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勇 高雪冬 孙冬雪
摘 要:改革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高校共青团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以京津冀高校实地调研数据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基础,创新运用内容分析法识别出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因素,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标准,为改革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
关键词: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117-06
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改革方案的出台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方案本着“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的原则,确定了高校共青团发展的主要目标,即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坚定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始面临着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但是,目前各省级团委对高校共青团考核体系尚未明确,高校共青团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部分经验较少的团干部对各级文件精神理解有偏颇,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与层次安排不妥当。本文以《改革方案》为指导,借鉴相关已有研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得性的原则,设计了調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京津冀等地的高校,对33位校团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和班级团支部书记展开调研。共计收回4589份有效问卷,其中校团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的共计295份,学生的共计4294份;获得约900分钟的一手录音资料,并转成约15万字的录音文字。
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整体较好:第一,整体的工作水平较高,表现在学校团组织所举办各类活动印象好、创新性高,如大多教师和学生对共青团活动满意(69.63%);第二,思想引领工作整体较好,81.7%团委书记对学校青年思想文化体系建设持肯定的态度;第三,组织建设工作整体较好,71.38%的团委书记(副书记)与学生对共青团学生干部责任感、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持满意态度,且团委书记(副书记)与学生的认可度差异不明显。但同时也存在问题:第一,行政化和机关化情况突出,按照扁平化原则建立团组织(52.54%)和解决好团组织创新的动力机制(50.51%)是共青团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现有权益服务工作机制存在不足,即缺少防患于未然的权益服务机制和对学生受教育权、职业发展与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人文关怀;第三,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调研发现各省级团委部门每年都安排各高校共青团进行年度工作汇报。各高校团委希望出台统一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的评价考核高校共青团工作是调研高校的普遍呼声。
一、高校共青团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开展共青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青团发展模式、改革途径、发展策略等方面,但对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较少注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分析层面展开相关研究:如黄亮(2012)首先分析了建立科学系统的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对发挥团委的主导作用,然后从现有高校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与方法三个方面研究了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和不足[4]。周兰兰等(2011)分析了大学生青年团员群体特征,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构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措施[5]。周琦等(2013)指出高校共青团需要从基层组织建设、团干部思想、社会实践、团员评价体系等多维度进行改革创新,从而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促进共青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6]。
也有学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如张健(2015)通过设计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重视[7]。郑畅等(2004)把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共青团考核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里,同时通过相关实例的分析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性[8]。朱炼等(2017)构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各项指标赋权重[9]。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现有研究,多数停留在分析问题和建议的论述层面,而少有方法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鲜有围绕最新法人改革形势来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二是已构建的高校共青团评价体系中未能科学全面覆盖高校共青团的具体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各高校团委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紧紧围绕目前国内的改革创新形势,全面性的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将是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识别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对研究内容逐层探究研究本质的过程,能避免定性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保证研究内容的信度和效度[10]。本文以《改革方案》为指导,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结果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类,通过严谨科学的方法识别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将繁杂的文本材料转化为准确、客观、量化的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类目、类别维度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评判和记录,完成编码。如果开放式的、无理论指引的进行编码,可能会造成内容的失效。因此,需要利用定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数据进行编码,遵照系统性、综合性、相关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原则,科学客观地构建改革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11]。
1.探索性内容分析
先从26篇有效访谈材料中抽取16篇、56篇政策性文件中抽取20篇,共36篇资料进行探索性内容分析,该过程采用四人编码的形式(四名硕士生)。探索性内容分析遵循如下过程:
第一,提取原始构念。利用Nvivo11软件逐篇分析抽取出的16篇访谈资料和20篇政策性文件,以意义句子或段落为分析单元,共提取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四级类目的378个原始构念。探索性内容分析编码示例见表1和表2。
第二,合并构念。对原始构念进行归类调整,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构念进行合并,尽量做到在合并相近构念的同时保持构念的互斥,确定编码的唯一名称,共得到初始构念306个。
第三,进一步层次化构念,制定类目系统并设定编码标准,将306个初始构念逐级向上编码,选择更具概括性和解释力的目录,以更少的范畴来代表所要解释的概念,具体包括一级类目5个、二级类目12个、三级类目85个和四级类目203个。
第四,当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时不再产生新的构念,说明已经达到探索性研究理论饱和度。
2.结构性内容分析
结构性内容分析由四位编码者(一名博士生和三名硕士生)对剩余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具体过程按照以下步骤开展:首先,逐篇阅读剩余访谈文本,对照编码表编码。其次,在探索性分析出的构念基础上增补新构念,调整修正编码表。每一篇访谈文本分析完成后,均需检验有无新构念的产生,通过不断增补新构念和删减合并原有构念,调整编码表。经过结构性内容分析进一步修正后,得到结构性内容分析编码表和类目操作定义。最后,在一级类目下分别统计频数,用于数据分析。结构性内容分析编码示例见表3和表4。
3.信效度检验
为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信度分析是指使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对特定研究对象进行多次重复的测算,由此所得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方面,因为本研究过程都通过双人独立编码的方式,所以能够保证现有研究结果检验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的编码表能够尽可能减少每位研究者对于同一资料进行不同分析编码的几率,从而保证研究过程可进行多次重复性的测算。
效度分析是指运用相关测量方法,计算反映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首先,本研究资料全部是实地访谈的一手访谈资料,从而保证了原始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为保证本研究的效度,特邀请8位团委老师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并逐一测算各级目录的CVR值,经计算都大于0.6,因此保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整个内容分析过程是在一级类目的指引下,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向上的层次化编码。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内容分析、结构性内容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的不断调整与修正,最终确定了包括5个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85个三级类目以及203个四级类目。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整个内容分析过程是在一级类目的指引下,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层次化向上编码。在研究过程中,被识别的类目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说明其在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越高。因此,本研究通过统计各类目的提及频数来确定评价指标要素的重要性顺序,见表6。
四、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以《改革方案》为指导,通过严谨的统计科学的分析,全面客观地构建改革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见表7。具体解释如下:
1.思想引领
《改革方案》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12]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思想引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思想政治的引领,一方面,需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培养高校学生的党性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需要开展与党的理论方针和路线政策紧密相关的活动,积极锻炼高校学生。因此,在思想引领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宣传与活动开展两个二級指标。在思想引领方面,考核内容具体包括:考察高校共青团是否组织开展各类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是否改进创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方式,如开展“四进四信”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
2.素质拓展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方案》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支持和鼓励高校团委组织素质拓展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素质拓展是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拓展, 一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三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 有助于建构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素质拓展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四个二级指标。关于素质拓展方面,考核内容具体包括:考察共青团组织科技创新比赛的情况,如“创青春”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组织参与和成效获奖等方面评价寒暑假社会实习实践,或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如“探望敬老院老人”、“义务植树”、“支教团队”以及国家“西部计划”等;组织与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等。
3.组织建设
《改革方案》指出高校应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落实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由于组织建设一方面需要重视教育引导团员增强政治意识的管理,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另一方面应重视各校级团委的主体作用,强化院系团组织建设,加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巩固班级支部建设,推进“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学组织建设。因此,在组织建设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总结出团员教育管理与团学组织建设两个二级指标。关于组织建设方面,具体考核内容包括:高校各类教育引导团员增强政治意识活动开展情况,如“三会两制一课”,“一心双环”[13]等;按期按时组织学代会、团代会的召开,促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执行校级和院系谈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畅通代表参与渠道等。
4.权益服务
《改革方案》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完成学生权益服务工作机制。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14],使高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对于权益服务方面,应该健全高校共青团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权益服务下设立权益保障二级指标。此外,当学生的合法权利遭到破坏时,学生要产生维权的意识并能够找到有关部门进行维权,因此在权益服务下设立权益维护二级指标。权益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其一,对于权益保障方面考察各类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除关注学生饮食安全、人身安全外,还需考察是否关注其受教育权等。其二,对于权益维护方面考察设立維权部门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学生能否有效维权,学校是否对学生开展维权意识的培养及相关培训活动等。
5.网上共青团建设
《改革方案》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着力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新媒体阵地集群 [15]。由于网上共青团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严格监管网络平台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做到平台内容积极健康。因此,在网上共青团建设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两个二级指标。关于网上共青团建设方面,考核内容具体包括;是否利用学生会等平台进行学生队伍的建设情况;是否利用校团委平台、省团委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建设并推广应用各类网络平台情况,如“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家”云平台系统、“智能团建”系统、微信、微博等平台;平台内容是否包括校园文化、内容是否新颖、思想是否积极向上;平台是否有反动声音、抵制舆情;平台是否设立网络文明促进会等。
五、 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本文在改革创新形势下运用内容分析法识别出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因素,构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标准,该体系具有完备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可选择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评,可根据不同评价需求与目的灵活运用有效方法进行工作评价。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素质拓展、权益维护和网上共青团建设五个方面整合高校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整体现状,保障高校共青团的全局性和研究的系统性。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具有时代性的典型特征,在未来仍需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麦小宇.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管理刍议[J]. 高等建筑教育,2017(3):124-126.
[2][12][14]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7-03-20).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
[3] 沈威. 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1):108-114.
[4] 黄亮. 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分析及相关建议[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3-56.
[5] 周兰兰,李毅昂,黄中阳. 高校共青团评价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广场, 2011(2):118-121.
[6] 周琦,黄吉庆.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123-125.
[7] 张健. 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8):57-58.
[8] 郑畅,莫丽丽. 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中的运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3-395.
[9] 朱炼,夏芳莉. 基于灰色综合评估法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1):85-89.
[10] 董志霞,郑晓齐. 技术培训机构学员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一项基于NVivo的质性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80-85.
[11] 董刚, 杨理连, 张强.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113-117.
[13] 朱笛, 付坤, 黄造玉. “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下的高校社团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9):25.
[15] 许烽.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 2017(7):167-169.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