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蓓
物流行业作为连接供给和需求的纽带,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战略的双重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空间,驶入发展快车道。
物流产业链,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物流产业集群,是指聚集在某一区域中,基于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机场、港口等),以管理部门和科研开发组织(物流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等)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及相关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本文将物流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其中物流行业居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连接物流的供需双方。上游环节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下游环节是物流产业的服务对象。
包括基础设施行业(公路、铁路、港口、码头、互联网、物流园区、集散中心、物资存储仓库、冷藏库、冷冻库等),物流装备制造业(运输车辆、飞机、轮船、物流仓储装备、物流作业设备等制造业),物流技术服务业(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仓储管理系统WMS、货物采购及供应系统、货物追踪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包括货运物流业、仓储物流业、货运代理业、邮政业等子行业。货运物流业按照交通运输方式又分为公路货运物流业、铁路货运物流业、水路货运物流业和航空货运物流业等。在物流子行业中,第三、四方物流服务模式正在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包括物流需求行业和居民。据统计,在物流需求结构中,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需求比重在90%以上。近年来,我国工业物流总额增长率快速下降,从2010年的29.4%下降至2017年的8.3%,而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增长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10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32.9%。
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上下游产业之间联动和融合程度正进一步深化。物流企业的服务范畴进一步拓展,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实现高度融合,与商贸企业的合作持续深化,还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等。
(1)持续保持较高景气度。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尽管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行业产能过剩,相关物流活动陷入低迷,但在消费等领域物流活动的带动下,我国物流业景气度指数始终保持在52%-60%之间,一直处于50%“景气”线以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物流景气指数平均为55.3%,比2016年均值高出0.1个百分点,表明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动力正在转换。
(2)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00-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17.1万亿元增长至25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6%;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2012年我国物流业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2017年市场规模达1.7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6%(美国为1.56万亿美元,占全球15.8%),多年蝉联全球第一。总体看,物流业运行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后,物流总额增速开始放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物流细分市场中的工业品物流需求增长正在放缓,农产品物流、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需求增长加快。
(3)降本增效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系列文件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物流各环节的协同性不断增强。2013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连续五年保持下降。2018年1-6月,我国实现社会物流总费用6.1万亿元,同比增长9%;物流运输效率持续改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5%,比2017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持续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12万亿元,与GDP比重下降至14%左右,经济运行中的物流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
(4)新业态迅速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兴起,电商物流、跨境物流等领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在跨境物流赛道上开始全面竞速。同时,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快递物流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生产性服务业,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与城市配送共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1)从国内经济发展看,现代物流业呈现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2020年GDP将达到17万亿美元,若汇率按照6.5计算,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以保守数据3.5计算,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38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物流业存在95万亿元的巨大发展空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2%左右。2014-2017年,我国物流行业增加值以每年11.7%的速度增长,按此平均增速,2020年将达到6.798万亿元的增加值。经测算,2017-2020年我国物流行业增加值存在21万亿元的发展空间。
(2)从国际物流发展看,我国物流业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从物流成本下降空间看,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在10%以下,而我国物流成本则在12.1%左右,大约高出发达国家30%左右。物流成本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带动成本下降的物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二是从物流能力提升潜力看,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2017年物流能力指数全球排行榜中,前20名中超过60%来自欧洲,我国大陆排在第21名,居于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之后。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基础设施、国际运输、物流能力和交货及时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提升潜力。三是从物流技术设备发展空间看,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物流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专用物流设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等存在较大的更新提升空间。
(1)信息化是发展方向。在现代物流业中,信息化处于核心地位。网络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加快推动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物流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作业量激增,且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省时、省力、省人”成为提高物流业效率的必然选择,物流自动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发展的趋势。
(2)第三/四方物流将成为主流模式。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主流。当前我国企业自营物流正在顺应这一趋势,通过资源重组和优势互补,向第三方物流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降低企业成本”任务逐渐落地,第三方物流发展将会提速,并带动物流业实现社会化发展,进而成为物流业的主流模式。在此带动之下,第四方物流也将取得长足发展,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物流体系运行效率将大大提升。
(3)新兴业态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将进行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步伐加快,产能过剩的大宗商品物流将处于低迷状态,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和新动力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与民生相关的消费将呈加快增长态势,带动新兴业态物流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新引擎。如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需求持续旺盛,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将继续保持高速成长。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的需求高涨,加之国家对跨境电商的政策支持以及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不断设立,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将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新增长点,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跨境电商物流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生鲜农产品、食品与医药等行业冷链物流也表现出较强劲增长势头。
(1)物流产业集中在九大区域,东部和中部数量居多。从物流市场空间分布看,物流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目前我国形成了九大物流区域: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物流区域;以上海、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
(2)物流园区数量快速增加,区域分布比较均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物流园区1613家,其中北部沿海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数量最多,为289家,占比17.92%,随后依次是长江中游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282家,占17.48%、黄河中游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235家,占14.57%、东部沿海经济区(上海、浙江)为202家,占12.52%、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海南)为180家,占11.16%、西南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178家,占11.04%、东北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148家,占9.18%、西北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99家,占6.13%。
(1)国有物流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物流市场中,中外运、中铁快运、中海物流和招商局物流等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一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其业务范畴开始向物流服务领域内拓展,逐渐成长为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综合物流、快递物流领域,这一类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发展背景,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在融资、客户资源等层面优势凸显。
(2)民营物流企业市场份额迅速扩张。据统计,国内各类快递企业已超过8000多家,民营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快递、零担和综合物流等领域,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信息手段及客户资源优势,如宝供、南方、大通、大田和宅急送等以及包括顺丰、“四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百世汇通、韵达)”在内的快递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最大化运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为其可持续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3)外资物流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外资物流企业主要占据医药物流、整车物流、国际快递、时装与成衣物流、冷链物流等科技含量高、服务附加值大和专业化要求高的领域,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如联邦快递(FedEx)、DHL、TNT、EXEL、OOCL等跨国物流企业。这一类企业在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层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约化方面具有一定的运作优势。
(4)自营物流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等,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与生产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顺势发展。此外,还有新的竞争者正在加速进入物流行业,如贸易商、电商企业、电商平台与实体经济企业等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利润空间、创新增值服务等方式进入物流行业。
(1)物流行业收入规模加速扩张,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8.8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11.5%,增速提高6.9个百分点。从细分市场看,与产业升级相关的物流细分行业增势良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20%,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比2016年增长24.7%,增速均高于物流业平均水平。从收入构成看,运输、仓储收入占比超五成,货代业务收入占25.6%,配送、流通加工收入占7.3%,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等物流创新服务收入占比10%以上,增长较快,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新亮点。与电商、冷链等相关的物流服务收入增长势头仍然强劲,物流业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2)利润指数水平回升,效益稳中有升。随着物流市场需求和物流设备利用不断改善,企业效益稳中有升。2017年物流业景气指数中反映企业效益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平均为51.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仓储指数业务利润指数平均水平为51.6%,较2016年同期回升3.5个百分点,显示在物流需求回升的同时,企业效益趋于改善。从物流企业类型来看,运输型企业收入利润率为5%,仓储型企业为7%,综合企业为10%。
(3)资产持续增长,资产流动性增强。数据显示,2017年物流企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资产总计比2016年增长7.3%,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从近6年数据来看,物流企业资产规模增速逐步放缓,但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同时,物流企业资产流动性有所增长。2016年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8.0,流动资产周转率2.3,综合两项指标来看,物流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企业资产流动性有所增强,偿债能力有所提高,经营发展态势良好。
(4)受多重因素影响,物流业成本高企或将持续。短期看,宏观经济下行趋势还将持续,物流行业高成本、低收益的运行趋势仍将延续。长期看,由于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将成为长期趋势,仓储设施的租金也将持续上涨,抬高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政策涉及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协调工作较多,配套措施能否及时出台,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否及时到位,监管是否有空缺等都将对企业经营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物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高度相关,宏观经济波动将直接影响物流业的运行。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以钢铁、煤炭和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表现低迷,物流需求受到不利影响。
物流企业面临价格不振与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中小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挑战,物流业结构转型的趋势正在形成,物流市场将迎来兼并重组高峰,随着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物流行业市场风险加剧。
物流产业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银行主要的信贷支持领域。该行业受国家与地方规划指向性较强,其项目普遍具有建设资金需求大、贷款比例高、还款周期长等特点。若政策或规划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相关项目盈利及还款能力,给银行带来较大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