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燕 郭兰中 孙军花 傅王平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310053 2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 东阳322100
笔者运用“清热毒、温肾阳”分期治疗方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PCM)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本病好发于20至40岁非哺乳期女子;②可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病,多见于单侧;③乳头有乳头血性或水样溢液,或粉渣样物质分泌物;一般伴有乳头内缩史;④乳晕旁可见皮色微红的疼痛性结块,约7至10天成脓;⑤易复发,可致疤痕形成,或与皮肤粘连形成僵硬的肿块;溃后久不能收口,形成特征性的乳漏;⑥乳房B超声检查、双侧钼钯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作乳头溢液涂片检查,可协助诊断。
1.2 病情分期:急性期: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慢性期:经过反复发作后,乳房肿块可缩小成硬结状,出现1个或数个边界不清的硬结。
1.3 一般资料:64例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平均年龄32.7±4.5岁;平均病程3.8±2.4月。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34.2±3.8岁;平均病程4.02±2.7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P>0.05)。
2.1 治疗组:采用“清热毒、温肾阳”法进行治疗。急性期以解热毒为治法,方予清热散结汤:柴胡、黄芩、连翘、夏枯草、皂角刺、香附各12g,蒲公英、生山楂、海藻、全瓜蒌各15g,炒麦芽30g,炒白芥子9g。诱导患者进入缓解期,以温肾阳为治法,方予阳和汤加减:熟地、路路通、皂角刺、昆布、王不留行、瓦楞子各15g,鹿角片、炮姜、炒芥子各12g,肉桂3g,麻黄、炮山甲粉、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分服,共治疗8周。如伴有脓腔形成者,行B 超引导下针筒穿刺抽脓术。
2.2 对照组:予地塞米松口服,1.5mg,每日3次,1周后将剂量调整至0.75mg,每日3次,服2周后改为0.75mg,每日1次;同时甲硝唑口服0.4m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停药。共治疗8周。如伴有脓腔形成者,行B 超引导下针筒穿刺抽脓术。
3.1 临床疗效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治愈:乳房肿块消失,瘘管愈合。②好转:乳房无红热疼痛,肿块缩小,瘘管接近愈合。③未愈:乳房肿块未缩小,瘘管不愈合。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PCM 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粉刺性乳痈”范畴,诸多医家对本病辨证及临证用药各有所长,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未能形成统一的诊疗方案。楼丽华认为本病基本属性为阴证,急性期虽表现为阳热之象,而创面久溃难愈,故实属阴病;缓解期以阳虚为本,整个病程皆用阳和汤加减温补和阳、散寒通滞[2]。笔者结合本病临床各期的特点,认为本病急性期阳热之证为重,应以清热毒为重;缓解期为一派阴象,故以温阳、托毒、散结为主。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热毒为标。故本研究结合上述特点,采用中药内服分期序贯,制定了“清热毒、温肾阳”的治法。所谓“法随证出,方随证走”,根据PCM 的病机演变特点,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清热毒、温肾阳的应用权变,灵活联合清热与补阳等药物,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机动性。研究结果表明,“清热毒、温肾阳”法的中药分期序贯方案能有效治疗P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