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摘 要: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汩汩源泉。在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语文一直以来作为我国教育重点,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少教多学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反思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克服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手段,不盲目,不随意,提倡素质教育,才能建立以人文性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语文教育活动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人文性、工具性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现如今,国内改革开放的观念越来越深,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也迎来了新一波挑战,带来的是教育理论、用人观念、生活观念的改观。
很久以前孔子已经对才能与品能做出了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好比植物,道德是根,才华是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哪怕年龄再长、时间再长,也不能开花结果。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思想熏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高尚的师德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必备品德,遵纪守法,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格、意志、情操,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
身为一名教师就要以热爱自己的学生为核心,诲人不倦。教学主要针对学生,要树立“教过”不等于“教好”“教会”。简单的到课率、照本宣科、按照规定安排学习作业,检查试题,只是基本。要拥有一颗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心,在不断地自我鞭笞下,用一腔热情去严格教导班级,把目光放在每一名学生身上,注意学生的学习与思想进步,更要观察学生的人格与兴趣的细微变化。这些都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古人的思想认为,教师不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努力成为高水平人才。
二、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渗透,而且要在生活中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阅读使思想升华,要有效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欲,打开学生的阅读欲,得到学生的认同,那么海量的经典著作就像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地涌入学生的视野。
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呢?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阅读不但不能起到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对此,教师不妨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图书,图文动漫,通俗易懂,调动学生积极性,亦可以像学校的相关部门申请资源,对图书进行集中购买,借助上课空余时间,延展阅读,引导学生对课余时间的阅读感想进行分享、探讨。
三、以课堂教育为主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经典语录让我们明白:人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一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底蕴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语文不仅是对一门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必须通过“课文”实现“语文”,要着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灵活多样进行教学,“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准确地迎合了当前教学改革发展模式,是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思考和对以往教学过程上的反思,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潛力,在时间与实践的乘积中,给予学生淬炼,使学生精神焕发、灵感不断。“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起到了指挥领导的重要作用。把课堂变成学习的殿堂,在这种教学理念下,一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掌握好语文的学习。
总之,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全发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创造的那份人性。除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外,语文作为各个国家文化、人类文明的载体,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饱含着道德文化积淀,散发着人类探索知识道路的光辉,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最佳材料。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坚贞的民族气概和浓郁的爱国之情感染着世人;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深深地忧国忧民之情使人惋惜。积累起来的知识是无穷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结合起来渗透到每一名学生的心中,成就自我人生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0):106.
[2]朱景雪.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65-6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