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缄默之魂
——以2019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为例

2019-11-20 02:43:22甘肃胡选成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所学观点

甘肃 胡选成

“缄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解释为“闭口不说话”,“缄默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 年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又称“隐性知识”,即“不能系统表述”“无法言明”的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缄默知识是隐性存在而未必系统言及的外延性知识,是综合性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历史题一直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要凸显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历史学科的缄默知识。笔者试以2019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为例对缄默知识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第42 题及其相关教学内容

例.(2019·全国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 和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本题设问呈开放式,题中材料为时间轴,把19—20 世纪工业(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归纳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条线上,用以说明工业(科技)革命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如何改变世界的面貌,但其选择的史料主要是负面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与本题相对应的内容要求为: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即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该点虽然被比较零散地分到必修二和必修三两本书中,但《课程标准》的内容还是比较完整地展示在教材中,学生可以从中看到工业(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面貌的改变,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二、历史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

(一)关联所考与所学知识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赞成、质疑、修改”等见解才是本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在呈现所学重点知识(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对难点知识(改变世界面貌)进行考查,因此,关联所考与所学知识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所需关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工业(科技)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在教材内容中,涉及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综合知识。关联所考与所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对考查点心中有数。这是学以致用的关键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缄默知识,是隐性的、外延性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分析材料及其观点

从第42 题及其相关考查情况看,高考历史需要学生掌握分析材料及总结观点的能力。该题把教材中19—20 世纪工业(科技)革命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归纳其影响,表达了工业(科技)革命在“自然”和“人文”进程两方面改变世界面貌的观点。

许多教师会在课堂上应用知识图解,或让学生做课堂内容的思维导图。对于能够看懂教师的知识图解,或自己能做出思维导图的学生而言,对该题材料的分析会相对容易。虽然师生经常做知识图解,但对这种类型史料的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属于隐性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学此知彼的缄默知识,教师应在复习中予以重视。

(三)对比材料观点与所学知识的异同

材料在“自然进程”方面,突出了“饥荒”“干旱”“全球气温变暖”“艾滋病泛滥”等负面内容;在“人文进程”方面,也突出了“鸦片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等负面内容。所以,材料中的观点是工业(科技)革命使世界的面貌发生扭曲性改变。

教材中突出的是人类社会从人畜力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电气时代”,最终步入“信息时代”的世界时代面貌的改变。所以,教材呈现的观点是工业(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面貌的进步性改变。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其观点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所处的角度不同。

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以《课程标准》内容为主,明确所处角度,同时,也要明确指出还有诸多其他角度。

(四)正能量的史学研究心理

因为支持材料观点的内容是负面史实,所以,观点显示出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是扭曲的。如果学生支持此观点,教师应指导学生用以史鉴今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应诅骂以往的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正能量的史学研究心理,在关注正能量案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方面,如环境、战争、社会心理等。

(五)用材料或所学史实阐释创新型观点

第42 题的问题是针对材料提出“赞成、质疑、修改”等见解,无论赞成、质疑、修改,都需要学生在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整理和运用知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因此,第42 题的答案至少会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各自的难度,都需要运用高中历史相应的缄默知识。

1.赞成

这种情况乍一看比较容易,因为观点和材料均在题目中,只需论述即可,但其难度在于对正能量的新观点的提炼,属于观点创新。其观点既需含有工业(科技)革命在自然和人文进程中的负面影响,也需体现历史教训和防患未然的内容。

2.质疑

这种情况可以用教材中的观点和材料作答,但其难度在于质疑点的选取和观点的创新。任何一种质疑都必须分析材料,选取所学知识中的史料或观点,再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最后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3.修改

这种情况是比较容易的,只需对观点进行提炼性地修改,再补充所学知识中相应的史料即可。其难度仅在于正能量的历史研究心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的观点。

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长期学习中积淀,属于缄默知识,但并没有超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

三、缄默知识为高中历史教学之魂

显然,第42 题的考查是用其他角度的知识与观点为材料,考查学生不盲从他人,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材内容之后,形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在研究历史学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甄别地判断、对比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所见和所学材料,证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达到创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属于隐性的、外延性的,是在缄默知识作用下才可能拥有的。

对比考题、《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可以发现,《课程标准》实际有两部分。一部分为肉体性的、材料性的,能够用史实表达的经典案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范例;另一部分则是灵魂性的、举一反三的,未在课堂上被表达,但在课堂上成就的缄默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历史学习的灵魂和目的,在教材内容之上,使学生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形成创新的、不盲从的、会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课程标准》内容、教材内容、缄默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课程标准》是中心,教材内容是案例,缄默内容是灵魂。缄默内容与教材内容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没有肉体则没有基础,所以,教材内容应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教材内容是对当时历史的总结性研究,蕴含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在学习教材中的研究方法后,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关注与教材不同或相同时期的历史现象,找到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站在过去(教材上已有的旧知识及其研究方法),开拓未来(学生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发现的创新知识)。这里的“过去”是教材内容,“未来”是学生的创新潜能。这种创新潜能在历史教学中虽是缄默知识,但也是课堂教学之魂,没有此魂,课堂教学就是没有生命的过去。只有关注缄默知识,历史课才能完整地展现《课程标准》的内容。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所学观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观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