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萍
近期,听了学校几个年轻老师的课,这些老师似乎都是按预设顺利地完成任务,课堂上,老师的精心组织,表现出丰富的语言艺术和学科素养;学生的出色配合:合作、交流、汇报,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应该是缺少一种思想,一种“灵魂”,课堂有了“灵魂”,就会显得有活力,有了活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课堂空气清新
课堂环境也是我们重视的课堂文化,学生学习习惯的显性表现。如数学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课本、练习本,课桌上不能摆放跟数学课无关的书籍或是用具,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中教师还要灵活应对突发的状况,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话题是跟学习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的,教师要适时收回,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一个好的生活情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生活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这种生活情景中学生才能有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这一课时,巧妙运用了生活情景这一方法,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天安门、五星、东方明珠塔、飞机、蝴蝶等。通过这些图形学生很顺利地进入教学状态,课堂效果很好,气氛很轻松、和谐。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课堂有养分
以小学数学课为例,我们经常会发现,一节课下来,教师问的题多达几十个,学生忙于应对教师或同学提出的琐碎问题,匆匆回答,完全欠思考,随意性很大,大部分只停留在思维的表面,“蜻蜓点水式”的回答,不能讓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要想抓住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关键是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核心问题。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把握准确核心问题,课前先弄明白“教什么”“怎么教”,找准一至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操作、探究、讨论等有效地开展活动,才能真正让课堂充实,有充足的“养分”。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问题“同分母分数的分子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整节课,学生就会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冲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然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去发现算理,总结算法。这样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既能让学生完成常规的学习任务,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三、整合学习内容,让课堂有水分
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12×3”时,教材上呈现了摆小棒、口算和列竖式三种方法。这些素材它们各有各自的特点,建立起它们内在的联系:(1)小棒、口算应为笔算服务。结合摆小棒,让学生观察发现“单根”有3个2,2×3=6,“整捆”有3个10,10×3=30,合起来是36。借助小棒为笔算的算理理解做好准备。(2)比较两种算法。教学时可以根据列出的竖式,结合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讲讲算理,结合讲算理的过程,展示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清晰计算每一步的意义。(3)梳理小棒、口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计算12×3,我们可以摆小棒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可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较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不知疲倦。
四、课堂总结恰到好处,让课堂有深度
课题总结是课题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总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它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还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对学生而言,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的课堂总结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课堂总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