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小篆婉转通达之美
——以小学书法欣赏课《走进〈峄山刻石〉》为例

2019-11-21 09:14
江苏教育 2019年77期
关键词:刻石小篆篆书

王 舒

【设计理念】

《峄山刻石》是小篆教学中的重要篇章,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立足儿童,“趣”使小篆更形象。

小篆相较于大篆字体逐步趋于完善规范,字形统一,规整纤长,在学生眼中这样弯弯绕绕的笔画线条像画画一样,相较于楷书笔画中提按顿挫的多种笔法,小篆会让学生兴趣十足。笔者抓住这样的“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联想生活中具象事物,让“婉而通”的线条变成蜿蜒的小溪、盘绕的公路、有力的树枝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线条的灵动美。

2.突出用笔,“实”使欣赏更深刻。

彰显用笔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与学生合作探索、联想对比、研究总结等方法,把握《峄山刻石》的基本特征,切实领略千年前人们的书写状态,拒绝填鸭式灌输书法美。

3.丰富载体,“创”使课程更丰富。

从甲骨到青铜、从简牍到纸张,书法表现形式丰富,不同的材料却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促使学生在欣赏课中乐学,通过书写作品感受《峄山刻石》小篆的魅力,增加感情的传递,获得成就感,通过刻印泥板感受书法笔画间天真自然的金石气,这些创意的材料使课堂表现形式更丰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讲解、对比欣赏、探索书写方法等,了解《峄山刻石》的笔法、字法、章法等特征,欣赏此碑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发现、探索交流、示范观摩等探究体验式的书法学习方法中体会《峄山刻石》的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峄山刻石》的赏析中,让学生感受其纵横有序、端庄和谐、法度严谨之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欣赏、探索、书写中,从用笔、结构、章法上掌握《峄山刻石》的基本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峄山刻石》的用笔方法。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图片激趣,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爱运动吗?老师这里有个图标,猜猜看这是哪一种体育项目?(见图1)

生:骑马比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答:三根线像马的形象,中间坐着的是一个人。

师:说起这个“人”的形象啊,它大有来历,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看,这里有这么多的“人”字,你能从这些字中找出它的原形吗?(出示四种不同书体的“人”字,见图2)

(图1)

(图2)

生:右上角的那一个。

师:这个古老的字体我们怎么称呼它呢?又是谁整理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师:这个古老的字体是小篆,由李斯创造出来的。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年前的秦国,以李斯的代表作之一的《峄山刻石》来欣赏小篆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篆书这个字体较为陌生,从一张贴近生活的图片导入,给学生留有初步的印象,随即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动画视频更贴合学生心理进一步加深观感。】

二、趣味讨论,学习新知

1.介绍感知整体美。

师:《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代篆书碑刻,原石高1.9米,宽0.48米,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在秦代,只有严肃正式的场合才会用到这样规整的小篆。(出示整篇)

【设计意图:出示整篇《峄山刻石》高清图,让学生整体直观感知其真实气息,了解创作背景,为接下来与其他书体的对比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2.细细揣摩用笔美。

师:老师挑选了一个简单的字,先来一个初级挑战,对比我们熟悉的颜体楷书“方”,《峄山刻石》中“方”字的小篆线条有什么样的特点?(见图3)

(图3)

【预设】

生:小篆笔画是一样粗细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在楷书中我们是怎么写横的?楷书中我们讲究提按顿挫,也就产生了粗细变化,而《峄山刻石》中的线条都是粗细均匀,没有明显的提笔或按笔。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用力均衡。(板书:用力均匀)

【预设】

生:楷书有方的折笔,有起笔和收笔,而小篆线条都是一样圆圆的。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其实小篆它也是有起笔和收笔的,只是它将笔锋稳稳地藏进笔画里,起笔和收笔像蚕宝宝的脑袋一样,在书法上,我们把这种用笔方法称之为“藏头护尾”。

师:接下来先看老师来写一写。(边书写边提示:注意书写前将笔锋调正,藏锋圆起,中锋行笔,用力均匀,藏锋圆收。)

师:请同学们照样子横线竖线各写三个。(根据用笔方法要点进行点评)

师:除了直线以外,《峄山刻石》中还有弧线,联想一下这样的弧线像什么呢?

生:小河、长城、盘山公路……

师: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书空,比画一下弧度,写弧线时,联想一下小河,长城,公路……这样我们的线条就写得生动活泼。

【设计意图:篆书的字形从儿童的视觉看来很像画图,源于篆书的笔画当中多是由直线、弧线组成,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也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强调书法以笔法为核心,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也在于学习《峄山刻石》中小篆的笔法,其第一要诀就是“中锋行笔”,因在平时的书写中教师多次强调了笔法,所以本环节不作为重点指导,而是将笔画进行拆分,通过对比颜体楷书的笔画从而发掘其用笔奥秘,通过更加贴近生活的通俗形象加深学生的形象感知,从而更方便进行书写指导。】

3.“乐”在欣赏结构美。

师:李斯线条写得好,在字形结构方面他更了不起。这是一个快乐的“乐”字。在楷书中它的外形呈正方形,隶书中呈扁方形,而在小篆字体中呈长方形,而且是竖着的长方形,看着特别修长,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部分最难写呢?

生:像葫芦的结构。

师:你觉得它为什么难写?

生:上下对齐、大小一样……

师:所以这个葫芦要写的均匀才好看,一起看个抖音视频,看看如何能写好它。所以我们再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对称均匀。

师:我们欣赏了“乐”字修长匀称之美,那《峄山刻石》中的其他字呢?哪位同学带着我们一起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字体图片展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对比揣摩、视频指导、归纳总结中了解书写笔顺的规律,感受《峄山刻石》中小篆字形的结构美。】

4.自主讨论布局美。

师:同学们,正是这么多修长匀称的字聚集在一起,才使得《峄山刻石》通篇如此整齐规范。(出示整体图片:横成行,竖成列,像极了阅兵仪式中排列整齐、严谨规范的军人。)

【设计意图: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单个字到整篇,从笔法、字法、章法逐步剖析,将《峄山刻石》的美具体化、形象化。】

三、感悟体会,作业展示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峄山刻石》线条的流畅之美,结构的对称之美,布局的严谨之美。老师从《峄山刻石》中集了四个字,你认识吗?下面请同学先单钩出结构,再写出来。(见图4,学生进行书写,教师指导。)

师:我们都知道《峄山刻石》是碑刻作品,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泥板,只有两块哦,谁敢挑战一下?(先用铅笔写出字形,用刻刀刻出后,为凸显字形可用白颜料书写。见图5。)

师展示优秀作品,学生相互点评。

(图5)

(图4)

【设计意图:因本节课为欣赏课,学生以感受为主,在作业设计上为降低结构书写难度,采用了单钩法,意在突出用笔,后通过刻板,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金石碑刻这一表现形式,“金石之乐”这四个字在内容上也突出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因秦篆不便于古人平时的书写,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代中期,篆书又达到了鼎盛时期,我们一起来欣赏邓石如的作品,相比较于秦篆,它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书写性强,使小篆别开生面,也让邓石如成为开宗立派的篆书大家,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继续探索篆书的美。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李斯的《峄山刻石》,感受到金石碑刻的美,老师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笔下的书法之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是这样的美好,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继续在书法的道路上前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欣赏方法融会贯通,全面地去了解百花齐放的清代篆书,摸清小篆的发展脉络,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刻石小篆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宋伯军小篆作品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谈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小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