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接胸声和头声的音区就是混声。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经常遇到真假声断层、高音挤卡上不去、高音没有穿透力、发声漏气等问题,而混声就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本论文从平衡发声训练、连接声区、用咬字将歌曲和混声相结合、四种动态混声发声几个方面给混声的练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混声;练习方法;平衡发声;连接声区
一、混声的原理和呼吸肌能的激發
混声是胸声和头声一定比例的融合,混声分为平衡混声、弱混声、气混声、强混声四种。混声可以扩展音域,让演唱者顺利的通过换声点从很低的胸声唱到很高的头声。演唱者唱低音(胸声)时声带是变厚、变短、变粗的,唱高音(头声)时声带是变薄、变长、变细的,那么二者之间要有一个衔接,否则就会出现断层,混声就可以解决这一断层。
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吸气效率更高,更利于我们唱混声。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时我们的下腹微收,胸廓向外扩展、微微上提,呼气时要保持吸气时挺住的状态,不能让胸廓快速掉下来。按照这样的要求吸气后发“Si”音,发声过程中尽力保持胸廓挺住,直到没气,反复练习,可以用秒表辅助我们练习,尽力做到一次比一次坚持的时间长。
二、平衡发声
气流加声带的振动等于声音。那么声带的闭合与气流是1比1时,这时候就是平衡发声。平衡发声会让人既能感到有足够的气息,又能感到声带强有力的闭合。
(一)胸声的练习
胸声是所有发声的基础,胸声听感上很浑厚、结实、很有磁性。用手去摸喉结,咽口水时它会上提,这块骨头就叫甲状软骨,我们在练习胸声时要保持甲状软骨的相对稳定。腹式呼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练习胸声。
(二)头声的练习
头声给人的听觉感受是高亢、明亮、有穿透力。发头声时声带会变薄、边长、变细。平常错误的头声有两种情况,一是假声、虚,二是挤卡、喊。要想发出结实、明亮、通透的高音就要在声带前段闭合的基础上让连接声带后方的肌肉收缩使声带后端也闭合。找一个稍高一点的音,在此音上先发出虚弱的“i”,然后过渡到正常的让连接声带后方的肌肉做功声带后方也闭合状态的“i”进行练习。
三、混声的练习方法
(一)连接声区、拓宽音域、解决真假声断层
真假声断层的根本原因一:换声以后虚弱无力(声带闭合不好)。
可以尝试以下三种声带闭合练习:一是找一种“变娘”的说话的发声感觉;二是尝试撒娇或者哭的发声感觉;三是像猫叫一样发miao。
真假声断层的根本原因二:声带振动模式突变。
声带有变厚变短和变薄变长两种模式,在中低音区时声带是变短的状态,但随着高音的增加,声带无法再保持这种状态了,这时候喉外机开始用力,但随着音越来越高,喉外机也不能让声带在短、厚的状态下发出这样的高音了,那么喉外肌就会突然罢工,这时再变成声带变长的模式就发生了突变。尝试在唱“gee”音的高音发声状态带到低音里去,也就是保持声带变薄变长的状态唱低音。练习时一直保持唱高音的声带振动模式,唱低音时发出的声音也要像唱高音时那样明亮、尖细,而不是胸声那种浑厚的音质,也就是“轻肌能发声模式”。
真假声断层的根本原因三:呼吸支撑不够。
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时我们的下腹微收,胸廓向外扩展、微微上提,呼气时要保持吸气时挺住的状态,不要让胸廓快速掉下来。
(二)用咬字将歌曲和混声相结合
咬字可以积极地调整发生肌理。元音和辅音,元音即振动声带的音,例如:a e i o u;辅音即不振动声带的音。例如:p t h等。元音又分为开元音和闭元音开,开原音(a、o)引导到低音区,让胸声更多参与进来,听起来更宏伟、雄壮。闭元音(e)引导到高声区,使头声更多地参与进来。
(三)四种动态混声
四种动态混声与第一换声区息息相关。
平衡混声与弱混声。平衡混声换声区正常换声。弱混声,换声区提前换声。平衡混声的胸声、头声比例均衡。弱混声,头声大于胸声。
强混声,换声区必须换声。但换声也不一定必须头声更多,我们可以最大化保持胸声的参与以及胸腔共鸣的参与。强混声听感上有力量、厚实,高音有呐喊的感觉,胸声更多。
气混声,声带闭合良好的情况下加入大量的气息。在释放气流的辅音中选择一个辅音来练习气混声,比如:h。确保声带闭合发“i”加上“h”变为“hi”,确保声带还是有效闭合的,在此基础上增加气流量,收下腹,让横膈膜向上耸动,推动更多的气流,发“hi”这时发出的就是气混声。注意发第一个音时收下腹,让横膈膜向上耸动,推动更多的气流,发后面音时下腹不要回扩,要保持住下腹内收的状态,且不能换气,撑住。
四、结语
混声是声乐演唱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想要唱好混声不仅要有一定理论、原理知识的储备,更要有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以上就是我在声乐学习中关于如何唱好混声的一些感悟和总结,希望对混声练习的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震.混声的特点与训练[D].盐城师范学院,2008.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王洒洒,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