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修史修志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记录历史的同时,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特别是近十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加强了对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方志馆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方志馆的实际建设和发展中,既要考虑到方志和方志馆的发展脉络,也要将方志馆建设放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去把握,通过创新展陈模式和服务手段,真正使方志馆在公共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才能使方志馆主体功能性趋于完善。
当前,方志馆建设无论是单独设馆还是从属于地方志事业发展,均依附于当地地方志工作机构,并且在布展内容和布展形式上大多以“方志”为依托。作为全面展示本行政区域内地情地况、人文历史、社会民俗的文化载体,方志馆是运用史志手段推动当地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展示窗口。
数千年来,方志从最初记载一地自然地理、风俗人文等内容的“游记”“地记”,慢慢演变为记载某一行政区域地理人文、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书籍,成为“一方之全史”,成为该行政区域的地情资料库。地方志也从一项修志工作逐渐变成了一项事业,从一个官书官修的修志机构,变成了现在集“志、鉴、库、馆、网、刊、学、研、用、史”为一体的史志研学和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机构。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方志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官书编纂机构、志书收藏场所到集编纂、收藏、研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可以说,方志馆事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方志史的演变及发展。
近年来,一些省、市、县相继建成一批馆藏丰富、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方志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1]也成为各级地方志机构展示地情和方志成果的平台。从方志馆建设数量上来看,在2011年全国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建成数量仅为235家,截止到2018年全国方志馆建成数量已达到603家。短短七年间,各级方志馆的建成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呈现出多级建设、多功能建设的良好态势。从方志馆主体功能上来看,其建设模式大概有三类:一是受展馆面积局限性,没有独立作为地情展馆进行地情展示的方志馆。此类展馆大多以收藏地方志书、综合年鉴等地情特色资料为主要功能,多见于基层单位的方志馆。二是与其他档案馆、图书馆、文史馆合署建设的方志馆。此类展馆大多与地方志组织机构的体制机制相依附。特别是经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与党史、档案等部门合并后,各类文化场馆的机构编制和职能作用重新分配,使得此类方志馆在建设模式上呈现多级管理、合署建设的模式。三是以展示地情、志书收藏、编纂研学为代表的综合性新型方志馆。此类展馆大多为独立设置,机构编制、人员队伍均相对独立,布展手段和内容呈现出创新性、互动性、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当前全国方志馆发展现状来看,地情展示功能是目前的各类方志馆建设的主体功能,这也成为未来方志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方志馆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布展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布展手段的不断创新,方志馆的功能性服务更加趋于完善,其地情展示作用也更加明显,展示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公共文化属性逐渐增强。
从当前全国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类型来看,主要类型有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文史馆、档案馆及方志馆等。特别是国家对修史修志工作的重视,很多东南沿海省份还在省、市、县三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建成了村史馆、校史馆以及各类民族风情展示馆。这些展馆的建设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风土人情、民风民俗。
从各类基础文化设施的展示功能上看,方志馆与博物馆、规划馆和档案馆相比,皆具有展示功能,但它们在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上均各有侧重。“博物馆的关键在‘物’,以‘物博’为主要特征和展览优势。”“城市规划馆,一般全景式展示特定行政区域(主要定位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发展前景甚至地情概貌等内容,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情介绍和展示的一个重要场所。”[2]档案馆则以现有留存的地方档案为史料,以档案记载为展示内容。与这些展馆相比,方志馆更倾向于本行政区域或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史志发展等为展示内容,其资料来源大多以“志”记载的内容为主,馆内展板设计、实物展设以及馆藏书籍也均与史志记载内容相关。
新型方志馆的公共文化属性更多体现在地方文献收藏保存和地情资源展示宣传上。当前,各级方志馆超越了以往收藏地方志书、综合年鉴及其他地情书籍的储存功能,新型方志馆更加注重运用多种现代手段来直观、生动地展现地方志书、综合年鉴及各类地情资料等地情内容,以沙盘、多媒体电子屏、实物、展板、影像等资料全面展现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规划与未来。方志馆的地情展示功能,能够将纸质的方志资料性文献与现代媒体传播手段有效结合,突破过去传统的方志资料仅面向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局限性,以公众文化传播的方式将史志资料灵活转化,向社会大众所呈现,使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加突显。因此,如何使当代新型方志馆更多地体现出方志属性与公共属性的融合,这不仅需要在方志馆的建设中坚持方志馆的基本属性即方志性,更要在其服务与运营中把握它的灵活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公共性。
方志性是方志工作、方志文化、方志传承的根与魂。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地方志书。这些志书成为各朝各代知晓地方地情、了解地方历史、研究地方政策、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史料依据。与图书馆的存储功能相比,方志馆所存储的地方文献资料更能体现馆藏资源的方志性,这也是方志馆的基本属性。因此,在馆藏资源的选择上要坚持以“志”为主,坚持将地方志书、综合年鉴、各类地情资料作为方志馆藏书的主要类型。在丰富馆藏的工作中,要打破地域、打破常规。既要对本行政区以外的书籍和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更要鼓励通过民间购买、捐赠、联合展览等形式对方志馆馆藏资源加以丰富,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同时,要把对旧志、口述史、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纳入征收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对当地特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史料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体现出方志文化在社会公共文化中的收藏保护作用。
方志馆的展陈设计是地情展示的主要内容,在方志馆建设过程中要从场地面积、资金筹备、资料利用、后期投入等方面综合考虑,杜绝“千篇一律”“千馆一面”。要结合不同的地方历史、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等因素,对方志馆建设项目灵活把握,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特别是在布展的模式上,要将传统的图片和文字展板设计与现代多媒体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相结合,将古籍、志书的资料性以直观、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以沙盘展现山川河流,以录音诉说历史故事,以复原技术还原历史文物,以影像还原历史记忆。例如,在广州市方志馆内,就设置了地情投影、4D影厅以及知识问答等板块,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广州羊城的历史变迁。而黑龙江省方志馆在建设中面临资金较少、面积较小的困难,在传统展板设计的基础上,投放多个电子屏和电子自动讲解系统。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那些固定在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活起来,让那些城市的历史记忆跳跃出来,增强参观者自主选择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当代方志工作与过去“一本志书写到老”的工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如今地方志工作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方志馆的建设,使得地方志拥有了一个可以展示方志文化和方志成果的平台。因此,方志馆在建成后,要加大宣传服务工作,使方志馆走出深闺楼阁,走向社会大众,通过宣传让社会知道方志馆、了解方志工作。以黑龙江省方志馆为例,2018年黑龙江省方志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外宣传,积极争取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特别是被列为全省首批党建教育基地后,在方志馆服务中塑形象、提素质、强服务,以网络和微信公众号为平台,通过在馆内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及在科普大篷车上滚动播放方志馆宣传片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了方志文化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进社区,将其社会影响面逐渐扩大。由此可见,方志馆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所接轨,发挥出应用作用。
方志馆既是地情展示和研究中心,也是地方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在利用馆藏文献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要将志书文献内容与地情资源展示相互结合,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性。在各类公共文化展馆的展览中,常见的展览模式有固定性和临时性两种。其中固定性展览主要是固定展示与展馆设计理念、主题风格、布展内容相关的公共文化展览;而临时性展览大多常见于各类专题性展览。此类展览较为灵活,通常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和特定历史活动主题进行布展。就方志馆而言,临时性展览通常是展示各级党委政府最新的工作方针政策、学习活动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地方志事业不同发展阶段成果的展示。其中以北京市方志馆为展览范本,在北京方志馆内除固定展览外,近些年还设立了“房山英烈展”“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北京中小学毕业证书展”等多个主题文化展。这些不同文化主题展示,真正发挥了方志馆修志为用、服务社会和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凸显了方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时效性与时代性。
方志馆是收藏、保存地方文化的文献宝库、是宣传地情、传承地域文化的展示基地,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在当前政府出资、企业建设合作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特别是资金申请困难的地区,可以通过项目运作模式,寻求专业公司对方志馆展陈设计及网络化技术支持、硬件运营、设备维护等进行监护,推进方志馆后续可持续性运营。针对馆藏资源的丰富上,可以适当开展民间收藏与公共收藏相结合,联合展出代表地域文化的特有展品,提升方志馆馆藏展示水平。同时,在方志馆运营服务上,可以将传统参观接待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方志馆的文化属性与地情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方志馆特有的文化资源服务城市文明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方志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网络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都加大了对数字方志馆的开发建设工作,多地实现了实体方志馆与数字方志馆同步发展。数字方志馆既是方志馆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也为方志馆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发展机遇。从当前黑龙江省数字方志馆的建设模式探索过程来看,主要分为资料数据化数字方志馆、全景式数字方志馆以及综合性数字方志馆。
方志馆最初的功能是对地方志书、综合年鉴及其他地方文献资料收藏、储存功能。为使这些地方文献能够得以永久保存并方便社会各界查阅资料,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逐步探索将地方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和数据化转换,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所有转换后的电子版数据资料融合成地方文献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建设资料数据化数字方志馆奠定了基础,也使得社会各界能够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在线阅读、查阅地方文献资料,使地方数据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有效融合,让最权威的史志内容得到最有效便捷的资源利用。
全景方志馆目前在数字方志馆建设中应用较广,是以现有实体方志馆为依托,采用平面处理、影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实现实体展馆基于网络平台的图片、文字、影音交互等内容再现。全景式数字方志馆主要以实体展馆为主要展示内容,拍摄方法相对简单,制作成本也比其他类型的数字方志馆要低。当前,各地在做好全景展馆的同时,也在探索对全景式数字方志馆的升级和扩容。以黑龙江省方志馆的全景展馆为例,在全景方志馆拍摄完成后,利用对图片、视听、影音等技术手段,以热点链接的方式对全景展馆进行拓展性阅读,通过拓展延伸来展现实体馆无法全面展示的展陈内容。
综合性数字方志馆是将原有资料文献数据库和全景方志馆的展示模式相结合,运用Flash、AdobeAfterEffects、Premiere、3Dmax 等 计算机技术手段,以音、视、频、图多种模式,通过3D建模和三维动画搭建虚拟方志馆,全方位展示地情地况、人文历史、名胜古迹、文物瑰宝、特色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示内容。当然,综合性数字方志馆在实际操作中,相对于资料数据化方志馆和全景方志馆来说,在技术手段上要求较高、投入成本较大,并且在扩容资料的收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综合性数字方志馆利用平面处理、影音合成和动画等手段,可以突破实体方志馆展馆面积的限制和参观时间的限制,实现实时网络在线参观浏览,增强了参观浏览者的互动体现性和趣味性,弥补了实体展馆无法全面展现地情和历史文化的缺憾。通过搭建综合性数字方志馆,可以构建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广泛的社会覆盖面,扩大方志事业和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为方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及地方志工作机构对方志馆建设工作逐渐重视以及方志馆学科研学体系的日益完善,方志馆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生的领域,而逐渐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特别是依托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使得“互联网+”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逐渐深入,为方志馆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网络信息化发展机遇,使方志馆成为方志文化和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集散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在努力实现地方志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下,要用活用好方志馆这张名片,使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悠久的历史记忆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