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比较研究

2019-11-20 14:00邓艳芝
现代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韩语语篇翻译

邓艳芝

摘 要:语篇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此,语言研究重心从句子研究过渡到语篇研究。语篇是有条理有意义的有机集合,而非杂乱的无意义的散落。支撑篇章灵魂的方法称为衔接手段。通过对韩汉篇章衔接手段和翻译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韩汉衔接手段有“形合”和“意合”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根源是在于韩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韩语;汉语;语篇;衔接手段;翻译

一、引言

语篇衔接手段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通过对衔接手段的研究,不但可以探测语言内部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揭示语言使用者所持有的语言习惯,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掌握语言的本质特征,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准确更地道地做到语言之间的互译。我们知道,韩、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从形态上讲,韩国语属于具有丰富形态的黏着语,语篇衔接中有多种衔接手段,如照应、连接词、连接词尾、逻辑等。相对而言,汉语则属于缺乏形态的孤立语,虽然汉语语篇衔接方式有连词、虚词、修辞等手段,但语篇的衔接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逻辑衔接,没有明显的衔接标志。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韩汉篇章衔接手段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有鉴于此,笔者对韩汉篇章衔接手段及其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它们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韩汉语篇衔接手段研究概况

1952年,美国学者Hasan發表了学术论文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由此开创了语篇研究。从此之后,语言研究开始由句子的研究过渡到语篇的研究。不过,语言学界对语篇的定义并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1.语篇相当于“discourse”,即话语,侧重于口语; 2.语篇相当于“text”,即篇章,侧重于书面语;3.语篇既包括“discourse”,也包括“text”,即口语和书面都包括在内。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涉及篇章书面语的考察。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的语义概念,它是将语句聚在一起的语法及词语手段的统称。这一重要概念是由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Halliday & Hasan(1976)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义的一种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Halliday & Hasan把衔接视为是形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尽管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衔接在语篇中的作用,但衔接作为语篇通常使用的手段,在篇章中的位置确实十分重要。

语篇语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篇章连贯的研究和篇章结构的研究。篇章连贯主要包括篇章的衔接性和篇章的连贯性。其中,篇章的衔接性主要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篇章连贯性指的是语义关联,存在于篇章的底层,是一种语义逻辑的联系。

在韩国语学界,很多学者对语篇的衔接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韩国的吴长根(???, 1993)、李恩义(???,1993)、黄美香(???,1998)、车润晶(???,2001)、金美仙(???,2001)、金善英(???,2003)等,均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韩国语的衔接手段或部分衔接手段。特别是全炳善的《话语语言学》(1995)对韩语衔接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他把朝鲜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语义衔接、形式衔接与修辞衔接。

在汉语学界,廖秋忠(1986)指出,用于句子或大于句子的结构之间的连接手段称为篇章连接成分,并根据功能为主位置为辅的原则,确定了汉语中的篇章连接成分。胡壮麟(1994)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将汉语衔接手段分为四种:指称、结构、逻辑与词汇。

关于韩汉篇章衔接手段的比较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姜贞爱(2006)在《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指出,在韩汉政论体篇章衔接中,省略和指称方式这两个方面表现出不对称现象,其中,韩国语更多地运用省略手段,而汉语更多地采用增补形式。贾晴的《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2009),对汉语和韩国语对话语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主题管理及新主题引入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在阿里尔的可及性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和韩国语对话语篇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的指称和回指情况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金海芸的《英、汉、韩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对比研究》(2012),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韩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进行对比,分析第三人称照应在三语中的异同,并探究相关原因。作者指出,以第三人称代词来实现语篇上下文的指称照应,汉语的使用相对频繁一些,而韩国语则相对较少;汉、韩第三人称代词照应中存在省略的现象;韩国语更倾向于重复所指项,以避免出现歧义或理解困难。???《韓中演說文?文法的結束裝置對比分析》(2015),则重点分析了演说这一文体中的人称、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

三、韩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研究

本文将韩汉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五种方式: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下面分别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一)照应

照应是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篇中,如果对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也就是说,照应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指称或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就其照应对象与语境的关系来看,照应可分为外指照应和内指照应。

1.外指照应

外指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在语篇层面上,外指照应通过建立语篇与情景语篇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语篇的建构,但外指照应本身不能建立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

2.内指照应

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内指可以进一步分为回指和下指。回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上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称成分之前;下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下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后。例如:

(1)?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那天之后过了十年,又过了三四年,那段时间我看到国民小学一年级大的漂亮小女孩,就想起朝子。(《姻缘》)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我离开东京的那天清晨,朝子搂着我的脖子,亲了我的脸颊,把自己用着的小手帕和(自己)戴着的小戒指做为离别礼物送给了我。(《姻缘》)

在例(1)中,“? ??”的所指对象“? ? ? ?? ??? ??? ”位于上文,所以是回指照应。在例(2)中,“?” 在所指对象“???”的下文,所

以是下指照应。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可知,在篇章照应方面,韩(朝)语、汉语基本上是通过内指和外指的衔接手段,完成篇章的组合和连贯。

(二)替代

替代是指以某种形式替换上下文中的某一成分。省略即零替代,指篇章中词项或句项的省略,被省略的部分通常是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的信息。根据学界的相关研究,我们把替代划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三类。

1.名词替代

名词替代,顾名思义,是指在语篇中用其他名词形式替换上下文中的某一名词。例如: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就是嘛。真不明白我们的社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米饭不就行了?钱再多,也不可能吃四顿饭。再说,也不可能把金子当饭吃。真不明白为什么老是钱、钱的!正因为这样,我甚至怀疑应不应该结婚。

例(3)韩文中的“?(钱)”和“?(金)”属于名词同义词替代;“??”则是简单的反复。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助词“的”也具有名词替代的作用。例如:

(4)?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这风琴是你爸爸给我的,你爸爸过世后到现在,连这风琴的盖儿都没有打开过……。

例(4)中的“?”指代“风琴”,汉语译文中“的”则代替了依存名词“?”。由于这种替代关系,使语篇在语法层面上具有了一定的衔接作用。可见,韩语中的依存名词“?”相当于汉语“的”语义功能。

2.动词替代

所谓“动词替代”,是指在语篇中用其他动词形式替换上下文中的某一动词。例如:

(5)A.??? ? ????

译文:作业都写完了吗?

B.?? ? ??.

译文:写(干、弄、搞)完了。

例(5A)中的韩文“???”和例(5B)中的“??”属于动词同义词替代。例(5A)中的汉语译文动词“写”与例(5B)中的“干、弄、搞”属于动词同义词替代。韩语动词“??”经常起替代作用,在韩汉翻译时,它可以译为“干、弄、搞”等动词形式,具有替代某些具体动词的功能。不过,在翻译过程中,还必须结合韩汉语篇的具体语境进行有效翻译。

3.小句替代

小句替代又称为“从句替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来替代整个句子,这种现象在英语中比较常见。在汉语中,经常使用“总之,总而言之”等来替代上文的整个句子。例如:

(6)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例如,文化的发展常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形成教育的民族模式;而民族文化素质与水平往往成为教育发展的阈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工作主体的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水平构成为教育工作及教育发展的直接承受力与支持力。因此,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常常提出把它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总之,我们在承认政治经济对教育的最终作用和“硬约束”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文化对教育的直接作用和“软约束”作用。

在例(6)中,“总之”替代了它之前的全部句子内容。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重复,简洁明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衔接和连贯的作用,流畅自然。

(三)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再出现的衔接现象。目的是避免语篇上的重复,从而实现语言的经济性、简练性、清晰性。例如:

(7)? ????? ?? ?? ? ?? ???? ???. ?? ? ??? ??。

译文:在一顶很大的布伞下,四小姐又遇到认识的人了。是三个(人)。

例(7)中的韩文“??”在汉语译文中省略掉了,这是因为被省略的词语在上下文中已经出现过并且在上下文中能够找到。也就是说,在前后对应部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省略。

(四)連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词衔接语篇上下文。韩礼德(1985)以逻辑语义关系为切入点,将语篇连接手段分为“详述”“延伸”“增强”。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中的连贯成分本身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种连接性词语,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预设逻辑语义。例如: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译文:在校园里绕了一圈回来时,我问朝子她的鞋柜在哪里。她抬头望着我问什么意思,说教室不用脱鞋直接进就可以。之后突然跑去把之前忘在教室的雨伞取了回来。(《姻缘》)

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来看,韩语是典型的形合手段,它通过连接词尾“-?,-??,-??”以及连词

“???”进行衔接,自然顺畅。而汉语与之有所不同,它在篇章的连接手段上则缺少具有连接功能的词汇,主要是通过语序与逻辑等隐形连接手段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性。

(五)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在语篇中以词汇项之间所存在的各种逻辑语义相联系的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这四种衔接手段主要是通过语法手段在语篇中得以体现,而词汇衔接的机制是通过相关词语之间的关联构成一个衔接的逻辑语义整体,从而促成语篇的连贯。词汇可以通过复现、同现、互补、时间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等,使语篇语义连贯。复现是指同意义的词汇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语篇中。同现指的是在语篇中围绕某一特定话题的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复现和同现是词项之间的一种联系功能,同时兼具语义方面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些表现时间顺序的词语,如韩语中的“??、??、??”与“??、 ???、 ? ???”等,也具有语篇衔接功能;汉语

中的“不久、此后、随之、接着、然后”等词语,同样起到了语篇衔接的作用。例如:

(9)?? ?? ???? ??????, ??? ? ?? ? ??????, ?? ??? ?? ??? ??? ?? ??? ??? ????.

译文:我一眼就发现了叔叔,可叔叔好像没有看见我,我对他笑了笑,他却没有笑,只是呆呆地望着。

(10)韩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汉文:水灾过去后,荒年就跟着来了。刚开始的时候,许三观和许玉兰还没有觉得荒年就在面前了,他们只是听说乡下的稻子大多数都烂在田里了。

例(9)中的韩文使用了词汇衔接手段。在这一篇章中,重复使用了“????”和“??”。不过,在第一次使用的是肯定形式,而第二次使用的是否定形式。通过词汇复现衔接手段,完成了语篇中句子的对立语义。从例(10)韩文、汉文的对比可知,它们都通过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汇来实现语篇衔接;同时还可看出,汉语中表示顺序词汇的衔接搭配要比韩语丰富一些。

归结起来说,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结构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韩汉翻译时,一定要对目的语语篇中的聚合和组合关系理解透彻,同时还要熟练运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各种衔接手段,从而避免在翻译中出现生硬牵强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韩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形式,导致韩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有很大的不同。当韩语译为汉语时,可能会增加某些东西,但一定会减掉某些东西;当汉语译为韩语时,可能会减掉某些东西,但一定会增加某些东西。如果韩语直接翻译为汉语的话,可能会让中文读者感到别扭、生硬;同样的道理,如果汉语直接翻译为韩语的话,也可能会造成韩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总而言之,韩语译为汉语,体现出从“形合”到“意合”的趋势;汉语译为韩语,则体现出从“意合”到“形合”的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汉语(“意合”) 韩语(“形合”)。

究其根源,主要是在于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①,而韩语则是重“形合”的语言。就本文探讨的语篇衔接而言,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与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句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主要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来体现,它偏重于语句意义上的连接,使得整体更加流畅。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詞语或分句之间通过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接续副词)连接起来,以此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当然,语篇的衔接手段仅是“形合”与“意合”的外在表征,并不能作为判断“形合”与“意合”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魏纪东.篇章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陈艳平.韩国语语篇语用学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7]李敏德,太山.韩中对译文学作品选读(上下)[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1.

[8]姜贞爱.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金海芸.英、汉、韩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对比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Devi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Discours

Deng YanZhi

(College of Korean Studies,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006, China)

Abstract:Discourse research began in the early 1950s. Since then, the focus of language research has shifted from sentence study to discourse study. Discourse is an organized and meaningful organic collection rather than a messy and meaningless scattering. The way to support the soul of a text is called cohesion devi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comparison of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discous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are roughly divided into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But  the underlying source behind the differences is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Key words:Korean;Chinese;discourse;cohesion devices;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韩语语篇翻译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谁说我们学韩语只是为了追“欧巴”?
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浅谈韩国语的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