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容 周娟英
(常州市儿童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已经成为外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1]。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治疗。随着小儿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及技术的提高,其切口小,出血少,住院天数少, 手术安全性高的优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2]。但小儿腹腔镜手术后患儿除切口疼痛外,还有气腹引起的腹痛,其疼痛的时间、程度常超过切口带来的疼痛。患儿术后疼痛是导致复苏期躁动的重要原因[3]。表现为早期麻醉复苏的躁动,其主要体
征为肢体无意识的挣扎、无理性哭闹等。可导致患儿意外坠床,手术切口裂开等意外伤害,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因此,为降低这类患儿术后因疼痛而发生的躁动,我们对腹腔镜手术后患儿采取屈膝侧卧位,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12 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男性患儿120 例,年龄1~6 岁,体重9~30 kg,手术方式为在腹腔镜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麻醉方案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本组患儿术前检查无心血管、脑部、肝脏、肺、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两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排除困难插管。ASA 分级为I~Ⅱ级,术前各种常规检查一切正常。将120 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2 护理方法 患儿拔除气管插管后进入复苏室,观察组患儿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屈曲;对照组则采用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两组体位维持至生命体征正常,意识状态清醒的情况下,再观察30 分钟。患儿入复苏室后按照常规连接心电监测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口腔咽部的如有分泌物及时用吸引器清除,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1~2 L/min。复苏期间严密观察记录患儿生命体征。所有患儿均在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平稳,Steward 评分大于4 分后出复苏室送返病房。
1.3 观察指标 根据躁动的分级标准记录两组不同体位患儿复苏期的躁动情况:躁动情况分级标准[3]: 1分,睡眠;2 分,清醒、安静;3 分,易激惹,哭闹;4 分,无法安慰的哭闹;5 分,极度烦躁,定向障碍,拼命挣扎。1~2 分为无躁动,3~5 分为有躁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
2.2 两组患儿复苏期间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在复苏过程中躁动发生情况的比较
小儿腹腔镜全麻术后的体位安置非常重要,对保护切口、促进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患儿常规取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的体位[4],然而该体位是一种强迫体位,患儿麻醉清醒后依从性差。腹腔镜手术切口虽小,但手术需要的多个戳孔,所引起的肌肉或神经的损伤仍有疼痛感。腹腔镜手术后的疼痛也可能与气腹有关,腹膜的急性扩张,可引起腹膜小血管撕裂、神经牵拉创伤,从而产生腹膜炎[5],二氧化碳刺激膈神经,导致肩痛及季肋下的疼痛。小儿腹腔相对较小,患儿常因哭闹、烦躁导致腹压增高。另外二氧化碳残留腹腔可引起腹胀,使气腹引起腹膜炎的腹痛进一步使腹痛加剧。此时采用平卧位,由于手术牵拉使本已紧张的腹肌得不到放松,腹腔肌肉紧张,腹压及切口压力进一步增加。患儿全麻苏醒期意识模糊,年龄小认知困难等因素,对躯体不适的表达能力较差,常常表现为无理性的哭喊、呻吟,四肢乱动,伴有反复的翻身、甚至一些患儿身体不停扭动,头不停左右摇晃。无法有效配合医护人员,不仅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采用屈膝侧卧位后可有效的放松腹肌,减轻腹压,从而让腹部切口张力降低,进而减少切口疼痛。相对于去枕平卧位,屈膝侧卧位患儿情绪安静,较少哭闹,且操作简单可靠,有效缓解患儿的躁动,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6]。提高患儿手术后复苏期安全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小儿腹腔镜手术在复苏期采取屈膝侧卧位,可有效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及腹部切开张力,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减少小儿复苏期躁动,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