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燕
[摘 要]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数据,有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分析连云港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数据,思考和提出一些提升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建议,以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分析;测试数据;学业水平;数学学习;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21-03
2016年10月,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试,这次测试结果仍采用量尺分数,即用标准分表示学生的成绩。下面,通过分析连云港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数据,旨在根据分析的结果,思考和提出改进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建议。
一、测试基本情况
1.测试对象
参加测试的是随机抽取的180名三年级学生,约为三年级学生总数的40%,因此测试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该校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
2.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内容领域、能力维度和水平层次:内容领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能力维度包含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运用规则、问题解决等方面;水平层次由高到低,分为A(优秀)、B(合格)和C(不合格)三个层次。
3.命题特点
试题以基础题为主,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技能及在生活中应用的监测目标。
4.问卷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动机、自信心、学习方法、对学校的认同度及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测试结果分析
1.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总体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该校数学学业质量中等及偏上水平的学生较多,低水平的学生较少。从图2可以看出,该校A层次的学生达78%,高于本省和本区的人数比例;没有C层次的学生,说明该校参加测试的学生100%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学业水平在本区处于中上水平。
2.学生数学学业情况的具体分析
(1)知识技能。
主要考查学生了解基本数学事实及使用数学基本技能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辨识、根据法则进行计算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与作图等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平均得分率高出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该校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掌握得较好;题目M3SS181是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题目M3SS182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两题的平均得分率均低于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该校学生对计算方法没有真正掌握,这提醒该校数学教师要加强计算方面的教学与练习,特别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
(2)数学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对象及其联系的理解,具体体现在结合具体的情境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利用数学概念对情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能根据概念的特征判断对象的属性及能正确地将某一对象进行归类等。
从表2可以看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的认识》等知识的平均得分率均高于所在区、市和本省的平均得分率,其中有5道题的平均得分率超过90%,说明该校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有可圈可点之处;题目M3SS211和题目M3SS201的平均得分率均低于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该校教师对“读懂运算中的规则”“选择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的教学仍需多关注。
(3)运用规则。
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选择与应用概念、规则和方法解决问题及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与验证上。
从表3可以看出,有6道题的平均得分率高于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该校学生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中的部分知识和《探索规律》《图形的运动》这些知识掌握得較好,处于所在区、市和本省的中上水平;题目M3SS212(如下)的平均得分率较低。
题目M3SS212:观察下面每组算式。
14×9=126 25×9=225 38×9=342
140-14=126 250-25=225 380-38=342
请再写出一组有这样规律的算式。
该题能正确作答的只有47.5%的学生,反映该校教师在《找规律》教学中可能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减少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导致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就不会找规律、用规律。
(4)解决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读懂情境中的信息、分析并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非常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或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等方面。
从表4可以看出,有3道题的整体水平高于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该校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比较重视;题目M3SS232的平均得分率低于所在区、市及本省的平均得分率,说明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不理解题意,无从下手解决问题;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的学习比较单一呆板,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便难以应付,解决问题时不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3.问卷调查与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睡眠时间比本市和本省的学生都略少些,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睡眠时间不存在直接关系;认为作业量适宜,有77.4%的学生没参加校外补课,说明该校作业量的多少、是否参加校外辅导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直接关系;该校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指数低于本市和本省标准,说明该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没做到位,教学方式和方法仍需改变。
三、提升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该校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
1.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思维发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应加强直观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还要加强练习。教师可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计算练习,口算、笔算均可,练习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日积月累,不断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重视分类整理,增强统计意识
《分类整理》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基础,旨在使学生能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然而,面对多且复杂的数据,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即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二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给学生提供趣味性素材,即教师要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有趣的、可动手操作的素材,有利于学生探索,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注重规律探索,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探究素材,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如探索数的变化规律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再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图形的变化规律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排列的顺序及个数,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进而知道下一个图形是什么;探索算式的变化规律时,教师可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参与运算的数、运算符号及结果各是怎样变化的,从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关注解决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是学生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哪些知识理解不对等,再引导学生分析、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更透彻、思路更清晰。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5.实行循环教学,明晰知识体系
据了解,该校数学教师构成如下:共37名数学教师,其中18名教师任教两个班级,5名教师由其他学科转教数学学科,中学转岗教师4名,有6名教师非正规师范院校毕业,5名代课教师。可见,该校数学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不能胜任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因此,建议该校尽可能地让教师进行循环教学,这样不仅能促进数学教师明晰数学知识体系,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还能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
6.重视学业质量分析,调整教学策略
学业质量分析如同一面镜子,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是研究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料,显示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程度,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些信息的反馈对师生有针对性地改进教与学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还要督促教师认真反思,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和自己教的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影响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应从多角度认真剖析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建议并认真去实施,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顧正理.区域小学数学质量分析与建议——以连云港市某区三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6(12).
[2] 陈娟,顾长明.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提升实施建议——以连云港市新浦区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数据分析为依据[J].小学数学教育,2017(3).
[3] 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7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综合指标分析报告(连云港市××小学三年级数学),2017.
[4] 顾长明.发现与改进,从学业质量测试数据分析开始——以连云港市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测试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5(6).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