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2019-11-16 11:20邢中先张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

邢中先 张平

摘 要:将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双赢之策”。当前,这一契合过程正遭遇着现实困境,这些困境的消解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教育;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环境等路径。

关键词:图像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消解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2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107-0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图像符号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播方式,把人们推进一个“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全新图像时代。将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又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问题。新时代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对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这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課具有契合性   “图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知方式,并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形态”[1],将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即顺应了新时代新媒介技术发展的需要,又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转向。因此,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高度契合。

1.图像时代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相契合

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信息交流由文字叙事向图像符号转化,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空间,极大地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满足了大学生的感性需要,使自主学习成为图像时代大学生学习社交的必备技能。把“图像化”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图像化,推动了师生双方在对等的地位上就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争鸣,促进教师教学相长和大学生自身理论的成熟,构建了“教学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和服务学生一切的教学方针;如果思政课教学脱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大学生现实需要和缺乏大学生广泛参与,思政课就会陷入自说自话、自导自演的尴尬境地,就会出现教学“两张皮”,未能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图像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图像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生机和活力。

2.图像时代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契合

图像时代的到来把大学生置身于浩瀚如烟的图像世界场域中,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透过图像符号探寻图像背后所隐藏的思想价值的求知欲和探寻欲。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得栖身于图像场域的大学生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雾里看花的图像世界中抓住依附在图像符号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得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具有了有趣性和灵动性,更易于让大学生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提升理论修养,个性化得到彰显和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极强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的取得必须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图像时代中大学生个性化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相通性,使得思政课更具个性化、差异化和灵活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了重要主渠道作用。

3.图像时代图像化表达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相契合

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接受饱和性视觉性轰炸。这种直观、形象和生动的信息传输方式,具有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功能,因此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成为大学生新的交流方式的“新宠儿”。图像时代图像化表达方式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的转向,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由“话语”转向“观看”,由“文字”转向“图像”,依托图像的“象征、隐喻和叙事”[3]功能,让师生共同“走进”图像场域,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不断结合新媒体技术发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极大的推动了思政课走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使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图像时代图像化表达方式使得思政课教学跟上了图像时代发展的步伐,赋予了思政课教学以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扩大思政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4.图像时代的“隐性渗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灌输”提供了有效补充,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

新时代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法,这种“显性灌输”具有自身的优势,思政课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培养了一代有一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是这种教学传统的方法遇到“00后”大学生却失去了应有的“魔幻”功能。在校大学生都是“00后”新生代,课堂教学法的“显性灌输”很难激发他们“兴奋点”和“关注点”,过度的“显性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图像时代的到来,彻底扭转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借助“图像化”的“隐性渗透”教学方式,容易激发“00后”大学生对“图像化”新鲜事物求异求知的需要,运用图像符号传递价值观的“隐性渗透”让“00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的价值。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4]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

二、困境之显: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  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符号成为人们认知和交往的主要媒介,以读图解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递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正大行其道。图像时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重点分析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土不服的现实问题,为促进其进一步契合提供学理和实践依据。

1.图像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与思政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教育相矛盾

随着现代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分割的七零八落,越来越难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层次思考,图像时代的“碎片化”阅读迎合了“00后”大学生的学习偏好,逐渐成为他们主流的学习方式,这种“碎片化”极易造成“00后”大学生学习浅尝辄止,使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人为的割裂,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的完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四门理论课组成,这四门理论课各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各自教授的侧重点,但是他们共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政课引导大学生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学透学通学懂,做到真懂真信真用。但是,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碎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被肆意的人为割裂和裁剪,极易遮蔽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一叶障目”和不求甚解。因此,图像时代的“碎片化”与思政课教学中马克思主義系统性教育存在一定矛盾。

2.图像时代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单一性教育手段相矛盾

图像化的运用弥补了文字语言的隐晦和空白区域,为大学生营造出“我在现场”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氛围,优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单一主流教育手段,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00后”大学生的兴趣,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讲,“00后”大学生在课堂上却昏昏欲睡,使得教与学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既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主动性,又要尊重大学生接受方式,激发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赋予思政课青春活力,增强其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图像时代教育方法的优化与现实中单一性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矛盾。

3.图像时代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滞后性相矛盾

在校的“00后”大学生是成长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他们对图像符号有着天然的好感,自从他们学会阅读开始,就被各种图像所包围着,“图像化”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使得理论化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拉近了大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但是,我们知道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具有也一定的时间周期,这就使得思政课教材会极大的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再加上思政课教材的编写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未能很好地处理“图”与“文”的关系,导致图文比例不合理和图片的滞后化,这些都是思政课教材在“00”后大学生那里遇冷的主要原因。总之,图像时代蕴含丰富着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滞后性存在一定矛盾。

4.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视觉高素养匮乏与现实需要相矛盾

图像时代的到来,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在消费图像带来的视觉和精神快感,这种消费和解读往往止步于图像便面的“有趣”而忽略了图像背后的“意义”。[5]这就需要增强思政课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练就慧眼识图的本领。当前,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在面对图像时代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未能实现从图像信息的“汇总者”向“把关人”角色的转变,未能为大学生过滤掉图像符号中蕴藏的不良价值观和腐朽思想,这都暴露出教师自身的图像素养不高的缺陷。然而栖身于图像场域的“00后”大学生,由于自身理论知识欠缺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极易困囿在纷繁复杂的图像场域中而不自拔,这些都是大学生视觉素养不高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图像需要通过看得见的形表达图像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即事实呈现、情感呈现、和意义呈现之间的统一。”[6]这就要求思政课教育主体要修炼好内功,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练就一双“雾里看图的慧眼”,增强在这个浩瀚如烟的图像世界里完整地接受并正确的解读图像所蕴含的价值的本领。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与图像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5.图像时代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与封闭性教育环境相矛盾

图像是世界上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共同语言,运用图像符号打破了现实中的地域和文化隔阂,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无障碍性”传播。图像时代的到来,把“00后”大学生置身于一个盛满图像符号信息纷繁的大观园,真正实现了“我”与“你”、“我”与世界的对话,凸显了自我特色与自我风采。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停留在狭隘的课堂教学层面和封闭的课堂情景之中,教师自编自导自演,拥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大学生却处于“接受者”、“观看者”的被动地位,使得师生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取得。图像时代打破了封闭狭隘的教育环境,改变了思政课教师“一本教案走天下”、“一份PPT传天下”落后的观念,把思政课置身于一个开放化、多元化的教育空间,极大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生动的教育平台。图像时代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与封闭性教育环境窜在一定的矛盾。

三、消解之策: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视觉图像的集约而丰盛的时期[7],我们要紧紧抓住图像时代这个“牛鼻子”,在图像时代的大环境下谋划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做好教育路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双赢之策”。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教育

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符号和视频等超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图像化教学形式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的冲击,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求知的眼光,但是俗话说过犹不及,在现实思政课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思政课教学图像化泛滥化的现实问题,使得整个教学成为快速流动的图像的演示和视频展示的过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信息超量”的误区,这些“信息超量”造成学生只注重视觉图像的刺激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教育本质,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然,割裂了其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图像时代,我们要坚持运用“图像化”的适度性原则,遵循宜“图”则“图”,宜“文本”则“文本”的教学模式,建构文本话语载体和图像载体的联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图像化,保证思政课“有意思”,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做到既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性、乏味性,又调动了大学生求学求知的兴趣的统一,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图像时代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图像化”的适度性运用原则,做到不滥用不泛用,合理设计“图”与“文”,实现“图文互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图像时代熠熠生辉。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化”日益成为人们阅读、学习和社交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顺应图像时代发展要求,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首先,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地位不能变。图像时代催生的图像化教学只不过是课堂教学法的补充,它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新媒体的运用具有契合时代发展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取代老师的地位,缺乏教师的深度引导,教育效果显然是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的。”[8]因此,必须要深化“图像化”与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焕发图像时代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其次,发挥好实践教学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为的大学生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9]进行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内化为前提,把理论知识武装到大学生头脑中,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再次,提升教学载体亲和力。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两微一端”的新型交流方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拉进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思政课教师要用好“两微一端”平台,深化思政课教学与“两微一端”平台的高度融合,使思政课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日常化、常态化。最后,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主学习法。图像时代赋予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大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我学习”的角色转换,使其在图像时代成长为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图像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运用“图像化”创新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时代要求。首先,借助“图像化”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一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借助“图像化”可以使思想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可视化,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习近平思想内容上先行一步;二是借助“图像化”把现实热点引入课堂之中。现实热点是当下最引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强对热点话题的分析,既能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大学生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做到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统一,做知性合一的奋斗者。其次,借助“图像化”活化马列经典著作的理论。选取马列经典著作,实现由文字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化,能使其理论活化,扭转大学生对马列经典著作“大本本”、枯燥无味的旧观念,使马克思主义焕发新时代的生机,增强马列经典著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次,借助“图像化”编撰一批批有思想内涵、有趣管用的教辅读物,提升“00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构建课上与课外读物的无缝衔接,提升思政课的温度。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结合结合学生成长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适用新时代最流行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图像,编写一批辅助可读性强的辅助教材,凸显辅助教程的图像化,让学生能够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最后,坚持图文并重的原则,合适搭配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图文和及时更新教材的图像化,充分发挥图像和文字各自的优势为教学服务。

4.提升高校思想政理论课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图像化时代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指个体通过观察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他感官经验而形成的一系列视觉能力[10]。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视觉素养能力。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读图能力。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读图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提升熟练的运用读图技术能力,培养敏锐的读取图像符号意识,增强信息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能力,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图像信息的有效传递。另一方面,扮演好“图像化”“守门员”的角色,增强思政课教师图像辨别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图像资料,大学生瞬间会感知茫然失措和无能为力,如果教师担当起“守门员”的职责,那么错误图像就是侵蚀学生思想,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要增强自身图像符号辨别能力,修炼好自身内功,不让腐朽的、错误的图像符号出现在学生视野中。因此,必须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图像驾驭能力,做好“图像化”“守门员”的角色,引导学生看透图像看到蕴含的本质内涵。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视觉素养。要培养大学生的视觉图像解读和价值迁移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培养大学生对图像的批判性建构意识;另外,大学生的图像价值迁移能力也是图像素养的重要方面,只有大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分析其他类型图像信息时,不至于被图像编码所蒙蔽,透过纷繁复杂的图像表面,看懂其遮蔽的本质。

5.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环境

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环境,就是需要依托图像符号的营造功能,把图像符号按照一定的视觉层次和逻辑规律进行有序的排列,实现大学生与图像符号的“共情”对话,理解并认同思政课传递的价值主题。首先,离不开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基础,是硬件设施,也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基础,对于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要树立全局眼光,构建从课堂教学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移情誉景体系;其次,要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核心,是软实力,如果离开校园精神文化,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没有活力冰冷的“躯壳”;再次,注重显性校园文化与隐性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只有构建好“显性”与“隐性”校园文化的搭配,传递好图像元素蕴藏的思政课价值,才能让大学生在春风化雨的图像符号中熏染感受图像的价值意蕴,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环境的优化;最后,运用“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的配合。思政课价值传递既需要“硬件设备”做前提,更需要“软件技术”作为传播手段,处理好“软”与“硬”的配合,才能让大学生在营造校园文化图像的世界里真正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四、结语

图像是当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信息媒介,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它从媒介、符号演变为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11]将图像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实现思政课图像化转向,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文本语言的作用,而是要构建“图文命运共同体”,让理论话语成为图像话语的补充和升华,[12]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语言和图像载体的联动,让大学生在看图读图解图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图像化,提高思政课有用性,把思政课办好办实。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

[2]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01).

[3] 周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建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4):35-40.

[4]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1).

[5] 陈涛.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7(3):69-72.

[6]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的圖像化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53-56.

[7] 孙婷婷.论视觉文化“化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117-121.

[8] 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1-115.

[9] 房广顺,李鸿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2):56-61.

[10] 伍慷.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56-57.

[11] 周琪.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和实现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8(4):28-32.

[12] 郭芸,白琳.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69-72.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
跟踪导练(一)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