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年高考“电磁感应”计算题对教学的启示

2019-11-18 11:43孔钦
中学物理·高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考复习电磁感应启示

孔钦

摘 要:“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是江苏高考计算题中最重要的考点之一,近十年中考察了八次,从考查的内容、方法、结果等视角去研究不难发现,对于该专题的考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题目常常以实际应用为背景,难度不大,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学生拥有科学思维并理解各个模块的内在规律.通过这部分计算题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高中物理的知识版图.

关键词:高考复习;电磁感应;启示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43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1 2010-2019江苏高考的规律

从考查内容看: 2010、2014、2017三年考察的是导体杆在磁场中做非匀变速运动的情况,其中在2010、2014两年的情境中,导体杆最终做匀速运动;2013、2015年考察了固定线框在均匀变化磁场中的情况;2016年考察了导体杆、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运动时的电路情况;2018年考察的是导体杆在多个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2019年考察的是由线圈形变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及整个闭合回路的情况.

从考查方法看:电磁感应和动力学、恒定电流、磁场、交变电流等多个模块综合考察,主要情景模型可以大体分成三类,虽然相应的考查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

(1)在导体杆、线框运动的情境中,结合运动状态(一般针对刚进出磁场或匀速运动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从而求解安培力或其他力;

(2)通过导体杆、线框的运动情况、安培力求解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从而得出整个电路中的电功率、电热或通过电路的电荷量;

(3)利用动能定理求解整个过程(通常含有非匀变速段)的能量转化情况;

(4)在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结合全电路欧姆定律和安培力公式、楞次定律对导体杆、线框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导体杆、线框的运动状态;

(5)利用磁通变化率求解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等,并结合有效值的定义求解非正弦、余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从考查结果看:近十年中,计算题中对于电磁感应的考察难度较低,整体得分率比较高,特别是2019年江苏试题中,考查了学生对于单一模型、单一对象、单一过程的理解,只要学生了解最基础的规律都能顺利解决.而2013年电流有效值的计算,2016年与万有引力定律结合解决卫星运动问题,2017年对于公式E=BLv中速度的理解是学生在解题时的易错点.

2 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1 启示一:把握基础概念 排除情境干扰

高考试题有很好的区分度,对于有些考题,学生在考试中常常不知所措,但是考后稍加提示,往往就能順利解决.例如,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江苏高考中,第14题就是这样,大部分学生觉得毫无难度,但还是有少数学生找不到切入点.

例1 (2019年江苏高考14题)如图1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用软导线制成的单匝闭合线圈,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已知线圈的面积S=0.3m2、电阻R=0.6Ω,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T.现同时向两侧拉动线圈,线圈的两边在Δt=0.5s时间内合到一起.求线圈在上述过程中

(1)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E;

(2)感应电流的平均值I,并在图中标出电流方向;

(3)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

本题的情境是一个不规则的线圈由于形变,造成正对磁场面积变化从而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问题.本题唯一的难点就是确定产生电磁感应的模型.公式E=BLv明显不适用于本场景,但是运用公式E=nΔΔt时,部分学生无法确定磁通变化量,究其原因无外乎:

1.对于=BS中面积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没有意识到当线圈形变时,正对面积发生了改变;

2.对于“线圈的两边在Δt=0.5s时间内合到一起”这个条件的理解不够,没能分析出当两边合到一起时,线圈的正对面积应该是零.

对于类似基本概念、模型的理解考查在高考中多次出现,比如2017年江苏高考的第13题就是考查学生对于公式E=BLv中速度的理解,2015年江苏高考的第13题,就是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理解是否准确.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物理观念的形成,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规律的运用是逐步完成的.看似简单的公式,学生想要记住并不难,但是想要真正准确、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猜想、讨论、验证.

在新授课中,如果带着学生一起做过“跳绳发电”这个实验活动的话,那么学生在遇到2019年江苏高考第14题时,肯定不会觉得陌生.由此设想:不仅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要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不妨结合具体情境或者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重新亲历一次,虽然复习进度可能会慢下来,必要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规律.

2.2 启示二:明确过程特点 选择正确方法

对于电磁感应的考查,常常以直线运动为载体,但是直线运动还可以分成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1)速度恒定,根据E=BLv得出感应电动势;(2)合力为零,通过受力分析,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匀变速直线运动通常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1)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2)通过加速度求出合外力,再由受力分析求出安培力.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则通常是结合整个系统的功能关系、能量转化情况来求解.比如:

例2 (2014年江苏高考13题)如图2所示,在匀强磁场中有一倾斜的平行金属导轨,导轨间距为L,长为3d,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在导轨的中部涂有一段长为d的薄绝缘涂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质量为m的导体棒从导轨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在滑上涂层之前已经做匀速运动,并一直匀速滑到导轨底端.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仅与涂层间有摩擦,接在两导轨间的电阻为R,其他部分的电阻均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导体棒与涂层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导体棒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

(3)整个运动过程中,电阻产生的焦耳热Q.

本题中导体杆的运动过程较多,先是在导轨上做变加速运动直至匀速,接着在绝缘涂层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又回到導电轨道上做匀速运动.虽然每个过程难度都不大,但是正确选择相应的过程或状态,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物理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要求学生能从物理学的视角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想要在复杂的情景中准确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深刻理解各种解决方案的适用范围.例如本题第2问中,由于缺少运动时间,所以不能使用运动学规律求解速度大小,从而只能选择通过安培力来求解匀速运动时的速度.第3问中,由于导体杆一开始做的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均不断改变,而且变化规律很难定量表达,所以难以使用焦耳定律直接求解电阻产生的焦耳热,只能选择通过整个系统的功能关系来求解.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已掌握的方法不少,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用,还要了解各种物理方法的局限性,这样的选择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

2.3 启示三:紧扣核心线索 拆解考题模块

电磁感应相关计算题涉及受力分析、直线运动、功能关系、恒定电流、磁场等多个模块的知识,而且同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在多个模块中出现.解题时就要求学生先将物理问题按模块拆解,再从信息完备的模块出发,逐个解决各模块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连接各个模块的桥梁尤为重要.

例3 (2018年江苏高考13题)如图3所示,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d.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质量为m的金属棒被固定在导轨上,距底端的距离为s,导轨与外接电源相连,使金属棒通有电流.金属棒被松开后,以加速度a沿导轨匀加速下滑,金属棒中的电流始终保持恒定,

重力加速度为g.求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金属棒

(1)末速度的大小v;

(2)通过的电流大小I;

(3)通过的电荷量Q.

在本题中,虽然始终没有提及安培力,但是第1问中,通过导体杆的运动状态分析得出:mgsinθ-F安=ma,再通过F安=B2L2v/R求出导体杆的速度大小;第2问中,也是通过F安=BIL求出电流的大小,由此可见安培力是串联整道题的隐形线索.

纵观近十年的江苏高考题,在计算题中考查导体杆、线框在磁场中运动的模型一共7次,除了2012年江苏高考第13题第2问直接求解安培力,2016年江苏高考第13题没有涉及外,其他各题都是利用安培力为线索来解决问题.总结发现,安培力主要可以串联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

(1)参与受力分析,连接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2)通过F安=B2L2v/R,连接安培力和物体的速度;

(3)通过F安=BIL,连接恒定电流和动力学相关;

(4)利用W安=-Q焦,来分析情景中的功能关系.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可以从安培力入手,穿针引线,帮助学生串联起各个模块的知识,构建高中物理的知识版图,解决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有些问题,学生虽然看上去“一听就懂,一点拨就会”,但是离真正能独立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距离.“知道概念”“记得公式”并不是真的掌握,只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理清物理规律和方法的来龙去脉,建构完善的知识版图才能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

(收稿日期:2019-06-25)

猜你喜欢
高考复习电磁感应启示
物理:电磁感应热点“扫一扫”
高考复习英语作文讲评策略和模式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化整为散,条分缕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抓“四量”破电磁感应综合题お
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测试题
电磁感应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