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慧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改革开放之前,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实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导致结构扭曲的单一产业结构。[1]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方针,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因此,本文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将7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产业结构单一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时期,产业结构多元化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而归纳总结得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产业结构演变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百废待兴,为了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政府去调节资源分配,引导经济运行方向。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本阶段经济上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还要适当地增加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第三产业发展有所欠缺,产业结构单一。
1952年,我国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以制定指令性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开始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1952年国民生产总值67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2.9亿元,占据国民总收入的50.5%,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仅20.8%。从1953年至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以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为主体,农业和工业占比70%。但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由19766.3万吨下降至13650.9万吨,下降比率达44.8%。由于此次运动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时滞影响,1960年至196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降低了13%。1962年后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85元,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3.26倍。1978年,农业占比27.7%,工业增加值占比47.7%,改革开放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引起国家重视,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在改革开放之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经济体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弊端也日益显现,[2]因此从1979年到2012年,开始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在本阶段,产业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工业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和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呈“剪刀式”对称消长态势[3](见图1)。
图11979—2012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在农业方面,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粮食产量从30476.5万吨增长至61222.62万吨,年均增长4.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至8389.3元。在工业方面,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45%,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以“引进来,走出去”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大量引进先进国家的投资、设备和技术。进入21世纪后,重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64.16亿立方米,钢材产量年均增长6340.91万吨,发电量年均增长2793.808亿千瓦小时。服务业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产业结构平衡。人均收入提高以后,服务业在资源投入方面开始超过制造业[4],从而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2.3%增长至45.5%。进入新世纪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持平,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其中重工业发展占主导,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正在逐步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3年以来,第一产业构成比例已经降到了9%以下,且依然呈现小幅下降趋势。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2%,这说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日渐成熟,主要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以及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此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可以吸纳的就业人员不断减少,将近一半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44.2%,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这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已转向创新驱动。
2013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服务业的产值和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工业和农业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由多元化不断向高级化、合理化的路径发展,服务业占比的提高大大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2013—2018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在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发展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经济建设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多元化,实现了我国经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要实现从富国到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的创新,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也日趋高级化,推动国家经济由富到强。
图2三大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逻辑关系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逐渐转变。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沿着单一化—多元化—高级化的路径发展,具有明显的演变阶段。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单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具有低能耗、低速度的特点。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多元化,加快发展重工业,具有高能耗、高速度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具有高创新、高效益的特点。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释放了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