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老爸茶”文化的形成

2019-11-17 13:15霍晓敏
黑龙江史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海南岛茶馆海南

霍晓敏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一、海南“老爸茶”文化

一般来说,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总是先通过文化人和有闲阶级的倡导形成的。茶的最初发现、应用和种植是由民众而来,但形成文化现象却首先从上层开始。最初在两晋时期,统治阶级和文人视饮茶为一种高级享受,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高雅的精神,与两晋的奢侈之风相对抗而出现。随着唐代佛教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肃宗朝“禁酒令”的颁布,饮茶之风兴盛,一些僧人、文人通过饮茶来激发文思,唐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1](p.20)。

“老爸茶”通常指中老年群体相聚在茶馆一起喝茶,因海南民间将上年纪的人称作“老爸”而得名,后来年轻人也经常出入其间[2](p.224),茶馆随之成为本岛居民休闲的最佳场所之一。这种茶馆,多设立于老城区小街巷中装修简单的一些铺面中,一排并列几张桌凳供茶客坐。茶客一般是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群,大部分认识彼此,一句简单的“吃茶去”便可以聚在一起,加之茶店服务总是热情周到,从不驱赶到店的茶客,因此这种集饮食、休闲为一体的茶馆文化颇受本岛居民欢迎。

(一)“老爸茶”的历史渊源

据民国时期海南的地方志记载,本岛居民“最好者为米酒”[3]“有酒癖,少茶癖”[4](p.63),暂未发现茶叶的出产记录,且《海南岛志》记载“本岛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5](p.338),还提供了民国十四至十七年间的进口茶叶数量。由此可知当时海南本地消费的茶叶,基本依靠进口。

海南茶馆的兴起与饮茶习俗的历史,与琼籍华侨国乡有密切关系。欧美人喜欢喝咖啡或者加上糖的红茶,再配上西点饮用。后来逐渐传到东南亚国家和香港等带有西方色彩的地区。鸦片战争后,海南许多华侨在南洋工作谋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府引进华侨资本回乡投资,从南洋回来的琼籍华侨遂将他们在东南亚一带养成的生活习惯也带回来,为海南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对此《海南岛民俗志》有所记载:“近十余年来,琼崖与外交通发达,滨海各区,都市林立,喝茶之风,随风而至;而南洋一带之华侨,尤有饮咖啡之风,习俗所染,内地亦交相竞效,于是茶馆应运而生,市镇之所,茶肆少者三数间,多则十余间。当墟日,茶楼常座上客满,地无空隙,肩摩背接,熙熙攘攘。茶有时茶、龙井、菊花……之类”[6]。本岛居民开始接受这种喝茶方式,一时西式茶店纷纷兴起,一部分人还将此发展成民营实业,“以糖、茶、树胶、椰子、咖啡、麻米、鱼盐、畜牧各种,均为本岛特有希望之事业”[4](p.327),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老爸茶”店的出现,和海南华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从国外引进来,所以价格并不低,最初这种饮茶方式只有高收入者才能消费得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本岛居民逐渐养成喝茶的习惯。《海南岛旅行记》记载了田曙岚在旅行海南岛途中口渴时常寻咖啡和茶解渴的情形,“余知其必口渴也,乃偕入咖啡馆,各尽一盅”[7](p.17)。提到海南各地的风俗习惯时皆有咖啡和茶,例如东北一带“喜饮咖啡、红茶,有欧美之风”[6](p.196),琼东“近年以来,颇喜吃咖啡茶”[6](p.41),文昌“食、用、服饰以及日常生活,类多效法欧、美。虽乡村小户,亦必咖啡、红茶以待宾客”[6](p.35),琼山“城市多以咖啡、红茶,而乡村仍多延旧习”[6](p.14)等等。今天海南各地特别是市镇中俗称“老爸茶”的店铺,就是这种风气和习俗的延续。及至20世纪80年代,个体经营的茶店兴起林立,逐渐演绎成今日的老爸茶馆,得到众多中老年人的青睐。由此可见,“老爸茶”不仅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也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体现。

(二)“老爸茶”的社会功能

在我国,人民对于茶叶的认识和利用最早是从它的药用功能开始的,传说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 之”(1),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一些士大夫、僧侣开始将茶作为饮品饮用。“老爸茶”作为海南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本岛居民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其一为本岛居民提供休闲聊天的场所,茶客们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闲情逸事,还能宣泄生活的苦痛和烦闷,甚至三五成群随时组成一桌牌局,人生的五味杂陈深刻地反映在这些茶客身上;其二为茶客提供交往平台,人们可以结交更多朋友,也可以通过消解孤寂寻求同道中人,古代以酒会友,在海南变成了闲适的以茶会友。《海南省志·民俗志》将海南“老爸茶”作为一种特殊食俗记载,海南民间把“喝茶”称为“吃茶”或“吃渴”。因此喝茶意不在“喝”,也不在“茶”,而在于朋友相聚见面,聊天谈事情,喝茶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2](p.224);其三充当附近居民的信息交流中心,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提高自己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敏锐度,甚至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刘仕刚将这种茶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包容性、抚慰性、多样性和简易性”[8]。总之,“老爸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逐渐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进而饮茶的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自然功能转向精神和社会功能,喝茶成了岛民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间又一间的老爸茶店凝聚成海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成为海南市井生活的缩影。

二、“老爸茶”文化形成的环境基础

(一)封闭又开放的环境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孤悬海外,海岸线近2 000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省治遥远,宜不受政潮簸荡”[4](p.511),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信息的流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同时海南岛四面环海,面向南海和东南亚地区,又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最终在中原文化与黎苗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融中,发展成独特的海南历史文化。通常居于深街小巷里的茶客以本岛居民为多,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尤其基层民众出岛的可能性很小,很难体验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反而习惯休闲安逸的慢节奏状态。

(二)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在极热和极寒的地带上,人类不能够作自由的运动,这些地方的酷热和严寒使得‘精神’不能够给它自己建筑一个世界”[9](p.86)。如此看来,地理环境和气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据民国时期《海南岛志》记载,历史上本岛最高温度,在7月间升至华氏99度;最低温度,在12月及2月间,降至50度。每年平均最高温度约在91度,最低温度约在64.3度,全年平均温度约在77.5度[4](p.110)。且濒海地区山少而地势平,受海洋影响,气候较热而多风。每年平均雨量约有84英寸,每月平均雨量约有7英寸,苏东坡曾称这里的气候“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长期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若长期奔走于室外,容易让人变得浮躁,从而降低本岛居民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逐渐养成闲适的生活习惯。于本岛居民而言,若是约着三五好友去茶馆喝茶,静坐下来谈笑风生,便是最舒服惬意的状态。

(三)丰富多样的自然物产

海南岛热带作物产量盛大,“能产万物,土地肥沃,植物繁荣,海产充足,矿苗丰富。若谋开辟,诚足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也”[10](p.2)。海南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形成了以水稻、番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棉花、桑、麻、槟榔、椰子、菠萝蜜为主的经济作物,给本岛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本岛居民很早就懂得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一些生活在海上的“ 民”(2),常年生活在海口港、三亚港、新港等滨海水上居民区,以舟居海上、捕鱼、喝下午茶为主要活动,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惯对于现代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可谓一番世外桃源。一些以捕鱼为生的人还发展远洋渔业,“大多以清澜、新村、榆林、三亚等港为根据地,分赴西沙岛及其他远海,有时远达西贡、新加坡及暹罗等处”[4](p.408)。可见,海南岛在这个意义上又不断削弱自己的封闭性,增加开放性,最终使海洋文化成为本岛的一大特色,亦体现了本岛居民“靠海吃海”的自然理念。除此之外,特殊的自然条件还给海南岛带来了林业、盐业、矿产、水产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本岛居民对饮食的要求比较简单,“每日吃饭三次,其中亦有米、玉蜀黍粥、番薯、黄粟等混食者,蔬菜稀少,烹煮豆、蕨薇、笋、南瓜、及其花、叶以为副食物……猪、牛、鸡等,非遇特别事故,决不屠宰”[11](p.111),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相比在大城市快节奏生活的群体,他们不必因过重的生活压力而起早贪黑,无需辛劳工作便可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四)外来移民的历史作用

海南岛本身是一个移民组成的海岛,历史上迁入海南岛的主要有黎族、客家人、回民、苗族等。据《海南岛志》记载,“自唐迄宋,其间500年,中土之人留寓岛中,子姓蕃衍,已万有余户。高、雷对海之民,或远渔留居,或避乱南徙,生聚日众。滨海之地编氓散布,北部尤稠。其先据有此岛之黎苗 伎诸侯,遂不能不退居山间,以行其狩猎生活”[4](p.121)。经过世代移民和子孙繁衍,开发了今天的海南岛。据日本侵占海南岛时的调查统计可知,由福建迁来的人口占当时全岛人口的63.9%;中原汉裔40万人,占17%;客家人(包括临高人)20万,占8.5%;黎族人 20万,占 8.5%;苗族人 5万,占2%;回民 1 000人,占 0.1%[12](p.112)。不难看出,民国时期海南的人口主体由外来人口构成。本岛大部分地区都可见移民居住的痕迹,至今仍然有大量外地人口移居。外来人口持续不断的迁入,带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岛居民的生活压力,而闲坐饮茶不失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五)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上由于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距离长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海南岛的文化基础和受教育程度。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居多的偏远地区,如“儋县、临高、昌江、感恩、崖县等县,地偏岛之西南,离中土较远,中梗五指山,黎汉错杂,交通既阻,教育亦遂落后”[2](p.125)。海南文化的发展始于唐末宋时,该时期是中国儒学史上“理学”的昌盛时期,理学素来强调“三纲五常”“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随着理学的传入,“重男轻女”的历史传统和“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海南逐渐延续下来。长期以来,除了农作生产,妇女留在家照看孩子与老人,男人们则闲来无事去茶馆喝茶以消磨时间,类似“老爸茶”这种慢节奏生活方式的代表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封建文化下的产物。

三、“老爸茶”文化的现状与思考

“老爸茶”在海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本岛居民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融合而衍生出来的文化。它向我们展示了本岛居民休闲、舒适、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本岛独特的历史地理因素为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它是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在民间百姓的眼里也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文化。不同形式的“老爸茶”馆至今流传于本岛的大街小巷,相比以前,茶品和点心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场地也更加宽敞通透,有些茶馆开始向精致优雅的广式茶餐厅发展,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和年轻群体的目光。但是,“老爸茶”馆在为茶客带来惬意的同时,出现了卫生环境、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小街小巷里的茶店,仍然存在“脏乱差”和不文明等现象,例如一些光脚、盘腿坐在凳子上喝茶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无论岛民还是外来人口,都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和文化理念,共同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受年轻人追捧的新式奶茶店、咖啡店、快餐店日新月异,趋于快节奏发展。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自身所追求的单纯目标,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而慢节奏又悠闲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浓厚的人情味和岛民的淳朴热情是“老爸茶”馆值得保留的一个文化传统,这也是新式茶店和快餐店所不能取代的。当前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大量外地人口移居海南,在带来岛外文明与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冲击着岛内本身的风俗习惯。对于以“老爸茶”为例的这种慢节奏文化,全盘否定或者完全保留都是不理智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这种文化,去粗取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提升“老爸茶”的文化价值,推动提高海南的文化软实力。

注释:

(1)出自:(清)陈元龙:《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100卷,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漂浮海上,故得名。人数约10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5%。参考清《崖州志点校本》第34页。

猜你喜欢
海南岛茶馆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成都老茶馆》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早春茶”开采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海南岛橡胶树风害坡度的影响特征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