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昌武 檀祝平
摘 要 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其现代化发展承载着继往开来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关注逐步强化,以“人的现代化”引领高职教育现代化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愿景。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公平与质量,也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释放“人才红利”。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期、高职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特殊期,高职教育如何突破新的矛盾,探索“适合的”高职教育现代化之路径,回答好“何为适合”以及“何以适合”的深刻问题,才能实现理念到行动的蜕变与升华。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代化;类型教育;人的现代化;适合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2-0006-05
历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鲜明旗帜毫不动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更是从政策层面强调了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并针对目前教育发展呈现的主要瓶颈与障碍,从现实出发、谋划未来,有针对性地描述了面向现代化的具体指导思想、路径和举措。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反哺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与结构来看,高职教育机构及培养对象规模有增无减,所处地位不断上升,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的实施,都预示着高职教育现代化正走上新台阶、新起点,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现代化承载着继往开来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
一、打造类型教育: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之“基”
《实施方案》开宗明义的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对职业教育的这一权威界定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功能的新定位。《实施方案》重點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足以看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羁绊其现代化发展目标实现的一大困扰就是“类型教育特色”还不够鲜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不是简单叠加,更不能相互对立,而是需要从“类型定位”上去更好地“赋能”新时代高职教育,同步体现其“高等性”和“职业性”,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夯实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之“基”。
(一)建设目标突显“人本性”与“适合性”
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类型特征是通过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发展的需要,达到“高等性”要求,同时满足作为职业世界的行业企业的要求,体现“职业性”特色[1]。从理念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人本性”是其基本立足点,高职教育现代化应始终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但是,就我国高职教育而言,有很长一段时期更多地关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往往被弱视,“以人为本”难以全方位体现[3]。
“适合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全方位反映“适合性”,才能真正体现新时代高职教育质量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职教育是趋向于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扩招100万”突破了高职教育招生的瓶颈障碍,将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瞄向应届高考生、中职生之外更广阔的群体: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他们的教育基础、实践经历、行业背景、生活经验等与传统高职教育招生对象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渠道生源的学生特点,提供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适合服务于“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评价等,努力促成来自于不同渠道生源的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从而真正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4]。
(二)建设内涵体现“过程性”与“动态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应始终以追求教育本真为主旋律,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性”,人才培养遵循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高职教育不同于学科型高等教育,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不能偏离“类型教育”之路,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资金增加、办学条件改善等硬件设施的升级可能展现更多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但理念偏差、盲目扩张、不注重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等都无法真正彰显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更不能高质量地培养出现代化的高职人才。
另外,教育现代化是长期的动态化实现过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专业发展需要把握“动态性”要求。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是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适时调整专业,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以及新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的职业升级、岗位变幻带来的新知识、新能力需求及时纳入高职课程建设。
(三)建设标准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
高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集大成”的过程,涵盖高职教育思想、文化、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是吸取众长之和,其既要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生机(即“时代性”),也要保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先进性”。
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国际化等都对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无疑对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便捷、高效的评价工具和方式,紧跟“新时代”步伐,同时面向市场与企业,灵活调整现代化监测指标,为构建科学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和提升现代化监测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先进性”相较于先进的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技术背后的理念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可以说,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越是从教育公平性、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学习满意度、育人文化环境等层面强调“人”的要素,越是体现建设标准的“先进性”,而非一味地注重办学规模、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硬件指标或与学科型本科教育同等同质的指标。
二、人的现代化: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之“魂”
“灵魂”一词源自宗教词汇,后比喻对事件起关键、主导作用的核心要素,这里将“人的现代化”视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意在强调其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现代化实施过程中得以凸显,人的全方位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息息相关、相得益彰,人的现代化对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成效、激活教育现代化灵性有着潜移默化的成效。新时代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关注逐步强化,以“人的现代化”引领高职教育现代化是理念,也是愿景,是贯穿于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灵魂”。
(一)通过“人的现代化”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公平与质量
2019年2月,国家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优先发展德育、倡导全面发展、教育对象面向人人、强调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八个层面强化了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不仅将教育现代化上升到新时代战略意义,突显了以“人的现代化”为重心,更是从“人的发展”维度,突显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终身教育等有助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这既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潮流,也顺应我国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公平”与“质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质量立教”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法宝,而“公平”则是“质量”的坚实保障。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通过在外在规约、指标下的竞争与评比所谓的“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高水平院校”,长此以往,忽视了高职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方向难免发生偏离,或许院校也有院校的“痛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适应外围的“环境”与“关系”,不得不在“指挥棒”下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将面临“劣者续劣”的处境。对于学习者而言,选择了不同的院校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终身发展,院校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于不同院校的学习者接受现代化教育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待遇。显然,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公平。因此,教育资源面向人人,探索公平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摒弃无谓的不公平竞争,真正达成合作育人、协同发展,充分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供学习者使用,保障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良好秩序生成,努力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高职教育公平。
(二)通过“人的现代化”真正释放“人才红利”
李克强总理强调,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力人才数据,数以万计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专业技能训练,这些人力资源已然超越了“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蜕变,此乃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不可比拟的“底气”。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年均千万的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次高达1亿多;从目前市场上的新兴、重要产业领域来看,70%以上的新增从业者归功于职业院校的培养。然而,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0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迫在眉睫。基于此,《实施方案》也阐明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于教育现代化事业的作用和地位,字里行间表达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在新发展理念下的内涵升级与策略建议。那么,值得深思的是,“高素质”之“高”如何体现?高职教育在彰显类型特色的同时,只有以“高等性”为目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趋向“高素质”,才能提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助推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人才红利”获得乃现代高职教育的责任与担当。“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应是‘人的现代化,要助力学生成就有意义的人生,培养能够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5]由“制器”的工具取向向“育人”的价值取向转变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社会所适用的人才不仅需要技术精湛、技能高超,也要匠心独具、德技双馨,不仅需要精专业、上得了岗,也要勤学习、换得了岗,不仅需要专业素质、工匠精神,也要具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这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发出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坚定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劳动者释放“人才红利”符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待。
三、适合的教育: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之“道”
在西方,“适合的教育”可溯源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倡导的“彻底的正义”,其认为为城邦中每个自由者提供“适如其份”的教育是“彻底的正义”的重要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尽管整个社会就是教育大系统,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使自身的潜能得以激发与施展。到了近现代,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职业教育论述中所映射出的“适合”的内涵也较为丰富,一方面,从职业学校角度倡导的“适合”,如夸美纽斯的“适当阶段以适当职业教育”、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要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另一方面,从个人发展角度体现的“适合”,如马克思的“青年对职业选择的考虑”、裴斯泰洛奇的“学习与手工劳动相结合”等。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这对“适合的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到了近现代,蔡元培的“教育本为职业而设”、陆费逵的“实利主义”、晏阳初的“做‘整个的人”、陶行知的“生利主义”等教育思想,都广泛蕴含着“适合的教育”思想。“适合的教育”依然是新时代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主要形成以下三点共识:第一,从“适合的教育”的历史作用来看,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现代化治理有显著推进作用;第二,从“适合的教育”的思想沿革来看,其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另外一个维度的体现,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动态过程,每个时代赋予它不同的价值内涵;第三,从“适合的教育”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教育需求呈现新矛盾,教育何为“适合”以及何以“适合”值得重點关注。
(一)“适合”的内涵:教育、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协调统一
高职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其无论进入哪个发展阶段,都绕不开其教育、经济和社会三大属性,高职教育现代化适应新时代发展应至少从三个维度回答何为“适合”的问题。
第一,从教育维度理解,需要适合高职学生日益丰富、多样的发展需求,未来的“高职学生”不仅仅从高中阶段升学而来,新时代高职扩招带来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的教育对象,他们需要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职教育,他们期待在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已有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以有质量地扩展、提升,并被“公平”地对待,享受个性化、层次化、灵活化的教育。因此,未来高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及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对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的“适合性”都提出了重大挑战。
第二,从经济维度理解,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有着先天性联系,需要适合产业转型升级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产教融合,真正将高职教育“需”与“求”紧密结合,避免“产”与“教”两张皮、“产教合而不深”,从精准对接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职教育无论规模多大、水平多高,至少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地方离不开”的办学特色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第三,从社会维度理解,社会氛围、文化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努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唯能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重视高职教育的“氛围”与“文化”。高职院校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适应并创新新时代高职教育话语表达体系。社会各界要端正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尊重高职教育文化,逐步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传统偏见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使高职教育的地位逐步上升,真正做到“不同类型、同等地位”。
(二)“适合”的路径:以育人为本,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质量和吸引力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怎样才能“适合”?仅仅将视点聚焦于表层的时间维度的“新时代”是远远不够的,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全新的发展大环境之中,高职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深水区,应该从根源上抓住高职教育面临的新矛盾,审视高职教育内部吸引力的提升要素,从何为“适合”以及何以“适合”的理论逻辑探索“适合的”高职教育应然之路。涉及到育人方向、产教融合、内部吸引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着力点: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着力于“三教”改革,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积累和职业综合素养提升,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从“学”的角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无论是高水平院校建设、优质校建设,还是高水平专业、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其“高”、其“优”、其“特”的关键在于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德技兼备的育人方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和最大增值。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主线,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专业群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特征、教学团队与企业团队等层面的充分对接,才能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及制度创新,但需要结合院校发展基础与办学特色,主动做好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调研,选定既适合院校发展又服务于企业的“X”,试点推行、稳步推进;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弹性学分制,将体现“X”所涉及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尤其是要重视呈现产教融合的实践性学习成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地探索学分制学习系统,将其与“1+X”证书制度相辅相成、协同创新。
三是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树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企业参与不热、学习者不积极接受、家长不充分认同”的现状依旧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高职院校越是面临困难与挑战,越是要树立高职文化自信,“将高职教育理解为一种制度形态并从制度化的角度去考察高职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审视其文化价值内涵,拓宽其文化发展视域”[6],注重高职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提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只有真正的质量过硬,才能增强自身吸引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赢得社会的认可。
四是加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努力方向,而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关键。《实施方案》第十六条就专门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道德水平、就业质量等层面的评价指标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与要求。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既需要以第三方组织为主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对院校发展通过评估、反馈等的推动,更需要涉及到院校内部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治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归根结底是需要作为质量生成主体的高职院校的内生质量思维及创造性意愿和创新行动”[7]。
综上,在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现代化”被视为我国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教育归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然而,“言之易,行之难”,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呈现出的社会认可度尚不高、“类型教育”办学特色尚不鲜明、各地发展尚不平衡的薄弱环节依旧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漫漫长远,需要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等各界联合共进,积极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协同营造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和社会氛围,探索“适合的”高职教育现代化之路径,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理念到行动的蛻变与升华。
參 考 文 献
[1]周建松,陈正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建设[J].职教论坛,2019(7):73-78.
[2]袁利平,师嘉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三维向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49-55.
[3]檀祝平.求真、务实、创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8):18-24.
[4]檀祝平等.“适合的教育”: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18(9):27-29.
[5]赵蒙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8(1):3.
[6]周建松,褚国建.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8):96-99.
[7]王亚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内生性:超越“问责制”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8(2):12-17.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 attaches unprecedented importance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other type of education different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ars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past and forging ahead.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clud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attention of“human”. It is the concept and vis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lead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peoples modernization”. to lead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human modernization”. Only“human modernization”can truly reflect the fair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quality, only“human modernization”can truly release the“talent bonus”.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al peri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entering the deep water area, how c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reak through new contradictions, explore the path of“appropriat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swer“what is suitable”and how to fit profound issu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ideas to actio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 appropriate education
Author Miao Changwu, Cha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 Tan Zhuping, professor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octoral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