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梅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资源依赖视角下的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构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引企入校、人员互换等合作模式,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跨界意义,这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中非常重要。
关键词:资源依赖;校企合作;模式建构;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60-05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多次发表重要指示,强调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策略和方向。职业教育下的校企合作是办学的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职业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合作育人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前行的必由之路,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途径是校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依赖、利益共享、产学教融合。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解读
(一)校企合作内涵与特征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竞争激烈,职业教育院校为了培养合格人才,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人才。校企合作注重技能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共赢。合作形式各异,灵活多样,比如校企合一型、聘任契约型,工学交替型、课证融通型等。在创建高质量办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不仅对职业教育改革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谋求自身发展也发挥较大功效,同时也能使企业在人才使用、人力储备、技术开发等方面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受教育者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强化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加深职业教育内涵的延伸和扩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更是构建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跨界式意义
早在2007年,国内学者姜大源在其著作《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提出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式教育”的观点。他指出,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边界,是一种职业与教育的“跨界”活动。这一观点是对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最好诠释。职业教育必须突破学校和企业互不相干的边界障碍,通力合作,构建跨界育人可持续发展生态链。
校企跨界合作,就要有跨界的教育理念和思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从学校角度来看,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理利用企业的工匠资源和实训基地资源,主动接近企业,将专业开设到产业园区,将教学迁移进工厂车间,赋予企业育人责任和义务,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在职业领域勇创标杆。从企业角度来看,要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校联手,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前行的需要。企业应主动承担教育者角色,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校企合作的跨界意义在于学校与企业联合、专业与产业整合、学习与就业融合。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储备、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跨界互利,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的主体构建和利益诉求
(一)合作主体构建
校企合作是一个多方力量统筹协调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联网,是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其主体构建涉及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个资源依赖相关者。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或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拥有不同资源的利益群体组成的联合体。该理论代表人物Pfeffer及Salancik指出,联合体成员会试图通过组织内部互动,形成组织间多种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以此完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既得利益。
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培养学用结合人才,学校需要企业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这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切实体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才输送,企业通过“订单式”、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吸收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员工入驻企业、建设企业。合作中,政府扮演桥梁角色,服务供需双方,它的职能权限和监管责任是其他相关者所不能替代的,其作用必不可少。
(二)主体利益诉求
校企合作追求的是双方利益和共同责任,绝不是学校或企业单方面的资源依赖。因此,满足合作者的利益诉求和资源依赖是深度联盟、密切合作的基础和保证。
1.学校层面的资源依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正是这一特点促使了学校必须借助企业优势,部分性依赖企业资源,合力培养人才。学校层面的资源依赖主要体现在:(1)利用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完成实践性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2)利用企业信息,包括用工需求信息、最新技术信息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3)利用企业厂房、设备等优势,建立顶岗实训基地,缓减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矛盾,减轻硬件投资压力;(4)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提前成为“准职业人”,毕业时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2.企业层面的资源依赖。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很多企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有必要为未来员工的培养买单。基于这种观点,企业或行业很自然地把校企合作纳入自身利益的价值链之中,将校企合作看成是一种利益共享途径。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1)利用学校師资对员工进行专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企业逐步转化为学习型组织;(2)借助高校优势人力资源,进行产品的共同研发和技术改造;(3)利用学生的顶岗实习,缓解企业旺季时的用工不足,大幅度降低用工成本;(4)提高承担社会责任、合作育人的美誉,提升自我形象和行业影响力;(5)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以及政策的优惠和税收的减免。
3.政府层面的资源管理。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政府虽然不是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但是政府能站在宏观调控的高度,执行党的政策,发挥指导作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形成对校企合作的保护和监督,维护合作双方的权益和利益,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资源依赖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模式的建构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合作形式要务实、可行,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结合。笔者通过调研和实地走访,了解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南京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并提炼出四大主要合作模式。
(一)工学交替、课证融通模式
工学交替、课证融通模式是一种最常见、最广泛的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进入企业,通过工学轮换和全职顶岗方式,参加企业实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到岗位实际操作的转变。
工学轮换和全职顶岗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工学轮换,即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去企业实习培训。规定时间结束后,这两部分学生进行任务调换。工学轮换操作灵活,根据教学安排,可以进行学季、学期或学年的工学轮换,让学生始终处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良性循环之中。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一直采用工学轮换制度。结合专业要求,在第一、二学年分批次、分阶段带领学生进入旅行社、旅游景点、酒店、客房等工作场所,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职责,感知酒店服务工作流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把旅行社計调、景点讲解、导游带团、前厅接待、餐饮服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分配在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不同学期里,使教学和实践交替进行,穿插递进。其间,要求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书的考试,获取职业资格上岗证书。这种工学交替模式能让学生充分体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全职顶岗,即学生在某个实践阶段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全日制顶岗上班,一切工作按照企业规定执行。建立企业师徒制,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熟知岗位流程,独立完成规定工作。全职顶岗的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之间不等,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休要求。全职顶岗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2+1学制的特色,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多年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采用全职顶岗实习模式,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进入外贸企业全职顶岗实习,到第六学期毕业前夕结束,为期近一年。学生上岗前经过10天左右的跨境电商实操培训,获得企业颁发的三级上岗证。实习期间,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边学习边实践,通过信函、电邮、电话等形式与外商进行业务交流,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入职四个月就能成功受理外单,最高达6单,业绩突出,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受到企业的认可和肯定。
(二)“订单”培养、企业冠名模式
校企“订单”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需求、职业岗位描述以及人才专项技能要求等信息,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的一种合作模式,并以企业名称为“订单”班级冠名。“订单”合作要求校企双方做到四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定课程设置、共同承担课程讲授,共同设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接受企业的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按照合同协议,立即上岗就业。这种“订单”式合作针对性强,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三同步”目标。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订单”合作模式,抓住了“订单”式合作岗位稳定性好、职业导向性强、就业质量高的特点和优势,与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如苏果、五星、苏宁、新百、汽车城等建立了紧密的“订单”合作关系,加强知识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利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与南通润邦海洋公司“订单式”培养人才,为该公司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拓展海外合作模式,开展了海外“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联合中国信息服务公司与埃塞俄比亚共同培养信息服务人才,提供本土化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现了学校责任“一带一路”的时代担当。
(三)引企入校、校企合一模式
引企入校就是由学校提供场所或部分投资,将企业一部分生产线和基础设备引入学校的一种合作模式。引企入校最大的亮点在于,学校工厂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引企入校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对学校而言,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对企业而言,享受学校的优质师资、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等优势,以辅助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和用工成本。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较多学校在“引企入校、校企合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列车开进校园”,建立了高铁教学站场,破解了铁路专业学生无法在企业现场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的难题,而且还通过建立跨专业联合实训协调机制,实现了高铁调度指挥、信号控制、动车组检修、线路养护等多工种的协同训练,解决了现场因安全生产要求无法进行系统级故障排除训练的困难,高度融合教学、培训、工程实验、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为一体,有效满足了高铁岗位联动实训的多层次要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地质工程系与企业共建了有资质且取得营业执照的“土工实验室”。实验室对内向学生开放,增加实践教学,拓展实训强度,对外向社会开放,接项目,做工程,学生全程观摩和参与。这种“专业+公司”实体使教学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聘任契约、人员互换模式
聘任契约、人员互换模式是经双方协商开展的一种聘任制人员互换合作模式。该模式指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项目的共商共建。学校选派教师作为兼职员工进驻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委派一线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兼顾为学校培养“双师型”师资的任务。校企人员互换合作模式构建了双方“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商务日语专业长期坚持与南京瀚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专兼人员的聘任互换。该专业聘任企业教师承担国际贸易、商日函电、会话等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选派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培训、挂职锻炼,以持续提高自身的职业实践能力。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发布了《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文件,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作为工作量和业绩考核的一个硬指标,学校明确规定参加企业锻炼的教师在年终业绩考核中有加分奖励。很明显,这一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
四、校企合作质量评价监控
质量评价监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质量和合作质量的评价监控应该基于导向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原则,以人的发展、多元协作、互利互惠、量化与质性结合等方面为评价指标,全面实施合作的质量评价和价值判断,以此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现人的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的目的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一脉相承,即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以某种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培养“知、技、意”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知”即知识,指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知識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对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意”即态度和情感,指对受教育者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是促进学习者生命成长和内在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的评价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发展,而非某一技能或某一实践本领的形成。职业技能是人生存的基础与谋生的手段,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全部。校企合作是培养人的一个方面,因此,其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关注参与者的精神追求,重视参与者校企合作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了解参与者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的思想成长、审美理解、工作满意度等情况,这些方面涉及参与者对于校企合作活动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是校企合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深层动力源。理论上,质量评判也从来不是单纯客观的活动,而是一种对人的发展的综合评判,充满着人文情怀。
(二)多元协作的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的主体相关者是学校和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社会公众等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之中。合作中的参与方多层面、多领域,且相互依赖和彼此影响。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必须运用多方联动、多元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手段需要动态变换。
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价为核心、政府督导性评价为主导、企业行业评价为重要参照,统筹职业教育多元合作质量评价监控机制。一方面,企业、政府、行业对合作质量的客观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认同,还能为用人单位和受培训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资讯和就业选择依据;另一方面,教育机构或学校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结合社会评价的反馈意见,调整办学方向和教学思路,更紧密地促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吻合,增强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三)互惠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市场经济下,资源互惠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推动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纽带。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能使学校获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环境,为企业输送既懂理论又通技能的合格人才,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能使企业招收到满意的技能人才、创新人才,为企业赢得智能资源和技术资源,提升社会声誉。校企合作评价体系要兼顾互惠利益、互动资源、互利双方原则,把企业效益最大化和人才培养最优化作为质量评价的必备要素。
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是互惠评价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互惠发展的质量评价是检验校企合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指标,应呈现多维度、多层面的矩阵形态。综合判断合作中各个维度或层面的互动互惠,评价才能全面和深刻,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才能得到认可,评价的结果才能反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量化标准与质性标准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质量监控在评价方法上还要考虑量化标准评价与质性标准评价相结合,即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量化标准是显性的,量化标准力图把评价现象归类为一般现象和共性标准,揭示数量关系。将校企合作现象简化为数量或数据,再从数量或数据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合作质量的成效。质性标准是隐性的,质性标准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做出判断,即对校企合作质量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人的培养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判断。量化标准与质性标准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在操作层面罗列事实性指标,必须超越经验事实的局限,综合考虑包括合作中相关利益者的认知感受、生命价值等因素,构建客观评价。
一方面,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过程梳理简化为数据和任务,通过数据的达标和任务的完成,得出合作实施的质量指标;另一方面,加大隐性质性评价力度,校企合作是一个多方力量协同作用的长期过程,除了大量显性指数以外,还包括参与意识、价值认同、职业素养等隐性指标的渗透和注入。这些隐性要素更能彰显合作的内涵和意义,是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专业知识属于相对显性,社会知识则属于相对隐性;操作实践属于相对显性,创新思想则属于相对隐性;岗位技能属于相对显性,职业素养则属于相对隐性;顶岗实习属于相对显性,社会影响则属于相对隐性;校企参与属于相对显性,政府主导则属于相对隐性。在质量评价监控过程中,如果偏重显性的量化标准,忽视隐性的质性评价,必定会降低校企合作质量,影响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经济形势蓬勃发展,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而且能推动企业行业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旨在支持企业的成长,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资源依赖、互惠互利,这种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注定在职业教育领域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邓小华. 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资源依赖关系及保障机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16(4).
[2]江淑玲,李梦瑶. 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实习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6(6).
[3]吴吉东. 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双向平面说”及其意蕴[J]. 教育学术月刊,2016(2).
责任编辑:谢传兵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WANG Ruomei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and trend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forms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 knowledge-practice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cooperation models such as work-study alternation, order cultivation, enterprise introduction and personnel exchange, in order to develop a suitabl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alize the cross-border significa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resource dependen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quali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