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玲
冯从吾关学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关学史上重要学人,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关学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的文化、经济、民俗、礼仪,乃至关中人的性格都承袭了关学的文化精神。
一、冯从吾—“关西夫子”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陕西长安,卒于天启七年(1627)二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岁。冯从吾主要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和明嘉宗天启年间,晚张载五百余年。作为促进关学在明季复兴的重要学人,在他身上体现出关中学者特有的鲜明气质:生活简朴,行事严谨,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个性突出。冯从吾家中除了书,可以说是空徒四壁。姜士昌曾目睹馮从吾生活简朴、倾心理学的情景,感慨地说:“尝诣公斋中,图书四壁,泊如也,予慨焉。”
冯从吾一生仕途多舛,后辞官庄居。晚年以讲学为主,不喜交游,平日里深居静摄,心境淡定从容。他曾自述其生活态度:“居会城人事委琐,不得已僻静庄居,非会讲不入城市,多病之躯颇得静摄之效,至于贱日,一切宴会交际概从谢绝。晨兴,惟焚香告天以祝圣天子万寿;晚,同二三同志在书院中烹茶以当杯酒,歌诗以当音乐,淡中滋味最觉深长。若张筵设乐,征逐叫号于酒肉场中,不惟心非其好,力亦不能给也。”冯从吾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忧国奉公,勇于担当,为人耿直,不畏权贵,终因直谏犯上而罢归。林下之居,诚实谦恭,崇真尚简,救正心学,以讲学行其道。在朝,他是声震天下的诤臣;在野,他是声蜚邻省的“关西夫子”。
二、冯从吾与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前身是关中首善书院。当时,关中大儒、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谏招忌,削职回陕,在府治东南古刹宝庆寺“相与讲心性之旨”。从游者“几千余人”。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纳,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遂于寺东南小悉园,为冯从吾先生修建“首善书院”,后改名“关中书院”。当时,关中书院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题匾“允执”(即后称的允执堂)。关中书院取“允执”二字名堂,不仅寓意坚持儒家的中庸思想,而且暗含关中之名。左右各有房屋4间向南排开,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有假山一座,讲堂前有放糖半亩,竖亭于中,砌石为桥。后又新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祭祀孔子。郡丞刘孟真所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体为书院题名。书院以朱子《白鹿洞规》为学规。书院建成后,聘冯从吾、周淑远等会讲。从此,关中书院成为西安城里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夺席谈经。卓彼关儒的求学之地。它与位于东南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遥相呼应,成为西北讲学议政和培养士子的文教中心。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执教二十余年,培养弟子五千余人,使关中书院成为当时著名学府。他认为“学则所以浚其源,学则所以培其根”,通过教育可以疏导、其敌人的聪明才智,给人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讲学目的非常明确,他说:“开天辟地在此讲学,旋转乾坤在此讲学,致君泽民在此讲学,扶正变邪在此讲学。”他把讲学作为“为仓廪为国之正志,兼欲借以联络正人同志以济国”的途径。冯从吾继承了关学“重习行、注实践”的学风,在长期耕耘中,总结出了“学、行、疑、思、恒”五字结合的治学方法。重视独立思考,强调学行结合,治学必须有恒。
关中书院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四百多年来,关中书院为陕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深入到每一个陕西人的骨髓和血液,影响陕西人的性格情操、风俗习惯,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基因”。
三、冯从吾的讲学活动及讲学思想
晚明关学的复兴与冯从吾重视讲学有密切关系。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四方从学者多达千余人,冯从吾也因此被称为“关西夫子”,而关学也因此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冯从吾的讲学思想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讲学以明道。在冯从吾看来,“吾儒讲学所以明道也”,他认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就指出了这一重要性,即通过讲学来“明道”,以“衍道脉而维道运”。他说:“,一治一乱,是说道脉;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是说道运。道运有隆有替,道脉无古无今。吾辈今日讲学,正所以衍道脉而维道运也,岂是得已!”冯从吾所要明的“道”自然是指尧舜、孔孟之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亘古亘今,只有此一条大路,离此便是邪径”。而冯从吾所说的道,正是儒家纲常伦理之道,他指出讲学虽千言万语,其核心内容不外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
其次,讲学以修身。冯从吾认为讲学可以修身养心,培养气节。他发挥《大学》中“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义,指出天下事各有职分,不能越俎代庖,而道德修养则连越俎代庖都不能说,因为这是人人都有份的,故无论富贵穷达都应该讲学,通过讲明圣贤道理来帮助自己提升道德修养。在他看来,讲学非另教别人,也关涉自己学习提高,关乎自我修养。他说:“讲学中事。”另外,讲学对气节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如同样看起来是气节表表,但有些人能够完名全节,有些人最后却败名丧节,之所以如此,冯从吾认为这是因为前者的气节是从学问中涵养出来的,属“义理之刚”,如孟子之养“浩然之气”;而后者则不懂得用学问来涵养,故其气节只是一种“血气之刚”,自然不能长久。因而冯从吾 ,只有从学问涵养中来的气节才是真气节,而讲学就是要讲明学问以培养气节,使气节都从义理上来,而不是来自气质。
最后,讲学以行道。对冯从吾来说,讲学不仅是为了明道、修身,同时也是一种行道的方法,他说:“与人讲学,是亦行其道也,不专在仕途才行得道。”可见,冯从吾所说的“行道”,已不是北宋程颐主张的“得君行道”,他强调的是“独行其道”,“行其道是讲学,独不是离过人独做,只是不靠君相之命,不靠师友之倡率,各人独自个要做,故曰独耳。”因此,“独”就是要有高度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敢于承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其“行道”不是靠君相之命,也不是通过做官来实现。
冯从吾讲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纲常伦理,前来听讲的除了士大夫之外,还有普通的农工商贾,因而其讲学带有一定的社会性、民间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他所说的讲学以行道,其实也就是要通过对儒家纲常伦理在民间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这种建设不是从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进行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动。由此可以说,冯从吾的讲学其实也是一种“经世”之学。
四、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
關学与濂学、洛学、闽学并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而且关学是唯一传承下来的。濂学转化为洛学,洛学转化为闽学,洛学在当地也没有得到传承,唯有关学在关中地区800年来没有中断,在发展中不断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所以关学传统一直保存至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而且传到国外。关学著作先后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汉学界有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日、韩学者多有研究。
关学既有深邃的理论,又重视实用、躬行礼教、学风朴质是其显著特征。关学学者大都砥砺操行、敦厚士风,具有不阿权贵、不苟于世的特点,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胸怀,能够不断地融合会通学术思想。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同样,黄宗羲也在《明儒学案》中说,关中学者“多以气节著”。张载、冯从吾、李二曲、李元春等关学史上的这些著名人物,在陕西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在陕西民间发生者重大的作用,对陕西和谐社会的建构,对良好民风民俗的培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按照赵馥洁教授的观点,关学精神可归纳为“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
关学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关学的特点可用“尊儒”“重礼”“经世致用”,以及“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应用”等几个显著特征来总结。关学所蕴含的关学精神,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甚远影响。陕西精神中的“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与关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结语
冯从吾及其“关学”不仅影响了关中士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而且培养了关中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性格。同时,关学通过与其他异地诸学派的互动进而影响到全国各地,在近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从吾及其“关学”虽已跨越数百年,但是其不仅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发挥着矫正人心、提升境界、正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关学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陕西人的一种精神基因,对陕西人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学对关中乃至陕西地区民风、民俗及人文素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关学是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项目名称:
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关学思想”的对外传播及英译策略研究—以关中书院为例
项目编号:18JK1138
2.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冯从吾“关学思想”的继承与传播及英译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19C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