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玲
【关键词】 法治素养;学校教育;活动体验;家庭;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63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27—01
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说,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法治教育中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更好地打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平台,才能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一、坚持灵活多样,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建构知识图谱,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教师应掌握法治教育的核心要求,领会教材理念和知识呈现方式,明确各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根据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内在逻辑联系,将知识点串联、贯通,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其次,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与能力基础等实际状况,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年级之中,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和教学的整体性。最后,学校应充分挖掘各科法治教育因素,力求法治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学科整合渗透下的法治教育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多样,学习成效更加显著。
2.提升教学立意,引领深度学習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主旨和灵魂,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优劣。提升教学立意,目的就是通过深度学习,延伸性思考与探究知识符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违法行为”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基本含义,还要让学生探究在生活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如何判断不同的违法行为。当然,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评判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件与活动,有根据地给出自己的态度与判断,促成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此,学科知识教学就找到了灵魂。
3.关注活动体验,增强实践能力
法治教育的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法治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能够使抽象的法律得以具体呈现,对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直接经验、指导生活实际,更在于为青少年的经验、思维提供新的价值模式。在抓好课堂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应将创建富有法律气息的校园文化作为重点,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或者悬挂一些法律宣传标语,也可以通过黑板报、公告栏等宣传法律知识,还可以借助电视或者 LED 屏幕,播放一些法治教育宣传片; 让校园内处处都有法律的影子,让中学生在富有法律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润物细无声”,自觉地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家长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不一定必须是专业法治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示范。由家长创造、设置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功能,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经常向孩子讲解一些法律方面的例子,引导孩子多读书,多给孩子一些法律生活化的指导意见。针对孩子的现实思想、生理特点,结合身边发生的案例适时地进行引导。另外,建议加强对家长的普法力度,制定家长法治教育手册,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的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法治教育方面的培训,首先使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模范,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三、坚持综合施策,发挥社会教育的资源优势
首先,应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统筹组织有关部门制作针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学用结合的法治教育方式,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学内容,提升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其次,应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组织播放法治电影,通过黑板报、法治宣传栏、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载体,法治主题班会、“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进行宣讲。再次,要充分发挥司法和行政执法优势,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公安机关应继续加强网吧监督,完善校园周边治安巡逻和专项整治;司法机关应建立完善青少年维权热线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工作。最后,应积极探索网上法治教育。建立专门的法治教育网,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则应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创造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如何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的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001)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