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容
摘 要:科学实验教学提倡的是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探究式课堂。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亲历整个探究活动,强化学习能力,塑造学习态度,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选取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创新实验设计,将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具适宜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实验材料;实验创新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的选取力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这对科学学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根据教材设计、学生实际、地域特点、课堂生发等情况,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下面,笔者以“固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创新。
“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强,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所以实验不仅是本节重点,还是难点。
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铜球穿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穿过铜环,冷却后又可以穿过铜环;二是钢条加热后伸长,冷却后缩短,从而验证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笔者认为教材中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容易晃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第二,铜球体积较大,加热或冷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影响课堂效果;第三,实验中看不到铜球、钢条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只能看到这两种物质热胀冷缩的结果,不直观;第四,铜球和铜圈一定要很圆,且恰好配套,稍有出入,就会出现不加热也不能通过铜圈的现象,给学生带来错觉。
为解决以上问题,经反复实践探究,笔者决定把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电路展现出来,以为教材的补充。本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利用金属的导电性,通过电路的接通与断开,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②在导线的选择上,利用金属中铝的导热快、热胀冷缩的能力强的特点,选择铝导线连接电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同时,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选择了较粗的导线来进行实验。③加热的导线部分加高,便于加热,其高度为酒精灯燃烧时外焰所处的高度;灯泡的加高,便于观察,有助于感受电路的通断。④两端用钢板支撑,一端能有效减少导线加热后向外端膨胀,另一端加装螺丝,可以调节电路断开的距离,也能加大接触面,提高实验成功率。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器材:灯座、小灯泡、电池、电池盒、金属(铝导线)酒精灯、火柴、支架。
实验步骤:
第一步,组装一个简单电路。金属导线待加热的部分去绝缘层,导线两端用钢板支架呈90度抬高,其中一端设置为可调节螺丝。手动调试螺丝,使电路连接,测试一下电路,观察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第二步,向外旋动螺丝,断开电路约1毫米。 第三步,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放至裸导线之下,给铝导线加热。第四步,铝导线受热膨胀,连通电路,灯泡亮了,移开酒精灯,导线冷却,灯泡即灭。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①稳定性更强,更安全。②实验时间缩短,提高效率。③实验现象更直观。④材料简单,可以自制,解决教学中仪器不足的问题。
这一创新实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立足生本,有意识地关注、思考并参与实验创新,积极探究有地域特点、适应课堂需求,简单易操作、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案,对学生科学核心素養的养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将会大大减轻一线科学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会更精细地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陈 静.让科学探究回归实效——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6(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