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主要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封建礼教与家长制度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在数千年来一直荼毒国民思想,并形成为潜移默化的“真理”。狂人所代表的新思想者,就是要打破数千年来人们思想深处固认的“真理”,并在与封建坚守者的对抗之中,逐渐提出反封建的问题与挑战,启迪后世为之奋进。
文中提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中延续,“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易牙因君主吃遍山珍海味,唯独没有吃过人肉,就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做成美味献给他,并认为是爱君之举。在易牙看来,如果忠君与爱子发生冲突,为表明忠君,即便杀了儿子为君主所食也在所不惜。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小我成大我的确是光明之举。不过,封建礼教下的侍君不仅体现在为国奉献,有时为满足君主特殊癖好,竟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之献身。他们所忠的不是国,而是已经神化的皇权和不可侵犯的皇家威严。故而,这样的忠君爱君逐渐演变成愚昧、麻木、奴化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并随之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清末西方思想和科技的涌入,致使国内有识之士得到解放,并团结起来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提到:“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由于“吃人”的本质已延续四千年,举国皆被毒害,绝不可能因为出现几个反抗者就被颠覆。这项使命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受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教育的青年人。鲁迅之后又说:“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看来,团结大多数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人,并以新思想替代旧思想、以反抗抵制压迫、以新青年改造旧青年,才是铲除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关键。
作者所写的“吃人”,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对国民思想的迫害,逐渐转化为对新思想的压迫,并主要突出三个“吃人”阶段。
一、旧时期的封建礼教对国民个人精神的迫害
旧时期,作者用易牙“烹子献糜”的故事突出了封建礼教对国民个人思想的麻木、愚昧和奴化。这种迫害自夏代到清代中期延续了四千年,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趋于完善和根深蒂固。书中写道:“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见,“吃人”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这历史没有年代”,并非真的指无年代可考,而是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曾发生,所以作者说“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作者又从这些“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别的字来,即满本子都写满了“吃人”。这说明存世四千年的封建礼教从未停止过“吃人”,而且从古吃到今,进一步突出了旧时期的封建礼教对国民个人精神的长期毒害。
二、新时期的封建礼教对先进革命思想的迫害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家政体需要变革、国民思想需要改造,就想以外力瓦解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过,革命者所做的努力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思想上而言,革命者具有先进的、强烈的反抗意识。徐锡麟、秋瑾等便是这一类革命者的代表,他们的“被吃”不单单是封建礼教对国民个人精神的迫害,更是对先进革命思想和反封建意识的残害。
三、新时期的封建家族制度对新时期思想的压制和迫害
清朝被推翻之后,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逐渐形成,但形成的速度缓慢,需长期累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鲁迅曾说,《狂人日记》的创作“旨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可见,其写作的目的除暴露封建礼教的弊害之外,也旨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然而,新时期的思想是很难动摇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的。毕竟,封建家族制度形成了四千余年,而新思想是新兴产物,即便未来能改造国民性,并顺利摧毁封建家族制度,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另外,封建家族制度与新思想之间的磨合异常艰难,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家族制度为核心,下到黎民上至国家皆以此为准则。即便封建制度和国家灭亡,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家族制度渗透到每一个中国家庭之中,这才是解放思想最大的阻力。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批判过这种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的迫害,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在这种强大的思想阻力面前,新时期的思想是很难被大众接受的。因而,像狂人这种具有典型思想启蒙者的人物,势必在其中格格不入,甚至成为别人眼中的“病人”。
作者对这种封建家族制度进行了直白的批判,“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四千年前是夏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开始的,故夏朝是封建家族制度形成的源头。
在这四千年的封建家族制度中,哥哥是封建家族的家长,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我和妹妹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人。鲁迅写道妹妹五岁时被“吃”,这个“五岁”并非作者随意所写,而是有一定深意的。封建社会,封建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不仅有严肃的传统性,还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东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封建家族对女子的教育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教育模式。“我四五岁”时,大哥以爷娘生病,让儿子割肉煮了请他吃来对我进行孝、义的封建说教教育,实际上就是用封建礼教来“吃”我。以“我”被吃的年纪推断,妹妹四五岁时也到了“被吃”的年纪,即接受封建教化。她五岁时,自然已经“被吃”了。当然,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不仅对年幼时的“我”和妹妹毒害极深,就连善良爱子的母亲也受到侵蚀。当母亲生病的时候,大哥说让其子女割下肉给她吃时,她并没有反对,这让作者感到非常“奇極”。所谓母子连心,母亲对子女的疼爱是最无私、最可贵的。然而,这种无私可贵还是被封建礼教吃得分文不剩。所以,母亲同大哥一样,也默认了“食子”的
理所应当。
(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松(1993-),男,山东省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