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焦虑状态的影响

2019-11-18 07:26:06张庆丽
智慧健康 2019年29期
关键词:量表情绪康复

张庆丽

(绵阳市中心医院 眼科,四川 绵阳 621000)

0 引言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疾病进展中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致使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2]。手术是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但同样手术也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导致患者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焦虑反应。据文献报道,60 %~80 %的病人都存在术前焦虑情绪[3]。认知行为干预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技术方法,通过纠正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偏差,结合事宜的放松训练,使患者通过知识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4],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至10 月在我院住院拟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患者84 例,其中男53 例,女31 例。将所有患者按入组顺序进行编号,采用SPSS 21.0生成随机分组表,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 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年龄大于60 岁;焦虑量表初筛大于50 分;智力正常,能配合干预实施;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伴严重心、脑、肾等疾病;精神疾病史者;患者及家属拒绝参加者;听力障碍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保类型、经济收入、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入院健康指导及术前健康宣教,重点告知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注意事项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包括:(1)组建认知行为干预小组,由具有5年以上眼科临床护理的护士组成,由临床心理咨询医师担任顾问,并对干预组成员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理论和实践培训,保证研究干预的同质性。(2)具体措施包括:①患者入院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介绍病史环境及医护团队,消除患者陌生感。全面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及疾病认知状态,通过积极引导与探讨挖掘患者疾病不合理认知及其产生的原因,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与康复信心;②认知干预:采取文本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向患者剖析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机理以及治疗和康复措施,同时结合回授法及时评价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③情绪管理:鼓励患者及时述说心中疑惑,向医护人员或家属寻求支持,通过冥想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调整情绪。通过实践案例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④社会支持:动员家属及社会给予患者情感及物质支持。对患者的疑问或鼓励及时指导和讲解。

1.3 评价方法

1.3.1 焦虑自评量表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病人的焦虑情绪,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临床焦虑自评的普适性量表。该量表具有20 个条目,包括15 个正向计分条目和5 个反向计分条目,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乘以1.25 即为标准分,其中50 分以上为焦虑阳性,得分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

1.3.2 睡眠质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该量表由7 个因子18 个条目组成,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0-21 分,以总分大于8 分为睡眠障碍阳性,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比较

干预前、后焦虑自评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得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得分(±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

3 讨论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个体在面对应激源时的主要心理应激反应,主观上表现为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5]。其不仅影响患者术前准备,同时还影响患者痛阈与免疫系统,增加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影响手术效果与康复结局。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主要考虑与该方法以患者个体化问题为导向,通过疾病知识的改变促进患者行为的合理化[6]。同时注重引导患者进行合理情绪宣泄,并积极争取患者家庭内外社会资源,降低患者治疗顾虑,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3.2 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睡眠是保障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重要修复机制,对患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显示,20.7 % -43.3 %外科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主要考虑与该方法一方面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心理韧性;另一方面对疾病相关知识充分认知和理解,降低了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感[8]。

4 小结

认知行为干预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患者心理支持研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量表情绪康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