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军
摘 要: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提高数学计算兴趣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兴趣;训练形式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中,学生普遍觉得数学计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感觉不到其中的趣味性。那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计算有趣呢?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讲究训练形式——产生计算动力
当前学生缺乏计算兴趣的根本原因就是训练方式的单一性。因此,我们通过巧设训练方式来解决。
1.提供多种练习,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目前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计算练习的题型大部分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因为重复练习而产生了厌烦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宽视野,开拓创新,设计多种多样的计算形式,如抢答、游戏、自编计算题、开火车、限时口算、竞赛、听算、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分单元编写了五册《口算题集》。我采取的激励性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措施之一:今天我是计算小老师。
措施之二:设计计算评比栏。
措施之三:设立无作业日。
措施之四:我是计算小能手。
……
2.巧用小故事,提高学生计算兴趣
如,在阐述简便计算的方法时,我提前给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巧妙地解决1至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事迹。以名人故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简便计算的学习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积极主动地探究,一方面为数学家的天才思维所惊叹,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好胜心,渴望自己也能够像那些数学家一样,有创造性的发现。这时,教师再循循善诱,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总结数学口诀,提高计算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口诀,帮助他们轻松简便地进行计算。例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4.及时巩固,强化计算效果
教师在教授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后,应该及时进行练习,尽快让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新知识牢固掌握,然后再把新旧知识相结合进行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6×16= 26×26= 36×36=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35×35= 45×45= 55×55= 65×65=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2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50+2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二、进行有序训练——培养计算兴趣
1.适当增加练习题目
根据教材练习题的情况,在不超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练习题少的进行补充。
2.科学地安排时间
合理地安排时间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技能技巧练习我们按照以下规律:
(1)单位时间完成的练习量随时间的后延而不断增加。
(2)随次数增加,对于一定量的练习所需用的时间则逐步减少。
(3)练习次数逐步增加,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相应减少。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看出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练习效果好。所以我们在不过多增加老师和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一周安排学生两三次练习。
3.练习要持之以恒
计算能力是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中不断提升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无法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我们不必进行题海战术,但是却要保证每天都有计算练习。不追求练习的绝对数量,却要追求练习的质量。下面举一组有效的计算练习设计。
针对某些看似接近的题目,随意添加括号、人为改变运算顺序、强行简算,出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之所以说这组练习题科学、合理,就是因为题中涉及的数据有相似之处,但运算顺序不同。因为学生头脑中有简便运算的框框,容易将一些本不该简算的题也简算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克服学生错误的思维定式,使其养成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
三、掌握计算算理和技巧——展示创造性计算
有些计算涉及多种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改变只靠做题进行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讨论中将算理牢固掌握。
如,三位数乘两位数,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 20×11=220 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確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 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
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耐心、智慧,将多种方法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