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9-11-22 06:12杨培全张夏伟黄首源陈庭军
微创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组织自由基神经功能

冯 兵 杨培全 张夏伟 黄首源 陈庭军

(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桂平市 5372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突然中断而引起脑组织坏死的疾病,具有起病突然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常用脑血管介入治疗,其能够迅速打通堵塞血管,恢复脑部供血,减少神经功能损伤[2]。虽然脑血管介入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术后加用降脂和抗血小板凝集进行干预能够明显减少血栓的形成,但是脑组织经历过缺血缺氧后会有残留的神经毒素无法排出,其中大量的氧自由基就是神经损伤的代谢产物,其抑制神经恢复并损伤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3-4]。依达拉奉是一种清除氧自由基的有效药物[5]。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本文选取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血管内介入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纳入标准:(1)依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6],经CT或MR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2)均符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适应证,且接受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史;(2)有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3)有凝血障碍;(4)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以上入选本研究的人员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证。其中对照组男41例,女23例;年龄57~74(65.42±11.52)岁;病程3~6(4.27±1.18)年。观察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56~75(65.48±11.61)岁;病程3~6(4.30±1.2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术治疗。首先确定病变部位及周围侧支循环情况,接着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进行穿刺。然后在X射线检测下送入微导管接近梗死部位,拔出导丝,并将50万U尿激酶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经微量泵匀速泵入,25 min左右完成,之后每隔15 min进行血管造影1次,确认血管是否开通,若30 min后血管没有开通,再注入溶于25 mL生理盐水的25万U尿激酶。最后进行造影,并缝合穿刺点及血管。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降脂和抗血小板凝集干预,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氯吡格雷片和阿托伐他汀片,1次/d,共治疗6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生产企业: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342,规格:20 mL ∶30 mg×4支/盒)干预,取1支溶于250 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2次/d,连续滴注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7]临床疗效判定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或恶化,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90%判定为基本痊愈;下降46%~90%判定为显效;下降18%~45%判定为有效;下降17%及以下判定为无效或恶化。其中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NIHSS评分 利用NIHSS对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及干预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 血清自由基 抽取介入术后及干预14 d后的静脉血,离心分离后取血清检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硝基自由基(·ONOO-)和一氧化氮自由基(·ON)水平。

1.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等。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14 d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5.606,P<0.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44%(63/64),高于对照组的84.38%(54/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14 d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介入术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清自由基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介入术后的·O2、·OH、·ONOO-、·ON血清自由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各自由基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及干预14 d后的NIHSS评分比较 (x±s,分)

表3 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及干预14 d后的血清自由基含量比较 (x±s,nmol/L)

续表3

组别n·ONOO-介入术后干预14d后·ON介入术后干预14d后观察组6476.82±7.6322.15±2.22∗42.51±4.2511.37±1.35∗对照组6476.52±7.5746.37±4.64∗42.36±4.2422.58±2.56∗t值 0.22337.6690.20030.987P值 0.824<0.0010.842<0.001

注:与同组介入术后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1例、轻度恶心1例;观察组出现轻度恶心2例,均在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突发性脑组织坏死的疾病,主要是由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形成血栓造成[8]。目前临床上因脑血管介入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9]。但是,近年来有研究报道[10],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手术后进行降脂、抗血小板凝集治疗,虽然能够打通患者血管,阻止术后血栓的形成,但是对于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脑组织损伤难以修复,使得损伤脑组织内存在许多氧自由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1]。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自由基清除剂,其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12]。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本文选取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14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和98.44%,并且两组患者干预14 d后的NIHSS评分和·O2、·OH、·ONOO-、·ON血清自由基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依达拉奉具有极强的脂溶性,能够快速到达脑组织,清除损伤脑组织的氧自由基,进而保护神经元、内皮细胞,修复脑组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1例轻度恶心;观察组出现2例轻度恶心,均在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说明两种干预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清自由基含量,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组织自由基神经功能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