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

2019-11-22 04:05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老中医中医药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 锋

第四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新时代国医学术传承论坛”2019年8 月20 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10 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学术传承模式、存在问题、名医名家对中医学术传承的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了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在题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近20 年来我国名医传承的总体布局和所取得的成果。李振吉教授指出,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从鲜活的临证经验中汲取营养是继承发扬中医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临证经验和诊疗技术技能,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环节。

李振吉教授做学术报告

名医传承得到高度重视

李振吉教授说,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在他们卓越的临床疗效中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思维,准确的遣方用药,从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中医师承教育与中医学同步诞生,依靠父传子受、师授徒承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中医药后起之秀在前辈老中医药专家的悉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祖国传统医学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李振吉教授说,对名老中医鲜活而实用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治法治则,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思想,提高临床水平,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既生动又实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1958 年2 月7 日,原卫生部下发《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1990 年6 月,以抢救年事已高的老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目的,原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保护,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确定了下来。2009 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中强调要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2010 年,国家确定22 位国医大师和159 位名老中医总计181 名专家,作为2010 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单位。2012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2015 年起,全国开始出现“互联网+名医工作室”。

201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 年原国家卫计委出台《“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规划提出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201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建设一批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2017 年,科技部等部委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开展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平台等,加强对中青年名中医的培养,提高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2017 年7 月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组织遴选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并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李振吉教授介绍,从1990 年我国启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起至今,已完成六批继承工作。

1990 年启动的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将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作为激励机制,取得了学术经验抢救和整理的预期效果,目前已有相当比例的继承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名中医。1991 年7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进一步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制度化。1997 年,开展了第二批继承工作,工作目标调整为在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同时,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第二批师承工作保存了一大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名中医。2002 年,开展了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此后原人事部、原卫生部等共同制定和发布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将师承教育确定为是一种院校后教育。

2008 年启动的第四批继承工作,对与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学位衔接问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师承教育向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 年启动的第五批继承工作,全国共遴选指导老师2875 人,培养继承人4787 人。2017 年6 月,组织开展的第六批继承工作,全国共遴选指导老师973 人,培养继承人1946 人。师承教育探索了新形势下中医药本科院校教育培养与毕业后继续教育培养的模式与机制,对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继承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名医传承四大目标

李振吉教授介绍说,为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2004 年我国启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该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研究过程是从经验中总结规律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李振吉教授解释道,传统的师承教育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承教育与研究型继承相同的是两者的行为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方法有所区别。研究型继承的方法是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规律总结、提炼和理性认识的深化。

李振吉教授说,中医临床治则与现代医学诊疗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医对同一种病治疗方法基本相同,而中医却变化很大,存在很大的差异。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学术观点、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思维方法、临床路径、组方用药以及治疗的有效方药、方案、技术、医案、心得、论文、著作等。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对名老中医个体或群体经验的总结,对他们个性和共性规律的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学术思想,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和认识深化,是中医药继承和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研究人员从研究的视角审视名老中医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不仅可学习到他们的方、药、术、法,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通过准确把握名老中医临证思维方法,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

“名医传承的四大总体目标是总结临床经验,研究学术思想,传承创新方法,培养新一代名医。”李振吉教授说。

李振吉教授介绍,经验是指人的经历和体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人类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间接经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临床工作日记、个人临证或用药心得体会、病例诊疗原始记录、临床研究论文、典型医案、临床操作技能、临床病例总结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完整采集和储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并进行整理、分类和挖掘,筛选凝练出能体现名老中医精华的特殊的辨证方法、特色疗法、有效方药、诊疗技术等实用方案,通过系统科学评价取得循证医学数据并进行大范围推广。

李振吉教授说,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念头或想法。名老中医长期大量临床实践所积累的点点滴滴经验,经过思想过程而形成了一种观点、一种视角、一种方法或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成为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具体分为归纳、比较、验证和阐明四个步骤。归纳就是由名老中医本人与其研究团队,共同将其多年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用理性文字进行描述描述;比较是发现创新点的过程,研究人员将名老中医多年形成的理论观点,与历代中医学家的观点和当代中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验证则是将名老中医的学术创新点应用于临床实践,验证其理论有效性和科学性;阐明是运用现代化方法对名老中医理论创新点的科学内涵进行阐述与说明。

李振吉教授说,创新传承方法是名医经验传承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要重视方法学的研究,鼓励创新;要鼓励开展多学科合作,引入成熟的方法;要以传承方法为龙头,带动方法学体系的建立。李振吉教授介绍,定性方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演化而来,是注重整体、无法量化或对非量化的信息进行解析、阐释说明的一种方法体系,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具有人文特色的中医学研究领域。定性方法的步骤是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基于患者报告的症状量表和实物资料法等4 种定性研究,采集原始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主题内容分析法等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历史源流、临证经验的形成规律、独特创新点等,分析其现在病症中的应用效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集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名医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将名医医案,学术经验等以图书光盘等形式呈现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医疗保健中。

李振吉教授强调,明确名老中医传承内容和传承载体,重在经验的临床应用和提炼升华,要把研究传承方法上升到方法学层面,把现代分析挖掘上升到智能解析,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突出实用医疗服务,探索名医经验传承新思路将为培养新一代名中医提供借鉴。

坚持中医临床原创思维

李振吉教授说,中医学发展了一系列丰富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学习名老中医临床原创思维方法是保持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的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2017 年4 月26 日至27 日举行的第594 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在题为《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的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说,中医药学充分吸收了古代哲学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地、人相应,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应主动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整体观念”思想则强调人是有机整体,看待人的疾病和健康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养生保健”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的预防,是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辨证论治”思想则是根据每个人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给予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也是辨证论治的实质。“复方治疗”思想是要求针对慢性病、复杂疾病采取多靶点综合干预。哲学思维和理念是中医学理论内核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纲领。虽然中医哲学思维和理念相对稳定,但由理论内核衍生的疾病防治理论却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医临床原创思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分析疾病诊治规律的决策过程,是中医学原创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四大特征是太极思维、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及辩证思维。太极思维是依据阴阳对立、阴阳消长、相互统一、相互转化揭示阴阳共处一圆的运动规律,是体现协同、和、合、平衡、圆融、互补、相反相成的思维。象数思维是指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中的“取象运数”,具有多维视角、亦纵亦横、定性定量、旁推比类的特点,其中隐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思维是从整体角度认识把握世界,体现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如五脏一体、三因制宜、三辨模式等。辩证思维则包括了标本关系、专病专方等。中医临床原创思维中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系统整体、恒动变易、中和平衡等指导原则,以及象数类比、司外揣内、知常达变为主要思维方法,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形式体现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中医临床原创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也是体现中医药价值和特色优势的根本途径,坚守中医临床原创思维对于做好中医药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法的不同,目前中医传承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不够。分析其原因在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沿袭西方,多注重线性思维和还原思维的培养,较少关注非线性思维和整体思维。提出中医人要自信、自觉地掌握经典,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四部经典与其他中医名著集中体现了中医原创思维,要从临床中把握中医原创思维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防治疾病,遵照中医整体观察进行辨证治疗;二是重视望闻问切四诊,抓主证,分析证候,提出立法,再以方药验证理法相关一致;三应始终强调中医为主,中西医双重诊断,保持中医特色,坚守中医学术。

与会专家提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要改革中医临床人才评价体系,要以包容的心、开放的态度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研究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强调案例式教学,组织当代典型案例的教材编写,注重文化传承,从道地药材保护和培植等方面入手。应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授课应重视案例式教学,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典型并真实可靠,授课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悟性是认识的惯性,是思维的升华,中医临床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地研究中医古典医著,中医理论的研究不能虚化,要落在实处,并且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只有反反复复多次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才能将研究不断深化。应把中医临床思维作为年轻中医师培养和考核内容之一,把四大经典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考核的重中之重。

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李振吉教授介绍,从“十五”计划开始至今,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我国连续十五年开展名老中医研究型继承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在2005 年至2007 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重点课题,该课题以108 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十五”课题以抢救继承,原汁原味采集和保存名老中医第一手资料为主要特点,是首次以国家科研立项形式大规模对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采集和保存。

“十一五”期间,2007 年至2011 年间项目扩大了研究对象,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经费,以102 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纵向课题33 个,参研单位180多家,研究人员1600 余名,课题包括:“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应用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数字化研究”“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文献为基础的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等。通过“十一五”课题提出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方法,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转化模式,初步解决了传承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问题,为建立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2013 年至2016 年间项目以包括8 位国医大师在内的17 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设立了6 个课题,参研单位20余家,研究人员230 余人。“十二五”课题的特点是丰富了研究内涵,更加突出临床应用,解决传承方法,重视社会服务。研究人员从独特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诊疗技术、有效方药4 个方向进一步凝练名医经验传承思路,形成名老中医传承应用指南,构建了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医案采集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着眼于科研成果产品化,科研产品社会化,为大众和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为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研究人员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为样本,以实用性的方法、技术、方药为切入点开展了深化研究,同时加强了成果的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和服务产品的研发,初步构建了名医传承的长效机制。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2017 年立项“面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平台的系统化研究”,2018 年立项“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十三五”课题的特点是突出现代传承、特色方法技术、疾病防治经验、数据挖掘处理和构建传承平台等的研究和建设,重点任务是对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方法、用药特点、诊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研发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系统等软件,基本建成基于互联网和方便实用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

李振吉教授介绍,十五年来名老中医研究型继承在名医临证医案实录、疑难病诊疗示范、新方法新技术挖掘、独特辨证用药经验、科学验证形成路径、指导临床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重点对16 位名老中医擅长治疗的肾风、冠心病、萎缩性胃炎、慢性肾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哮喘、强直性脊柱炎,风咳、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痛经等10 个优势病种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经验和思辨特点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相对规范、实用、明确的反映名老中医诊疗特色的10 个病种的16 个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整理了全国98 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用方428 首,研究整理了全国98 位名老中医的3670 则典型医案,储存了309 位名老中医的827 篇养生文章,编写了《名老中医传承共性方法示范研究》《十七名老中医特色经验临床应用示范》,为名医传承提供了规范。建立了现代分析挖掘技术,形成了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具有课题管理和质控功能的名老中医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等,经过15 年积累平台现已保存有200多位名老中医的4000 多份临床诊疗医案。

李振吉教授说,开展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激发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对临床实际问题探索的热情,研究中获得的临床经验方面的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患者,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经过系统评价取得循证医学数据支撑的名老中医独特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诊疗技术和有效方药等,既可在临床大范围应用,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传播。选题方法、科研设计方法、逻辑思维方法等方法学层面的成果,可以为建立方法学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借鉴。名老中医服务平台和一线跟师人员信息采集实用软件,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现代化服务手段。传承机制建立与政策层面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从鲜活的临床经验中汲取营养,丰富发展中医药学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让我们共同努力,集中大家智慧,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真正把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李振吉教授说。

名医传承百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提桂香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其间分别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首都国医名师高荣林教授,第三批师承师从首都国医名师王今觉教授。提桂香教授介绍,王今觉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一是“望目辨证”理论,在全面观察患者双目变化时,既望诊黑睛也望诊白睛,重点观察双目白睛特征和白睛络脉特征,以辨析全身疾病证候并做出诊断。二是“辨病证医药学”的学术思想,王今觉教授认为恰当理解“病”与“证”的概念,正确处理“病”与“证”的关系,“辨病”与“辨证”密不可分是准确掌握临床诊疗思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三是重视本草文献研究,研究古代本草著作,学习现代中药药理知识,精确组方用药是完成辨病证论治的载体,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王今觉教授长期从事《中华本草》筹备与编纂研究,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筹备组成员、文献与临床专业编委等。

提桂香教授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长期来非常重视名老中医继承学习工作,医院分二批建有17 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包括薛伯寿、朴炳奎、林兰、孙桂芝、王今觉等知名中医药专家。通过开展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广安门医院涌现出了一大批老中青优秀中医药专业人才。提桂香教授多年潜心学习和传承名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将其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和内科杂病诊治,取得了满意效果。提桂香教授认为,加强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要做好名医名徒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患者,对名医及潜心学习的徒弟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研究室主任吴承艳研究员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到祖父、中医泰斗吴考槃教授影响,喜爱中医,长大后更是得到祖父的教诲,后又分别跟随全国著名方剂学专家彭怀仁教授、全国著名本草学专家宋立人教授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同时跟随李飞教授、吴承玉教授等名师临床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为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吴承艳研究员介绍,吴考槃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学家,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吴考槃从事中医教学、文献研究、临床工作70 余载,吴考槃重视临证实践,主张学古人应先明古人组方之意,然后依病情和体质化裁加减,在古方运用、加减、变通等方面有独到之处,70 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风格和特色。

吴承艳研究员师从多位名医,从事中医方剂、本草研究及中医临床工作30 年,先后担任《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文献学》《历代止痛方药精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吴承艳研究员所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以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60多年的发展研究所涌现出了吴考槃、吴贻谷、彭怀仁、宋立人等一大批中医医史文献学家,完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中医学概论》《中药大辞典》《诸病源候论校释》《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华本草》等,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吴承艳研究员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对名老中医已出版的医案资料、论文、著作等应进一步加强整理和传承研究,对于未出版的医案等文献,可通过继承人加以整理研究并发表或出版,以达到推广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顾非教授,师从“一指禅推拿流派”传人曹仁发教授。顾非教授介绍,曹仁发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第二届名誉主任委员,是我国现代推拿事业发展承上启下的主要人物之一。曹仁发教授师承一指禅推拿名宿钱福卿先生,在临床工作中又得推拿界前辈马万龙先生悉心指点,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和教育六十余载。曹仁发教授的推拿手法继承发扬了一指禅推拿流派特色,手法柔和有力,柔中寓刚,安全舒适。曹仁发教授根据病变的寒热虚实提出一指禅推法用力可细分为“平浅深陷”四劲,临床分别作用于皮肤、肌肉、筋骨和内脏。曹仁发教授吸收多家流派的手法精华,首创屈指推法和加压?法,实施各类调整手法时强调明确诊断,主张手法要稳、准、轻、巧,临诊时应对不同疾病,不拘于一法;特别主张在治疗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以安全有效为最终目标,一指禅推拿的诊治范围现已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伤临床各科。

作为“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推拿流派临床传承研究室”负责人,顾非教授在工作中依托流派传承平台,善于总结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大胆创新,不断开展新技术应用,如结合小儿推拿和一指禅推拿流派的特色,制定了小儿腺样体肥大手法治疗方案,开展了治疗颈椎病、膝关节炎、失眠等特色手法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研究。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推拿手法治疗的规范化研究、推拿学术流派传承与脊柱骨关节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近年来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推拿干预颈型颈椎病患者软组织张力影响机制研究”等多项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卫健委课题。顾非教授认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精华首先需要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同心协力,把传承与发扬当作首要任务;二要形成可以高效运转的“传帮带”体系,工作室人员分工协作;三要做好工作室的宣传和业务升级,紧跟时代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岳美中名家研究室”特邀研究员李雅清教授介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研究室对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的学术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与传承,研究过程中坚持把整理出版岳美中文稿放在首位,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经验的推广与传播。李雅清教授认为,中医传承要注意把握时代特点,一要把握好“古与今的关系”,倾情而不封闭于传统文化,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借鉴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二要把握好“中与西的关系””,在坚守中医学术体系的同时对西医抱持尊重开放态度,努力了解,积极借鉴,审慎吸纳,目的是扩大学术视野,提高临床疗效。三是把握好“道与器的关系”,“道”与“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哲学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基础,是中医学术的高点。在社会转型的文化环境下是否重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应用,在“道”与“器”的统一中传承发展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学家的学术高度、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会长、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教研室张天民教授,师从针刀医学名医朱汉章教授多年,用四年时间全程跟随朱汉章教授门诊、针刀手术、学术讲座并帮助朱汉章教授整理完善了针刀医学学术思想。张天民教授介绍,朱汉章教授将针灸和手术刀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发明了针刀这一全新的治疗方法,应用针刀疗法治愈了许多顽固性颈肩腰腿痛患者。在此基础上,朱汉章教授通过深入研究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刀医学。

张天民教授在朱汉章教授提出的针刀医学四大基础理论和六大组成部分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及网眼理论,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针刀医学理论,目前这些理论已经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刀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2006 年,湖北中医药大学就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针刀医学教研室,并于当年率先在全国招收针刀医学本科生,现已经连续招生14 届,培养了近千名针刀医学人才。张天民教授说,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多学科交叉的新医学,针刀医学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郑芳忠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唐祖宣。唐祖宣教授是医圣故里河南邓州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唐祖宣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临床与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仲景典籍尤为推崇,广用经方于临床各科,特别是运用温阳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诊治四肢血管性疾病、治疗老年病与延年益寿等方面尤有独到之处。郑芳忠教授师从唐祖宣教授4 年多来,先后拜读大量唐祖宣学术思想著作,撰写了70 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整理出版国医大师唐祖宣临床经验7 部。郑芳忠教授将唐祖宣教授的学术经验用于临床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此外,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还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国家级名老中医赵金普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郑芳忠教授主要负责其弟子的学习传承工作,直接或间接指导弟子们深刻领会学习赵金普老师的中医经验。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整理了60 余万字的赵金普临床经验集,运用赵金普的经验方每年接诊千余例疑难病人,取得满意疗效。

郑芳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深刻领会到中医内在的精髓。中医师徒相传的方式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将中医老师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弟子是中医继承的捷径,历代中医大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前辈老师的“传帮带”。2017 年7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几代中医人的夙愿终于由梦想变为现实,中医药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专家简介

李振吉,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专项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中医药科技管理和对外交流工作,主编《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10 余部。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老中医中医药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