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案例:借助部首追溯本义

2019-11-21 05:23张悦
语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引申义部首脉络

张悦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达到古今沟通的目的。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时會遇到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困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差异。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汉字部首中有所体现,而部首又是学生接触汉字伊始就逐渐熟悉的概念,因此本案例选择借助部首追溯本义。通过梳理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变化,还原词义演变的中间环节和发展线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义,又能准确把握今义,扫清古今沟通中词义上的障碍。

部首与汉字特征、构形规律、汉字文化等内容有着密切关系。依照字、词、句、段、章的语言结构单位,本案例可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用两课时完成,也可与汉字构形规律、词义古今沟通等汉字专题结合使用,扩充为四至五课时的学习任务。这一案例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习目标

古代汉语并没有消亡(现在不用的只是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许多词语本义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日常语言运用中,部首就是其中鲜活的存在。部首的作用绝不仅限于部首查字法那么简单,它体现着古今词义的传承关系,展现着词语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从现代汉语追溯古义的有效切入点。

1.感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义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敏锐地捕捉和感受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问的差异,分析和探究其规律性,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古义,更深刻地把握今义。

2.了解词义发展过程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过程

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过程、变化方式和变化规律,对掌握和辨析古代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探究,了解词义变化的途径与规律,既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3.掌握并运用通过语言现象追溯古义的方法与能力

现代汉语语言现象中包含古代汉语的影子,敏锐地捕捉并且掌握探究方法,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语言现象人手思考古今词义的发展规律,了解词义的发展方式和演变规律,是追溯古义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二、学习资源

“借助部首追溯本义”的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两类:阅读鉴赏类资源和知识工具类资源。

1.阅读鉴赏类资源:《万有汉字:(说文解字)部首解读》

《万有汉字》从《说文解字》中抽取全部的540个部首,从文字演变、字义发展的角度进行音、形、义的解释。建议《前言》《凡例》《备注》部分精读,批注作笔记,正文部分浏览阅读,依据具体任务选择合适的部首仔细研读。在阅读中学习从小篆而非简体楷书人手探寻本义,关注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尝试从同一部首字中探寻词义演变规律。

2.知识工具类资源:《汉字部首解说》《部首演绎通用规范汉字字典》

两部辞书均以“部首”作为解读汉字的切入点,既关注部首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历史和发展,也包含由这些部首构成汉字问的意思与关联,是辅助完成“为部首类书法字帖提供汉字知识补白”任务的参考工具书。

三、学习过程

部首查字法是平时查字典、词典时的常用方式,练习书法时也有从部首人手,集中练习同一部首汉字的部首书法字帖。为更好地引入教学案例,从实际语言文字运用的生活化情境人手,设计了“为部首类书法字帖提供汉字知识补白”的任务,即为部首类字帖补充相关知识与字例。

这种情景在日常书法练习中很常见,同一部首的字放在一起不仅有字形书写技巧,还涉及字形、字义的关系以及背后的古今字义发展,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

1.学习活动一:由今溯古,探本义(1课时)

学习活动一包含两个小任务,旨在从生活中的现代汉语语言现象入手,溯其本源,探寻部首的本义。两个小任务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时间。

任务一: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部首字帖一般先介绍部首的基本写法与要点,然后以包含该偏旁的汉字为例进行巩固练习,强化书写技法。(见图1)

要求学生尝试推测本组分到的5~8组同部首字可能存在的关联:

(1)同部首字可能与哪些意思相关

(2)这些意思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

(3)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标明逻辑关系

完成“为部首类书法字帖提供汉字知识补白”任务第一环节是关注同一部首的字例,调用储备,推测同一部首字之间有什么关联,进而关注部首本身的意思。如上图“提土旁”字例的“地”“场”“增”“城”推测均与“土”有关:“地”“增”与土地、土壤直接相关,“场”“城”与建筑物、场所相关。随后凭借已有知识储备对同一部首的字例依照意思进行分类,以理解部首的意思。(见图2)

在以上推测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几种不同意思问存在的逻辑关系,如包含关系、并列关系、引申关系等。同样以“土部字例”为例,推测(1)“土地”“土壤”与推测(2)“场所”“建筑”之间应该是引申关系。“场所”“城池”都与“土壤”“土地”相关,因此“场所”“建筑”相关的意思应该是由“土地”“土壤”发展而来的。这个逻辑关联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同一部首不同意思之间的关联。

完成这一任务时会有学生提出无法推测字义的问题,小组内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有助于发现同部首字例的关联。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调用知识储备,借助工具书明确字义:

(1)组词:给汉字组词实际上就是解释词义的过程;

(2)查字典、词典: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同部首字的意思。

以小组的形式将无法推测的字例集中整理备用。

任务二:增强家族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探寻部首本义,需要给几种不同类的推测补充丰富的字例,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以部首查字法补充同一部首的字,将它们归属到已有推测中,或产生新的推测。这个过程不需要穷尽所有的同部首汉字,选取其中常用的、有特点的补充即可。

课后布置《万有汉字》的阅读任务,《前言》《凡例》《备注》精读,正文部分浏览阅读,挑选自己小组分到的部首仔细阅读,对照课上生成的部首思维框架图,其余部分大致浏览即可。《万有汉字》自主阅读任务作为两个环节的衔接,将已形成的对部首本义追溯的感性认识与汉字知识对接,为下一步的从古到今的字义梳理渗透知识。

“由古溯今,探本义”的活动设计从日常生活的实际语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部首的意思,发现同部首汉字的关联。整体活动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对于字义的推测分析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的,个人分析难免偏颇。小组成员内相互讨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可以作为评价其汉字储备水平的标准。组内自评及互评采用加分制,参照加分表如下:

2.学习活动二:从古至今,辨引申(1课时)学习活动二包含“我眼中的部首家族”和“探寻部首家族的起源”两个小任务,通过接触古今义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梳理词义发展的脉络,辨析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部首内涵以及同部首字的关联。

两个小任务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最终成果为个人独立完成的部首古今义发展脉络图。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当堂生成一个部首的脉络图用于分享即可,余下内容留到课下进行。

任务三:我眼中的部首家族

以上各环节对字例的推测有一部分是从字面无法进行的,这就需要从古今字义发展的相关知识中寻求帮助,借助鉴赏类资料和工具类资料验证已有推测,解决现存疑惑问题,探寻部首家族的起源。

首先组内交流阅读《万有汉字》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与上节课组内生成的部首思维框架图对照阅读的收获。交流过程中势必会触碰词义古今变化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切入点,教师适当通过某个部首作为示例,简单介绍如下知识:

(1)本义、引申义的概念

(2)引申方式:链条式、辐射式

(3)引申结果: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

(4)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讲解过程一定结合示例进行,补充知识的目的在于将学生通过主观体验和书籍阅读形成的相关模糊概念理论化,而非系统语言学知识的灌输和识记。

任务四:探寻部首家族起源

教师示范绘制一个部首词义发展脉络图,标明本义、引申义、引申义问的关系等。学生模仿示例,借助《部首演绎》独立生成若干部首的发展脉络图,与同学交流成果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展现《万有汉字》的使用过程,在此以“草字头”为例,通过上一环节由今溯古,大致了解“草字头”的字与“草”相关,探寻本义应该与草木相关。阅读《万有汉字》印证推测,小篆“草字头”实为象形,是两棵小草,本义即草本植物的总称。

绝大部分“草字头”的字都源自草木植物这个本义。找到“部首”最早的意义也就是最根本的意义后,借助知识工具类资源辨别由此引申出的若干意义:

(1)草木性状:草的生命力顽强,自由生长,或疾速茂盛,或萎靡凋谢,描述草木状态的引申义较为常见,这个过程是词义的扩大。

(2)与草木有关的动作:“草木植物”的本义引申为与草木相关的动作,与草木性状是并列关系,是对本义的辐射式引申。

梳理完部首古今词义变化脉络图后,将字帖中的字例逐一纳入绘制好的部首发展脉络图,对原有推测进行校正、补充。最后给本义和每一个引申义补充字例,注明字例归属的理由,即这个字为什么归属这个本义或引申义。

本环节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最终生成的“部首古今词义发展演变脉络图”,通过教师点评和组内互评检验成果。对于脉络图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量:

(1)本义确定是否准确

(2)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否逻辑清晰

(3)引申方式及引申结果的判断是否正确

(4)字例的选择与理由解释是否充分

学生以此为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成果的过程中,需要从概念出发,对框架图的内容作理性的判断,从而加深对古今词义发展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教师在推進学习活动时要处理好汉字知识的渗透难度和方式。课上不必系统完整地讲解语法知识,不能将活动课变成语法课,但教师应充分储备相关理论知识,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适时点拨,答疑解惑。学生已经对本义、引申义等相关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后,通过《万有汉字》的阅读渗透,将已有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自然触碰、对接。课上教师以学生分析过的某部首为例,从本义人手梳理词义发展脉络图,用难度适当的理论知识验证推测、解除疑惑,帮助学生形成词义由古至今发展演变的认识,实现语法知识的自然渗透与体验式运用。

两个环节的任务首先由今溯古,从语言现象出发探寻部首本义;找到源头后,从古至今梳理部首由本义到诸多引申义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任务设计过程以实际任务为依托,以理论知识为工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已有经验联系理论,借助理论验证推论,丰富认知。

四、学习成果

古今词义的差别是古今沟通的最大障碍,不理解古义、用今义解读古义都会影响古文阅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现象分析、自主探究、书籍阅读、交流讨论、多维评价,最终生成古今词义演变脉络图的成果,实现沟通古今的教学目标。以下列举的若干成果重点在平衡语法知识与学习活动,希望给教师提供参考。

1.探究“土”字部本义这个简单的框架图是小组当堂生成的思维框架图。经过“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小任务,组内通过讨论、组词或查字典、词典能够推测出四个字例分别与“土地、土壤”和“场所、建筑”相关。在推测二者关系的时候,这个小组最初给出的关系词是“并列”,阐述理由为“土壤和建筑是两类事物”。教师进一步引导“考虑二者之问有没有先后或是组成关系”,随即将“并列”调整为“发展”,认为“建筑都是由土组成的,应该是先有的第一个意思,后来发展衍生出了第二个意思”。至此,学生已经在引导下关注到了词义的发展演变,只不过缺少专业术语表达而已,语法知识的补充就体现于此,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给出“引申”这个词,更好地表现两个词义之间的关系。

2.“草字头”古今词义发展脉络图

探寻汉字本源应该从汉字的源头人手,参考“草”的象形字不难判断“草字头”的本义是“草木植物总称”,由此产生的两个辐射式引申义为:“对草木性状的描述”和“与草木有关的动作”,而这两个引申义体现了词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扩大,由最初的“草木植物”扩大为草木的样子或者与之相关的动作。随着词义的扩大,词性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由最初的名词或引申为形容词“荣、茂、蔓”等,或引申为动词“苫、落、薅”等。无论是词义的扩大还是词性的变化,后两个意思都是从“草木植物总称”这个本义中引申出来的,依据词义引申的相关知识可以判断是辐射式引申。

辨析、厘清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后,逐一补充字例:“茶”“菊”“苇”“莲”等植物名都源自“草木植物总称”这个本义,“荣”“茂”“蔓”“萎”“蔫”等是引申义“草木性状”的体现,“苫”“落”“薅”“萌”“蔽”等是“与草木有关的动作”。

教师评点:“草字头”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该生在课上示范的基础上完善的脉络图结构清晰明确,思路条理分明。从绘制的思维导图和具体解读中能够判断该生对词义发展本义、引申义的概念较为清晰,同时主动运用了词义引申的结果和引申方式的概念分析词义发展过程,“词义扩大”和“辐射式引申”的判断也是准确的。上文讨论的语法知识渗透程度到这里已经展现得很充分了,学生无须对专业概念有过多的涉猎和理解,能够将专业概念与已有体验匹配对应,甚至适当运用概念解释具体字例就可以了。

3.“左耳刀”“右耳刀”辨析

借助部首追溯本义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两个容易混淆或相似的部首,通过追溯本义可以归纳出字义发展规律,有助于部首和汉字的辨析。

预设通过学习活动一“由今溯古”,学生能归纳出“左耳刀”的“陵”“陡”“险”“阻”等字多与高山深谷地形有关,而“右耳刀”的“邦”“郑”“郊”“郢”“邓”“郑”“郭”等字与地方城乡有关。学习活动二“从古至今”,借助工具书梳理两个部首的字义发展脉络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左耳刀”是原始山坡的象形,后用作偏旁,从“阜”字,一般与高坡深谷的山地有关;“右耳刀”本义同“邑”即国家,后用作偏旁,一般与地方有关。双向辨析有助于学生对两个部首及相关的汉字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日常容易混淆的“单人旁”“双人旁”辨析、“衣补旁”“示字旁”辨析,均可以用这种方法追根溯源、梳理脉络。

清代段玉裁在《经韵楼集》卷一中提到:“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从中不难看出追溯本义对理解字义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语言运用情境中,探寻汉字本义也是了解汉字发展脉络,理解现代汉语保留古义的关键。

现代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留存着词义发展的痕迹,部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能涵盖豐富的词义演变现象。比如,许多合体字本身的词义演变过程就非常丰富,值得探究。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敏锐捕捉恰当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词义的时代性,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宏观看待词义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从而深入理解词义,跨越古今沟通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涉及与词义演变相关的语法知识,但教师要做的不是系统地讲授语法,而是从现象人手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跨越障碍,实现古今沟通,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猜你喜欢
引申义部首脉络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系在绳上的“冬”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