曲,被誉为“音乐神童”;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列为“三B”之一。这样的编排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开启了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的大门。
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
教科书每期的编排都注意到教材进度与季节的联系。每年春季开学都会选编一些描绘春天的歌曲;如同版本五年级下册《渴望春天》(英扎特)、《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使学生把语言里的春天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春天。在秋季开学又选入了一些赞美秋天丰收的歌曲,如同版本五年级下册《嗯嘿呀》,让学生体验劳动人民在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这样的编排不仅关注了学科的融合性,而且让学生学音乐更加接地气;不光用音乐帮助学生记住季节的特点,还能使学生对于季节的变化获得相应的感触。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