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曾京宇 李育广 罗立斌 章 斯 章燕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八医院头颈颌面外科,江西鹰潭市 335000)
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作为肺外结核病常见类型之一,常出现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易自行破溃,导致长期流出稀米汤或豆渣样脓液,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1-2]。以往临床治疗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多使用切开搔刮后纱条引流换药,但治疗效果欠佳,特别是对窦道型的治疗难度大,存在切口愈合慢、换药时间长、费用高等不足[3-4]。本研究选择60例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粘贴式负压冲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60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5(47.31±2.46)岁;病变部位:右侧20例,左侧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5(47.28±2.50)岁;病变部位:右侧22例,左侧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标准[5],并经脓液涂片细胞学确诊;(2)颈部单发脓肿;(3)签署知情同意书;(4)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5)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既往有结核病史,并接受抗结核相关治疗;(2)患有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3)存在精神疾病;(4)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予粘贴式负压冲洗治疗。术前通过超声检查确定脓肿范围和具体位置,使用龙胆紫液标记波动感最强处(脓肿最薄弱部位)。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1%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于脓肿最低点做一长约1 cm切口引流,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脓腔间隔,充分敞开脓腔,采用刮勺搔刮脓腔,注意脓腔是否有分隔现象,防止遗漏隐蔽位置的病变组织。在输液器管前端将针头剪断,并在其周边打孔,经缝针缝线固定在切口上端,作为冲洗管(图1),剪取长4~6 cm、直径0.3 cm的吸痰管,管前端周边打孔后插入脓腔,作为引流管,上端突出皮肤0.4~0.5 cm,同样采用缝线固定,防止其脱落或滑入脓腔(图2)。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给予负压封闭引流,用一次性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封闭负压吸引器(图3、图4),输液针接冲洗液(生理盐水500 mL+异烟肼0.3 g+链霉素0.25 g),冲洗液流经脓腔后通过负压吸引引出,术毕。
图1 置入并固定冲洗管
图2 置入并固定引流管
图3 置入并固定吸引管
图4 封闭负压吸引器
1.3.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切开搔刮+纱条引流换药治疗。前期操作与观察组相同,做一长5~7 cm大切口将脓腔切开,打开脓腔间隔,吸尽脓液,刮勺搔刮脓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脓腔,予干纱布包扎,术毕。
1.3.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选用2种或3种抗结核药,定期予以调整并复查肝功能。观察组将冲吸器吸引管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接,经-200 mmHg压力持续吸引,使用生理盐水500 mL+异烟肼0.3 g+链霉素0.25 g冲洗液缓慢冲洗冲洗管,一天冲洗2~3次,视病情而定,不必换药,3~7 d后炎症水肿区消散,B超检查显示脓腔消失,负压治疗即可停止。对照组予每日搔刮伤口,填塞凡士林纱条。患者病情稳定后,有30例出院转门诊继续换药治疗,待肉芽组织增生后行二期缝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淋巴结直径≤5 mm或脓肿消失,伤口愈合,未出现其他部位脓肿或无脓肿复发为治愈;脓液明显减少,但肿大淋巴结缩小≥50%或脓肿有部分破溃为有效;肿大淋巴结缩小<50%,脓液无明显减少为无效;脓肿破溃,脓液未减少为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治疗费用。(3)记录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副神经损伤、淋巴漏、切口裂开等)。颈部伤口完全愈合后,颈部脓肿再次出现,或颈部伤口愈合且病灶稳定后,再次出现淋巴结肿大、坏死、融合、液化等情况,则可判定为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手术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换药次数、治疗费用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x±s)
2.3 并发症、复发情况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20.00%(6/30),观察组术后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病率占淋巴系统的80%~90%,是肺外结核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起病特征为多发或单发的颈部肿块,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结核中毒症状,如乏力、盗汗、低热等[6]。肿大淋巴结多相对集中在颈部某一区域,或连接成串,或相互融合,病程较长。因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融合化脓,造成手术难度增大,病灶无法彻底清除,加上颈部淋巴结有完整的包膜封闭,内部血流少,增加全身抗结核药物穿透难度,以致无法达到理想的组织杀菌浓度[7]。此外,因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周围合并炎性浸润性粘连,难以有效辨认神经与血管,手术时易造成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在传统切开搔刮后纱条引流换药中频繁进行局部换药,创面会因频繁换药和刮除坏死物而出现疼痛、出血,加上治疗时间长,导致创面开放时间延长,易并发普通细菌感染,延缓肉芽组织生长速度,甚至会形成局部瘢痕组织,影响外形美观度,而切口密闭缝合会造成淋巴结中坏死物质排出困难,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疗程长,甚至会使脓肿破溃发展为溃疡瘘管,增加后续治疗难度[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治疗费用、术后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对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行粘贴式负压冲洗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优于传统切开搔刮后纱条引流换药。粘贴式负压引流装置操作方便,持续负压吸引会逐步缩小窦腔,提高引流效果,减少换药次数,在减少敷料耗材的同时可避免患者遭受搔刮脓腔所致的痛苦;输入含有杀菌药物的冲洗液,并经脓腔引流,可预防感染,增强治疗效果,防止瘘管形成;持续负压吸引可去除组织水肿液体,降低小血管压力,改善组织的氧供、营养供应,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切口小,拔除负压引流后,切口愈合快、瘢痕小,美容效果佳。
综上所述,对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行粘贴式负压冲洗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换药次数,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