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 李笑秋
编者按:
黄梅戏从山歌小调发展为一个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剧种,浸透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与智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黄梅戏音乐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其独特魅力。这其中既包括了前辈艺人及作曲家们的艰苦创作,也包含了演奏家们的精彩表现。数十年来,黄梅戏的伴奏形式由最初的“三打七唱”(只有锣鼓伴奏)起始,曾先后尝试过民族乐队、中西混合乐队、混合乐队+电声乐队等多种乐队建制。黄梅戏的乐队训练也逐步迈向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本期推出的《略论黄梅戏大型乐队的训练要点与训练程序》一文,是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李笑秋多年来潜心投入黄梅戏大型伴奏乐队训练与教学的心得之作,对于研究黄梅戏伴奏乐队的伴奏形式和表现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人从事黄梅戏伴奏乐队的训练与教学近20年,在长期的教学与演出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戏曲伴奏乐队的训练与西方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的训练既有很多相通之处,亦有很多自身特点。鉴于目前对相关命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现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专家、同仁参与进来,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以利于促进黄梅戏大型乐队的建设与发展。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先生曾于2013年4月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部《黄梅戏名段精选(乐队总谱版)》(以下简称"总谱"),其中的乐队编制反映了黄梅戏大型乐队的总体现状。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谱例进行探讨。
1.乐队音阶练习以及针对管乐组的音准训练
在黄梅戏伴奏乐队训练中,指导乐队成员经常做同度和八度的音阶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可以提高队员的音准概念,二是可以提高乐队的音准水平。管乐组乐器由于乐器构造的原因,音准的控制往往与演奏者的"风门"角度、气息控制、指法选择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提高管乐组演奏员控制音准的能力也是乐队指挥的一项重要任务。
2.非固定音高乐器演奏时的音准训练
就乐器特性及演奏特点而言,非固定音高乐器的音准控制相对较难。这就要求相关乐器的演奏员必须做到:(1)努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克服一切音准方面的技术障碍,尤其是涉及到指距、把位与换把方面的问题时,指位一定要准、换把动作一定要自然流畅;(2)演奏时要做到时刻与应律乐器音准保持协调一致;(3)揉弦幅度要适中。幅度过大的揉弦容易导致音准问题并对乐队整体的音色透明度造成损害。
在戏曲乐队的演奏过程中,各种乐器之间音色的相互融合,既能显现音乐美感,也可以用来烘托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象表达手段。首先,从音乐织体横向角度看,它要求各种乐器及其不同组合方式在旋律音色上要统一与融合。比如,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驸马原来是女人"开首"过门"的配器中,同时演奏的管弦、打击乐器的种类达到了20余种之多(参见"总谱"P115),可谓"管弦齐鸣"。乐队指挥在这段音乐的排练中,要善于调配所有乐器、所有声部的音色融合,令音乐气氛达到紧张、戏剧性的状态;其次,纵向观察音乐织体,担任和声结构的每个声部在音色上也必须做到相互融合。例如,假定乐队演奏一个大三和弦担任三音演奏的是二胡声部,那么,该声部在音色调配上就一定要符合整体音色融合的要求,音色不能过于突兀,否则容易造成重复三音之感。
黄梅戏大型乐队有着种类繁多的各色乐器,乐队指挥应在排练中认真调配好各乐器组、各声部之间的音色融合。同时,要将培养和训练乐队成员形成能够恰当运用技术手段在各种声部组合形式下较好地完成音色融合的演奏能力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不同力度条件下,每件乐器的发音和音色差异明显,为取得统一效果,每个声部的力度也要求基本统一。当唢呐、竹笛、高胡等音色个性鲜明的乐器演奏非主旋律音乐时,容易显得突兀,乐队指挥在排练中,应指导相关乐器的演奏员将此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尽力克服。
戏曲伴奏乐队的音响平衡处理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乐队的整体表现以及作品形象的呈现。因此,乐队指挥在排练中,要从两个方面提要求,一是要求作品音乐织体中各声部、各要素、各层次之间在音响力度上的分配比例要平衡;二是当多个声部组合时,在同一时间内各声部音响力度也要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可以用数字方式来标示,即3:2:1。也就是说,主旋律为3,副旋律+背景+和声低音为2,和声内声部为1。
乐队总谱配器是指挥在处理音响平衡关系时的基本参照依据,但在具体艺术实践中,指挥可根据乐队编制、人数、演奏水平等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作临时调整。
音乐的律动感离不开音量与力度的变化,音量与力度变化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渐变型(渐强或渐弱),二是对比型(突强或突弱)。合理安排音量与力度变化是处理戏曲伴奏乐队音响层次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音响渐变类型与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斜坡式渐强或渐弱。其处理方法是音量与力度变化的过程要十分自然,起点与落点均要做到不含重音;(2)阶梯式渐强、渐弱。它对旋律型或和声节奏型具有助推作用。在处理过程中,要加强每个推动环节的重音感,给人以节节递增或节节递减的印象;(3)波浪式渐强、渐弱。它是"斜坡式"与"阶梯式"的混合体。在处理时,要突出旋律音型的起伏,同时要注意掩盖旋律音型的重音。
在音乐形象塑造过程中,以反衬手法来实现音乐织体中的音响对比行之有效。在具体作品呈现中,它有时是渐变式,有时是突发式。具体分以下类型:(1)不同段落间的音响对比;(2)结构内部的呼应式对比;(3)音量与力度突变的对比。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可以借助乐器演奏的特色技巧(如拉弦乐的颤弓、弹拨乐的扫弦及滚奏等)来形成色彩鲜明的艺术效果。
作为多线条、多层次的技术表现手段,复调织体在黄梅戏音乐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基于戏曲音乐的特点,黄梅戏音乐复调的写作形式丰富多彩,有像《风尘女画家》选段"海滩别"男女声对唱的复调形式;也有像《天仙配》七仙女唱段"神仙岁月我不爱"("总谱"第67—74小节)由高胡、大提琴演奏的副旋律与唱腔主旋律形成的乐队与唱腔之间的对比式复调;还有像在《女驸马》"洞房"一折中,由二胡与大提琴演奏的纯器乐复调织体。
从技术手法看,黄梅戏音乐创作实践中复调音乐织体的写作类型又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支声复调、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其中,前两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第三种。
1.支声复调的处理
依托主旋律,辅之以民间加花、简繁、嵌挡等手法对主旋律进行复调处理,便称为支声复调。《天仙配》"满工对唱"主题段落的配器中(总谱第102页第7-14小节),即采用了这种创作手法。由曲笛担任演奏的这段支声复调令旋律显得色彩丰富而变化多端。既灵活自由,又自然和谐。在实际演奏中,竹笛的力度与音色控制要恰当、适中,这样有助于与唱腔之间形成彩云烘月的意境。
2.对比式复调的处理
在此,要首先分清对比主题之间的主、辅关系。如果是以其中一个旋律为主,另一个为辅,那在处理时,就要尽量突出主旋律的音色与力度色彩,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如前面提到的"神仙岁月我不爱"唱段。就应以唱腔(主旋律)为主,器乐演奏(副旋律)为辅。而如果两个声部地位同等,那么在处理时就要对等处理,尽量做到水乳交融、无分彼此。前面提到的《女驸马》"洞房"一折中对描写音乐的处理,即可归为此类。
3.模仿式复调的处理
模仿式复调在黄梅戏中使用不多,偶尔会出现在[花腔对板]的唱腔写作当中,如《风尘女画家》选段"辗转反侧难入梦"(《海滩别——黄梅戏专辑(一)》P136)安徽文艺出版社,陈精根著)。在排练时,应注意强调主题旋律的呈示,安排好其力度支点及句法的划分。当模仿声部进入时,按照同样的原则安排其发展脉络,使其在风格与个性的处理上与前一个声部保持高度的统一。当先行声部与模仿声部进行衔接时,先行声部在处理结尾时,应为后进入声部亦即模仿声部"留白",这样,当模仿声部进入时,声部间的过渡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从而形成此起彼伏、波浪前行的艺术效果。
黄梅戏大型乐队的训练程序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分别讲解。
乐队指挥首先要研读总谱。读总谱的方法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默读;其次是借助于钢琴弹奏读;第三种是参照录音。此三种方法既可相互结合,亦可独立运用。其中心任务是内心听觉的培养。也就是在读谱过程中,乐队指挥要充分发挥音乐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积极"还原"乐谱中的音响效果(音色、力度、速度、表情等等)。既要形成总体印象,也要善于挖掘每个细节。
戏曲伴奏主要以唱腔音乐为主,其次是各种背景音乐、描写音乐。在读谱时,首先要掌握好主要唱腔的结构轮廓、艺术特色及其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其次,要对板式特点与音乐表现手法进行综合分析。在了解了唱腔音乐的基本结构布局之后,就要结合作曲四大件技术(乐器法、和声、复调、配器)对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欲使排练时的训练依据丰富而多样化,就必须将前期工作做得充分、细致。
这是黄梅戏大型乐队训练中最关键的阶段。排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演出质量的优劣,因此,抓好这个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排练一般分三个阶段:
1.前期排练
在进入试奏之前,要首先将弦乐和管乐声部长召集在一起,将弦乐分谱中的弓法与指法、管乐分谱中的句法与吐法进行统一。并提前找出技术难点,为分声部训练做好准备。以上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第一次试奏。试奏正式开始前,乐队指挥要将总谱上的各种符号、小节数、演奏法等针对各个声部的分谱进行一次集中说明。第一次试奏最好一气呵成,中间不要中断,其好处有三:一是可以使乐队全体成员对作品的全貌有一个完整印象;二是可以提高演奏员的试奏能力;三是可以直接从中发现训练难点,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寻找目标。当第一次试奏完成之后,便可以进入分段试奏阶段,这个阶段仍然是以节奏、节拍和速度训练为主,尽量不要打断,以使乐队成员对各个段落有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接下来要进行分部训练,方法有很多,既可按乐器组分部,亦可按演奏声部来分部。其中心目标是细化表情内容、解决技术难题。在进行分部训练时,声部长对各个声部的技术方面可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2.中期排练
中期排练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其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解决艺术处理问题。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解决技术问题,后一阶段偏重解决艺术处理问题。中期排练开始后,要尽量避免通奏。正确的训练方法是:(1)通过每一遍练习,认真解决好力度、速度、音准、节奏的平衡关系问题;(2)突出解决旋律声部的表情和表情手段问题;(3)乐队指挥要协助各个乐器组和分声部充分了解各自在乐队织体中担负的织体功能并准确加以体现。在中期排练阶段,应将所有的技术障碍尽力排除,以为后期排练打下坚实基础。
3.后期排练
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1)与演员合乐,根据演员的演唱速度、情感处理、气口大小等,将伴奏音乐与其进行全面对接、磨合;(2)巩固中期训练成果,解决中期排练存在的瑕疵;(3)进一步提升艺术质量,做到精益求精,对任何一个艺术环节和技术瑕疵都不放过。
这是整个乐队训练的最终阶段,也是训练成果的集中展示阶段。为了保证演出质量,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1.提前校音,检查乐器状态,准备好备用笛膜、琴弦、哨片等;2.演出开始后,每位演奏员必须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情境当中去。有种情况值得注意:有别于西洋歌剧,戏曲演出在音乐伴奏的间隔时段,往往带有大量的舞台表演和道白,当出现两段伴奏音乐间隔时间过久时,个别演奏员会无形中处于精神懈怠状态,因此,乐队指挥在每个段落开始前,都应及时加以提醒,以使每个演奏员在整场演奏时,均处于最佳精神状态;3.戏曲艺术的最大魅力之一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和演唱往往伴随着个人的表演激情,每次演出总带有一些不确定性,也就是即兴色彩,这是由戏曲表演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而,在舞台表演以及演唱的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往往与平时的排练有一定差异,这就要求乐队指挥随时调整乐队演奏的节奏和速度,与演员保持如影随形的良好状态,乐队所有演奏员也应积极努力地加以配合,以确保演出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