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阳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临床诊断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血栓 或大脑血管壁病变引起的血液流通受阻所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使大脑组织细胞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下坏死,临床也称之为脑梗或脑中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突然,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患者多表现为肢体偏瘫、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含糊不清、感觉减退或消失、失语等多种临床症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外科手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能够促进预后,但治疗费用昂贵,并且手术的风险比较大。2017 年7 月—2018 年6 月间该院通过临床实践, 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并联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和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治疗82 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预后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该院治疗的164 例患者, 临床指征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随机均等划分为治疗组和比对组,比对组82 例,其中男47 例,女35 例;年龄57~82 岁,平均(67.8±7.2)岁;发病时间3~13 h,平均(5.36±2.24)h。治疗组82 例,其中男45 例,女37 例;年龄58~83 岁,平均(68.4±8.3)岁;发病时间3~14 h,平均(6.27±2.48)h。
比对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患者入院后对血压、颅内压进行监测和控制, 对电解质进行监测和控制并及时纠正以保证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抢救期,随时可能出现脑水肿,因此要做好预防和对症治疗方案,对急性高危患者,做好预防性对症治疗,密切观察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做好治疗和抢救预案。 对患者的大脑血管进行扩张,改善脑血管的循环状态,对血压要进行监控、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增加脑细胞的营养供给、 加强抗感染治疗。 同时口服每日5 mg 的服氟桂利嗪和静脉滴注每日20 mg 的倍他司汀进行临床支持性治疗,严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反应。
在比对组临床治疗方式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剂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国药准字H31021207) 和 盐 酸 倍 他 司 汀 注 射 液 ( 国 药 准 字H20058319)进行联合治疗,补阳还五汤基础方剂包括:川芎、赤芍、三七、地龙各10 g,红花、桃仁各15 g,党参20 g,黄芪30 g,当归12 g;患者如果出现恶心且比较严重,加味10 g 的半夏和陈皮; 如果出现头部疼痛, 则加味10 g的藁本;如果患者出现肢体不能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等症状,需加味适量的杜仲、川牛膝、桑枝和桑寄生;如果患者语言功能出现障碍且口齿含糊不清、口角流涎,则要加味适量的远志、郁金和石菖蒲。 服用方法:水煎服,1 剂/d,早晚各服用1 次。
①入选标准。 全部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他脏器没有严重疾病并且入院时临床指征完全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没有药物过敏反应和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病史。
②排除标准。 不愿参与该项研究,患有严重气质性疾病和并发症的患者, 具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及中途自愿退出该项研究的患者。
治疗时间8 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①基本痊愈:日常生活实现自理,无需他人帮助,并能从事简单的轻体力劳动,无明显病残和后遗症。 ②疗效明显: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只是在穿衣、上厕所等个别方面需要借助他人帮助完成,轻度病残和后遗症。 ③有好转:意识清醒,言语比较清晰,可借助拐杖自己行走,其他生活方面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方可完成, 有一定的病残和后遗症。④治疗无效:8 周时间的临床治疗,患者的临床指征没有变化或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加重。
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病例+明显疗效病例+有疗效病例)/病例总数×100.00%。
经过8 周时间的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疗后的2、4、8 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定,评定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身体状况恢复的越好。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8 周时间的临床对症治疗, 比对组有23 例患者基本痊愈、29 例患者疗效明显、11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9 例患者临床指征没有变化或加重,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76.83%;治疗组有37 例患者基本痊愈、25 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14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6 例患者临床指征没有发生变化或加重,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见表1。
对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治疗前, 两组患者之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措施后,2、4、8 周的时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 评分结果治疗组要好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对比[n(%)]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照[(±s),分]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照[(±s),分]
治疗后2 周 4 周 8 周组别 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t 值P 值25.37±4.31 27.52±5.28-0.674 0.236 23.51±5.73 22.16±4.88 7.924 0.000 18.36±6.17 13.29±5.42 6.317 0.000 15.24±4.55 7.96±2.06 7.916 0.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比较突然也比较急, 病情发展十分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在急性发作期,临床可以通过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给患者吸氧、疏通和扩张脑血管等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 能够迅速纠正脑水肿等临床症状,使患者病情得到快速有效缓解,西药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抢救是最为关键的, 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对人体动脉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能够较好地保护心脑血管的缺血缺氧抑制血管收缩,促进心脑血管的血液流通和血液循环, 降低血液粘滞度和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组胺类药物倍他司汀,能够有效扩张心脑血管、对增加心脑血管及周围循环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系统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椎底动脉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扩张作用,能够有效迟滞患者血栓形成的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促进患者预后。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血栓堵塞脑血管或有脑血管壁病变造成的大脑供血不足, 因此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对于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和益气安神,消除脑动脉及周围血管组织的血栓,扩张大脑血管,促进脑动脉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患者的康复。经过现代中药药理学科学研究证明, 该中药方剂中的红花、桃仁、川芎、三七、赤芍、地龙、当归等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调节和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大脑血管的通透性、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提高微循环功能,防止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恢复性治疗的首选方剂。
临床实践证明, 西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抢救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稳定期和恢复期,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降低治疗效果及延缓患者康复。 中药作为祖国的传统医药,具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并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实践、创新和发展。 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的功效,该项研究证明,中药补阳还五汤方剂加味并联合西药倍他司汀及氟桂利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组有37 例治疗基本痊愈,25 例疗效明显,14例有好转,3 例治疗无效;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2.68%;比对组有23 例治疗基本痊愈,29 例疗效明显,19例治疗无效,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83%,临床效果明显。 这与朱韶萍[1]利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胶囊和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28 例(每组64 例)脑血管疾病,实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3.8%,而对照组仅为79.7%;崔新富利用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8例(其中治疗组20 例,对照组18 例)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7.8%具有一致性。 因此,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组合疗法之一, 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