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2019-11-18 04:24刘丽琴周永瑞
中国记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智库战略特色

□ 文/刘丽琴 周永瑞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除做好咨政建言外,还应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尽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近年来在国际传播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重视不足、形式散乱、声音弱小等问题,需有意识地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进一步明确智库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与定位,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自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而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是其更好发挥重要作用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传播实践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 。经过几年发展,以国家高端智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进展,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国际传播之路。

1.在国际重大涉华问题中开展智库“双轨外交”,向海外智库阐释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2016年,菲律宾时任政府挑起所谓南海仲裁案,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权上受到制约,备受国际社会误解。当年5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与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中国媒体和美国《国家利益》同步发表关于南海局势的联合署名文章,实现了有效发声。《国家利益》是美前总统尼克松创办的智库“国家利益中心”旗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双月刊,在美政界、学界有较大影响。面向智库进行的立场阐释,使海外精英群体听到并听清中国的声音,是智库外宣的有效方式。除了发表文章,中国智库也使用发表演讲、共同举办论坛等方式。针对南海仲裁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先后在荷兰海牙、美国华盛顿、新加坡等地举办研讨会、对话会,戴秉国、赵启正、郑永年等发表演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配合高访、重大外交活动、重要政策举措等进行智库外宣,与政府、媒体及其他多元主体等共同发力形成外宣热潮。近年来,配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前往访国举办主题论坛、座谈会等,为出访打前站、造氛围。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时,中宣部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了 “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2016年G20杭州峰会前,中国G20智库会议(T20)团队从2015年12月起至2016年7月,分别在深圳、上海、华盛顿、利马、柏林等地针对全球治理、经济增长等不同主题举行研讨会,为峰会预热。而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一项活动,创办于2011年的中非智库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固定机制。2017年,围绕服务国家主场外交和领导人高访、配合整体对外战略,国家高端智库举办国际会议411场,开展对外交流活动3049次 。

3.主动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海外智库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本土化研究,扩大智库传播效果。2017年4月24日,中国首家在欧洲独立注册的智库“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在匈牙利科学院”在布达佩斯成立,旨在广泛联络中国和中东欧及欧洲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智库机构,全面推动和加强“16+1”智库合作及中欧人文交流。根据光明日报整理的2017年《中国智库月度大事记》,2017年中国智库有67件大事与境外智库直接有关,其中20项在境外举办,大部分是在境外举办论坛、研讨会、对话会。近年来持续对中国智库进行排名的上海社科院也将国际影响力纳入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最重要的五项一级指标之一 。

二、智库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智库作为“思想库”“智囊团”,应首先做好咨政建言。但智库仅仅提供对政策的论证或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将供应链延长,把政策理念、政策内涵和政策建议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送达关键人物和普罗大众,从而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影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智库将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作为重要职责,就是要主动发挥作用做好智库传播,从思想上影响海内外受众,尤其是在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有所作为。

1.智库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软实力重要抓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实际上反映了所属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上的话语权,代表了国家,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美欧国家的多家国际顶级智库对中美俄关系、恐怖主义、南海等国际热点问题和能源、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国际舆论。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发挥研究优势和角色优势,致力于加强话语权建设,围绕全球问题中的中国角色、中国事务的全球影响等,研究、提炼、阐释世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理论逻辑和思想脉络,更好传播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2.智库在构建、影响、传播意识形态和参与意识形态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冷战以来,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将宣传分为“白色宣传”“灰色宣传”和“黑色宣传”三种类型,采取明显、半隐蔽、隐蔽等三种不同方式进行意图宣传和舆论引导。其中,智库以其非政府、非媒体的特殊角色,成为美国推行“灰色区域”冲突的重要组成力量。在“灰色宣传”中,智库作为非官方机构,以自由、灵活和不为人所警惕的方式(如不公开消息来源),进行与官方立场相一致的舆论传播 。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为例,它专注于南海争端的“亚洲海事透明倡议”项目,在南海问题研究与舆论斗争中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对象。在这种局面下,中国通过官方或媒体应对并非明智之举,有将舆论官方化、扩大化的危险。此时,智库可以成为最有力的应战力量。

3.智库是发挥精准外宣作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生力量。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改变了传播格局,不仅使“多种媒介,多个声音”成为可能,也使通过算法实现精准传播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宣传也开启了针对不同国别、语种、人群进行的差异化、精准化传播时代,鼓励和调动多元主体的力量进行全方位对外传播。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智库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库外交、智库外宣,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服务国家对外总体战略 。一方面是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更好发挥“第二轨道”外交的重要作用,向海外智库和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非官方的角色特点及在海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向海外受众进行话题传播。

三、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

智库的特殊重要作用决定了国家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将智库纳入战略部署,成为“战略传播”的重要主体。

21世纪以来,由美国军方首先提出的“战略传播”概念逐渐被美国政府接受和采纳。以美国、北约、日本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都把战略传播提上重要日程,致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2017年美国国防授权法配套法案《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案》是对战略传播的又一落实。根据法案,美国政府将每年向智库等机构提供资金资助,事实上将智库纳入了战略传播的统一协调体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战略传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多种观点,战略传播符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站位。战略传播被纳入国家安全范畴,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以形象塑造、态度转变、身份构建、价值认同为战略目标 。二是统一指挥。战略传播由一国政府主导整合传播资源,在统一协调指挥下,多个部门、机构协同行动,各种渠道步调一致,传播主题高度集中。三是对外为主。一般既包括对内传播也包括对外传播,更常用于对本国以外的对外传播。但在信息技术变革的当下,很难严格区分对外宣传和国内宣传,因此需要战略整合国内外新闻资源 。四是系统设计。战略传播过程需精心设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性、程序性相统一,战略、战术相结合,短期、中期、长期分阶段实施,主动出击、快速反应。五是主体多元。媒体是战略传播的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政府、军队、企业、学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专家名人、民众等各类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平台、项目、产品等进行战略传播活动。六是对象精准。与大众传播不同,战略传播的对象是关键受众而非广泛民众,包括“有影响力的人”和“能够被影响的人”,如决策者、意见领袖、关注问题的民众等几类人群中的“支持者”和“中立者”。七是双向互动。区别于靶向式的单向传播,战略传播注重收集受众特征与反应,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清晰准确,以促进对话与互动,根据不同反应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和战略调整。

从中可以看出,智库在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中可以利用角色优势发挥提出战略建议、开展民意调查、实施精准传播等重要作用。

我国以中宣部为主导的宣传体系,具有先天的战略传播优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先行试点单位的具体牵头组织也由中宣部负责,这意味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诞生之日起,就应被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以国家利益为传播目标,在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其他部门、条线配合,向智库面对的关键受众做出精准传播。

然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战略传播方面仍存在重视不足、形式散乱、声音弱小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智库与国家战略配合仍需加强,应时应景的热点问题研究多,基础性、系统性、理论性的战略研究少;二是智库研究与智库传播较分散无序,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智库间形成合力意识不强,大都依靠政府主导;三是智库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欠缺,国际传播意识有待提高,国际传播力不强,综合运用各种新渠道和新技术手段少,仍需培养更多有影响力的智库意见领袖;四是对传播对象的精准研究不够,基础调查少,细分受众不够,与目标对象的精准互动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有意识地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进一步明确智库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与定位,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四、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传播的思考

为了让智库在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中更好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需采取灵活手段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战略传播的跨部门协调体系中,明确角色任务,形成传播秩序,同时为智库间、智库与政府、智库与媒体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激励,帮助智库各自发挥优势、形成战略传播合力。

从智库自身建设来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在传播战略方面,是为国家战略传播谋划战略、生产话语,为战略传播作智力支持;在精准传播方面,是培养意见领袖、精准引导,为战略传播作渠道支持。

在智力支持方面,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系统设计我国战略传播的目标、计划、方式、步骤,为国家战略传播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论规划,更加审慎提出经过推演、论证的,可操作、可预期的建议方案。二是加强话语研究,提供传播内容。加强“智力”建设,提高议题设置、话语设置能力,通过议程设置真正形成实际影响力,影响受众认知,针对特定议题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大支持。改变依赖西方现有观点、常常是围绕西方观点做出回应的普遍状况,提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全球媒体和受众可传播和可接受的。体现中国道路的观点、话语和逻辑。提高智库全球化水平,吸收西方重要意见领袖加入,加强对国际性、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从中国角度提出观点,借此不仅向政府就国际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还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问题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三是加强信息收集,提供数据支持。紧跟新兴技术发展速度,联合多个智库建立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受众调查与分析并进行受众细分,勾勒中国的世界形象认知图景,为全球问题研究提供可靠数据基础,为国家战略传播提出精准目标和精准策略,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传播效果评估,提高战略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渠道支持方面,一是积极共享资源,扩大传播声势。智库应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以积极姿态融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中去,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另一方面调动有生力量,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媒体、企业等其他多元传播主体的配合,尤其是加强与海内外媒体机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合作,建立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良性机制 ,在传播内容、传播目标等方面更有针对性,使智库传播与媒体传播双向融合、形成合力、更有声势。二是开拓新兴渠道,提高传播能力。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普遍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工具。智库应重视对自身传播能力的培养,通过新兴传播技术手段,建设并掌握自主传播渠道,如设立外文网站、客户端,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并搭建账号矩阵等,以使自己的声音直接快速准确地传播出去。同时提升智库产品设计意识 ,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包装智库研究成果,使其更具传播性。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传播效果。提高智库专家学者的媒介素养,鼓励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声,形成一批具有中国视角的意见领袖,影响特定关键目标群体。建立灵活机制,鼓励退休、离职政府官员担任智库专家,同时吸纳海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进入智库,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发布成果,提高智库国际传播的黏合度和引导力。

猜你喜欢
智库战略特色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战略
战略
完美的特色党建
微智库
微智库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