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莉
摘 要: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的意境创造。杨朔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关键词:杨朔;诗的意境;艺术特色
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大家,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首数名家。他对散文的钟情,正如鲁迅对杂文。他的散文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而他又不仅仅是一位散文家,还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一般的意境的创造,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使他的散文意境优美、诗意醉人。
一、比兴手法,表达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情景交融、含蓄等,而杨朔也正是借鉴了这几种方法,来创造自己散文中的意境。如在《雪浪花》中,以“雪浪花”这个形象作为经纬,着力刻画了老泰山这个诗意形象,以创造意境,编织全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正是这具有冲击力的浪花,引起了姑娘们的好奇心,才有了“老泰山”的出场:“‘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快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他的出场,是作者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他告诉姑娘们:“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心,就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哪怕铁打得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老泰山表面上是在说浪花,其实这浪花正是自己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而这新社会,就是像老泰山一样的无数浪花“咬”的结果。在《茶花赋》中,作者同样先写自己看到的童子面茶花,而后以它作比祖国的面貌: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
因此,比兴之法是杨朔散文表情达意的主要方法,围绕比兴形象散文也焕发出了诗的抒情氛围。
二、情景交融,创造意境
从他的散文中,我们都能够找到或浓或淡的描写景物的句子,而这些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主要元素。如在《海市》中,穿插了八处景物描写:海市蜃楼的幻景、碧蓝大海的风光、海岛的欣欣向荣的生机、海岛四时的花草、渔船出海扬帆的景色、渔家安乐的新居陈设、旧社会渔民海上遇难,妇女望海哭叫的惨象、新社会渔民遇险、人民解放军派军舰抢险的感人场景,不仅写出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对现实社会的喜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的意境及色彩,构成了全文意境的基调。景物描写还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把景物的特征美、人物的内在美和自己的情感美统一起来。《海罗杉》中作者借看守井冈山毛泽东同志故居的老人鄒文楷之口,对故居后墙根的一棵海罗杉和一棵凿树,有这样一段描写:“两棵树当年都烧得半枯,像是死了,其实没死……肩膀抱着肩膀,好不威风。”这两棵树,不正象征着像邹文楷这样的老革命家吗?他们在敌人面前意志坚定,对革命从未失去信心,坚韧不拔。这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井冈山老一辈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这种井冈山精神的赞颂。作者将两棵树拟人化,融入了自己浓浓的感情,做到了内情与外景的精密融合。
除此之外,还有《埃及灯》中,对那小小玻璃灯的描写,寓意深刻,不仅表现出埃及人民的友好、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深刻反映了埃及人民对光明的渴望。杨朔从烘托作品主题的角度出发,精选自己所要描写的自然景物,这就为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了先决条件。如若他所写的景物与文章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就难以做到情景交融。
三、含蓄凝练,体现意境
含蓄是我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共同美感特征。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杨朔散文的含蓄美在艺术上可以总结为“曲径通幽”“欲现还隐”。如《海市》中起初是想去看看那只在小时候见过一回的海市蜃楼,但却来的不是季节,无缘见到这虚幻的海市美景,读者可能和作者一样,会有一种扫兴的感觉,但作者继续乘船去寻海市,领着读者,一波三折地找到了“我”所要寻的海市。本以为这岛上风景优美,人民安康,一片大好繁荣景象,正在读者陶醉于这景象之中,老宋却显得不那么兴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仅仅是“曲”是难以真正向读者展现那美如诗画的意境,还要学会“欲隐还现”,也就是古诗中 “藏”的艺术。一位诗人说过:“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杨朔散文的“藏”,有这么一点味道:掬起大海的一朵浪花,让读者领赏大海的色味;采摘枫林的一枚红叶,让读者体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色。《樱花雨》中,君子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害怕美国兵?她又有什么难言之隐?这就是作者“藏”的部分,让读者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善“藏”,使意境开阔;善“曲”,使意境深邃,两者都获得意境的含蓄。
因此,我们读杨朔的散文,犹如举步入老林,层林蓄翠,曲径通幽;好似拾级攀丛岭,峦回嶂转,山外见山。
参考文献:
[1]杨朔.海市(散文特写)[M].作家出版社,1960:23-56.
[2]杨兴海.寻求诗的意境:杨朔散文探胜[J].魅力中国, 2011: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