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

2019-11-21 01:01姜晨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血肿微创脑出血

姜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无锡 214023

患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常会出现脑出血并发症,脑出血高血压病症具有发病急骤的特点, 并且病情凶险[1]。此病发生人群多为老年人, 如果病发时不及时去医院治疗会存在生命危险。 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症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属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还有一种治疗方式为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 此方式为近年来新诞生的一种治疗方式,现今使用的也比较广泛,该文为探讨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30 例使用这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30 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 例以及对照组15 例。 观察组内有女性8 例、 男性7 例, 其年龄范围在43~77 岁, 平均(61.83±3.84)岁,高血压持续的时间3~11 年,平均(5.14±1.58)年,出血位置:基底部位出血的有3 例,脑叶位置出血的有4 例,丘脑部位出血的有3 例,脑室部位出血的有2 例,出血破入脑室的有3 例;对照组内有女性7 例、男性8 例,其年龄范围在42~78 岁,平均(61.74±3.87)岁,高血压持续的时间3~11 年,平均(5.26±1.51)年,出血位置:基底部位出血的有2 例,脑叶位置出血的有3 例,丘脑部位出血的有4 例,脑室部位出血的有3 例,出血破入脑室的有3 例。 纳入标准:①所选的患者符合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②所选的患者通过MRI 或CT 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病症; ③所选的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④所选的患者在病发后至来院治疗的时间<48 h;⑤所选患者对该次试验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脑干出血、血管畸形以及动脉瘤出血的患者;②排除重要脏器严重受损的患者; ③排除小脑与脑干出血的患者;④排除出血散在的患者;⑤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该次试验经过伦理会批准,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 在手术前给患者进行CT 检查,手术开始时给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给患者进行心电持续监护,根据CT的检查结果在患者颅内骨瓣处进行钻孔操作, 钻孔的位置尽量接近颅内血肿的位置, 同时也要避开颅内功能区域,在明确钻孔的最佳位置时,将钻孔位置作为中心行一个直切口,其长度在3~4 cm 之间,应用颅骨钻开一个骨孔,直径在1 cm 左右,经过此骨孔将颅内硬膜切开,局部脑组织用毫米级的双凝电极将其切开, 然后在血肿位置用脑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将穿刺套管的内芯拔出,通过穿刺套管将颅内血肿穿刺引流装置置入, 然后进行止血操作,覆盖消毒后的止血纱布,手术结束后将瓣进行原位还纳操作,再用颅骨锁或者颅骨连接片将其固定,将止血的明胶海绵填充到骨孔位置, 最后将伤口处的皮肤进行逐层缝合。

对照组应用开放手术为开颅血肿清除术, 首先给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麻醉,依据手术前进行的CT 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出血位置, 在不触及患者脑部重要神经与血管的情况下,在距离血肿最近的头皮位置行切口,切口形状似马蹄形,切口的长度控制在5 cm 左右,再采用颅骨钻在颅骨处开一个3 cm 左右的骨窗, 然后将硬脑膜等进行切口操作,再用穿刺针将血肿穿破,用电凝刀将患者的皮质层切开,直切到患者的颅内血肿位置,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将颅内血肿清除,然后再进行彻底止血操作,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正确放置引流装置,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通过各自方式治疗后,比较其手术用时、血肿清除率与术中出血量以及预后评分、治疗效果、预后中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等。 其中预后评分中:分数是1 分代表患者处于死亡状态,2 分是代表患者处在植物生存的状态,反应非常微小。3 分是代表患者处在重度残疾阶段,意识比较清醒,但是生活不能自理。 4 分是患者处于轻度残疾阶段, 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在受保护情况下能进行工作。5 分是代表患者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能独立的进行工作[3]。 治疗效果:显效,给予治疗后患者血压降低幅度比较大,血肿基本都已被清除,没有出现并发症的现象;有效,给予治疗后患者血压降低明显,血肿被大部分清除掉,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小;无效,给予治疗后患者的血肿量没有明显的减少现象,并且神经功能存在缺损严重现象,预后中出现的并发症也比较多[4]。 并发症情况从:再出血、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与多脏器功能衰竭方面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围术期指标与预后评分

两种方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的用时较对照组要高一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术与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种方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通过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总有效15例,没有无效的患者。 对照组使用开放手术治疗后总有效11 例, 出现4 例无效的患者。 既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种治疗方式的围术期指标与预后评分比较(±s)

表1 两种治疗方式的围术期指标与预后评分比较(±s)

组别 手术用时(min)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mL)预后评分(%)观察组(n=15)对照组(n=15)t 值P 值103.53±11.24 101.48±10.88 0.508 0.616 87.33±2.89 78.73±4.95 5.811 0.000 98.46±12.53 176.24±30.43 9.154 0.000 3.74±0.33 2.32±0.49 9.309 0.000

表2 两种方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比较[n(%)]

2.3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应用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预后中有1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肺部感染现象,发生率为6.67%;应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6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现象, 其中有1 例患者表现为再出血现象,有1 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现象,有2 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情况,有1 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还有1 例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现象;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 两组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 <0.05)。

3 讨论

在神经外科中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比较常见, 发病人群大多数为老年人[5]。 高血压病症会引发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的变化, 小动脉管壁上会表现出玻璃样或者纤维样的局灶性出血、缺血以及坏死现象,会将血管壁的强度降低,促使其表现为局限性的扩张现象,进而出现小动脉瘤。 在高血压患者过度进行脑力劳动、体力运动或者情绪激动时会引发血压上升, 导致病变处的脑血管出现破裂出血现象[6]。 大量数据显示,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病症的患颅内出血处比较深,在进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时,如果开颅的面积较大时,手术用时就会增加,进而影响患者预后恢复情况。 所以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症时一定要控制好切口长度与手术用时。 研究显示,应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时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 在预后中出现的并发症概率也比较高[7],现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诞生了新型的手术方式,为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现已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 此方式在治疗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同时术中出血量也较少,能有效降低预后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王金林学者等人[8]指出,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用时只需100~130 min,且术中使用的穿刺管直径比较小,仅为3~5 mm,具有较多的优势已经逐渐的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症的首选治疗方式[8]。 通过该次试验所收集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应用颅内微创清除术治疗后手术用时均值在(103.53±11.24)min,和王金林等学者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且应用颅内微创清除术的患者手术出血量也比较少,均值在(98.46±12.53)mL,还能提升预后评分与血肿清除率,降低预后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治疗有效率可高达100.00%,较应用开放手术的效果要更好,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治疗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使用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提升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使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较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更显著, 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预后中出现的并发症概率, 提升预后评分和血肿清除术,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血肿微创脑出血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