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结构多样化视角,浅析幼儿园单亲儿童社会教育

2019-11-18 06:32王伯涛
好家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家庭

文 王伯涛

“我有一个家,幸福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从来不吵架。”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儿歌歌词,描绘的是标准家庭的场景。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单亲家庭为例,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其中,离异人群以30~40 岁的人数最多。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这意味着来自单亲家庭的学龄前儿童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幼儿家庭中单亲结构不再是极少数的个别现象。幼儿园作为普遍意义上幼儿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面对此变化,怎样才能做好应对工作呢?

一、幼儿园的普遍现状

(一)单亲儿童的家园问题

谈及单亲家庭儿童,特殊、残缺家庭、问题儿童、缺爱、自卑等各种标签随之而来。对幼儿园单亲儿童的相关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将单亲家庭定位于非正常家庭、不完整家庭的视角。例如,苑姗姗在《幼儿园如何关怀单亲家庭幼儿的研究》文中提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幼儿,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出现学习、品行、心理、社交等方面问题的概率比完整家庭的幼儿相对要高。与正常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幼儿感受到的关爱和家庭温暖可能较少。”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汪翠满认为:单亲家庭的不完整性限制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给单亲家庭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亲子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幼儿缺乏父母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的榜样示范与指导,易于导致单亲儿童行为模式出现偏差以及交往能力低下。因此,幼儿园需要充分了解单亲儿童在幼儿园学习中的个性表现,才能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促进幼儿的正常发展。

社会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师与家长。无论幼儿行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原因,将其统统归结为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在幼儿园中仍较为普遍。与此同时,单亲儿童的家长们往往不愿意幼儿被标签化、特殊化,在家园沟通中会存在更多的顾虑。在与单亲儿童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要不要将家庭情况如实告诉老师?”“幼儿会不会被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等问题是家长顾虑最多的问题。所以,家长在家园沟通中涉及家庭情况时,往往采取回避、隐瞒、遮掩的态度。有的家长对幼儿出于补偿心理,会寻求老师更多的“关照”,有的家长对幼儿在园表现会比较敏感。任何个体的焦虑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所处群体的潜在顾虑。上述心理及行为在单亲儿童家长中较为典型。在家园沟通中,因为家庭情况的复杂性、私密性,幼儿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即便关注到相关问题,与家长沟通中也存在诸多“小心翼翼”和“欲言又止”。仅从家园沟通的现状来看,单亲儿童的家园合作着实存在着很多的芥蒂和不畅。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现状

家庭是学龄前儿童最为熟悉的社会话题,在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内容中,我们是否正视了儿童家庭结构的多样性,并提供了适宜的教育内容呢?以华东地区广泛使用的《南师大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为例,教材里小、中、大班各学期五大领域与儿童家庭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各领域涉及的内容,小班下学期的“我的家”,中班下学期的“一家亲”都是直接以幼儿的家庭作为各领域联系的基础和桥梁。在中班社会领域课程中,“妈妈我爱你”“爸爸你最棒”“爸爸的工作”等内容,引导了幼儿关注家庭,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纵观教材,无论是“家”的话题还是领域内容,都体现了社会是幼儿园的活教材,家庭是幼儿最为重要的社会环境的共识。可以肯定的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涉及很多与家庭相关的内容;此外,面对单亲或其他非标准家庭结构的幼儿,教育的实施将完全依托于教师的把控。而教师受社会文化、个人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能否给予来自不同家庭的幼儿适宜的教育和引导呢?

二、对幼儿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幼儿的家庭观

幼儿对家庭的认识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便面临着结构的改变,幼儿的适应性往往超过成人的预期。可以说,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观是可以多元的、理性的、没有偏见的。很多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子女由于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再加上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教育得当,培养出来的子女可能更加优秀,他们自主能力更强,个性更加独立。同时,他们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可能会比其他的同龄人更加顾念亲情,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离异也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心理学家兆斯研究发现,许多离异家庭的儿童,特别是女孩,与母亲的关系更加亲密。台湾学者彭淑华提到,离异家庭虽然缺少一个成员,但是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其功能的发挥并不逊色于完整家庭,和睦而富有亲情的单亲家庭比冷漠或充满争斗的双亲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单亲家庭儿童的很多研究表明,没有理由说明单亲(离异)家庭儿童比标准家庭儿童更易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成人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四世同堂的现象在当代中国已极为少见,家庭模式也必然趋向多元,譬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养育家庭、父母双城工作,幼儿跟随父母一方的家庭模式等,我们需要正视这种趋势,形成单亲儿童不被“特殊化”的环境基础。

(二)幼儿的社会心理

自我意识,或对自己和他人差异的认识,是幼儿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不难观察到,幼儿对差异的判断促成了对自我现状的评价,对差异的评价往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心理学家们对幼儿自卑等情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试想,当与单亲儿童提及家庭问题时,成人坚定且正向的眼神和语气,与试图躲闪或者疑惑的反应带给幼儿的会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而正是这些细微的感受,影响幼儿对相关问题的认知。现代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二人搭档、三人搭档和群体在社会性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里,尤其中班开始,幼儿不仅对自己的家庭,对同伴的家庭也会有所观察和好奇,幼儿的家庭观在与同伴的互动中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幼儿是否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以及综合素质等,而不是家庭结构本身。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将单亲家庭结构视为幼儿成长的“原罪”或者将其“特殊化”;另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通过科学的干预,来避免单亲现象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对于学龄前儿童,任何问题都可能是教育的契机。正如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也正是幼儿社会教育弥足珍贵的价值。那么,面对离婚潮下越来越普遍的单亲家庭现象,结合幼儿园的现状问题,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能做出哪些方面的优化呢?

三、社会教育策略初探

(一)利用社会教育的途径

幼儿从一个自然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会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社区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专门化的和随机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关于儿童家庭的相关内容,可以以集体形式开展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尝试设计“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不一样的幸福之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为幼儿展示不同的家庭形式,侧重于引导幼儿感受家庭文化多元多样的现实,帮助幼儿对家庭这一概念建立多维度的认识。专门化的活动也可以在其他领域的内容中体现,当教学活动中涉及家庭内容时,不妨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如绘画“我的爸爸”时,教师只需提醒幼儿可以画一画自己认为的家中最强壮的人。在创编环节,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如音乐活动“我的好妈妈”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幼儿,可以教幼儿唱“我呀从小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

教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直接、重大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处处存在随机的社会教育:当幼儿对自身或他人的家庭情况产生关注时,当幼儿之间互相评价时,当讨论到某位亲人,幼儿的眼神闪躲、不够自信时……教师就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教育的契机,给予幼儿及时而又坚定的反馈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外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欧美国家的家庭结构多元化在幼儿教育中体现得也较为丰富,一些活动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我们丰富相关活动内容提供了参考。

(二)幼儿园能做些什么

首先,需要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文化影响社会行为,校园文化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对单亲家庭相关问题的关注,根植于幼儿园对幼儿个体差异的接纳与尊重、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关爱与责任、对社会发展有使命感的校园文化,文化的塑造需要园长的引领和全园共同努力。刘晶波教授提到,注重培养教师对家庭中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和尊重,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对同伴文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认可和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典型家庭、单亲家庭、收养家庭、隔代养育家庭、重组家庭等都是多元家庭结构的组成形式,也是幼儿家庭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一些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的教研活动,为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实践、开拓探究的话题、营造教研的氛围,给予科学的指导。

其次,主动沟通,关注细节。没有一个家庭生活在真空中,许多父母需要获得支持才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为最棒的父母。面对单亲家庭的顾虑,幼儿园不妨主动沟通,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园联系途径,传递幼儿园对幼儿家庭结构多样化的正向积极的态度及可能提供的教育策略,减少家长顾虑,增强家长主动沟通的意愿,家园共同携手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的家园活动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到家庭结构的差异,在邀请函、调查表、报名表、亲子活动的组织等诸多细节中,在涉及家庭成员时,多一些选择性的表述。

最后,发挥纽带作用。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其中,问题在于个体的需求往往与社区(社会)资源无法有效衔接。幼儿园可以尝试发挥纽带与平台的作用,联合更多社区资源,如邀请相关专家,定期组织以家庭需求为主题的沙龙学习等活动,给予有需要的家庭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联合专业人士推荐相关问题的前沿资料,搜集发布活动信息等,将科学的家庭育儿理念和方法带给更多的家庭,给予困惑中的家长们更多行之有效的心理及行为支持,从而惠及更多的幼儿。

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要为未来培养理想的公民。童年,是人生发展之始,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是在童心中播种下可以产生积极力量的种子。如何去帮助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幼儿,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为他们创设积极的成长环境,在幼小童真的心灵里引导他们接纳差异,形成多元的家庭概念,培养正向的家庭情感,避免因家庭不利因素对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家庭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家庭“煮”夫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恋练有词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