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美学教育,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9-11-16 05:43田慧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美学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渗透

田慧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美学教育的原理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感受艺术形象、猜测情节发展、体会情感波动、拓展生活资源等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课文中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学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04-02

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就要尝试将美学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情感,了解美的形式,尝试抒发美、表现美。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强化审美功能,重视文、道、美的和谐统一,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美,进而让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

一、感受艺术形象,陶冶情操

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是作家在总结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后,对生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艺术形象往往凝聚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价值。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鼓励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果学生能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就能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展现了一个高尚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的身上具有乐观开朗的精神品质。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围绕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出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的。我首先鼓励学生说说作品是如何写扫路人的出现的。学生发现:“作者没有直接写扫路人,而是先写了他扫路的声音。”“他扫路的声音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声音很有节奏。”“这体现了什么呢?”“他扫路的时候不慌不忙。”“那么,这个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他是一个精瘦的老人。”“从‘精瘦这个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老人瘦,但是并不是瘦弱,而是很有精神的那种。”“从老人和‘我的对话中,你又能得到怎样的启发呢?”学生提出:“老人十分悠闲,明明是在工作,但是却比游客还要轻松,这或许就是作者赞赏他的地方吧。”最后我又鼓励学生思考,从这个人物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学生认为:“这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物,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

美学教育的渗透往往会和德育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所以,我在指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会引领学生体会人物高尚的情怀、德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知、情、意几个方面获得共同发展。

二、推测故事情节,潜移默化

运用有趣的故事展开教学往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那些故事性较强,又暗含深意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推测活动。我先给学生展示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尝试推测故事的发展。当学生发现故事的实际发展和自己所猜测的不同时,就会去思考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物的思想美、故事的情节美,进而达到美学渗透的教育效果。

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的情节十分曲折,还有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我在教学时先给学生看了文章的开头,然后让学生推测故事会如何发展。我提出问题:“乔依失业了,心情十分不好,此时他看到了一个老妇人,你觉得他会如何对待她呢?”学生提出:“他连自己都顾不过来,还会管老妇人吗?”对比原文后,学生发现自己的推测出现了错误,于是,我鼓励他们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认为:“我对乔依的判断不够准确,他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虽然自己十分不幸,但是还是要帮助人。”在读到老妇人来到小餐馆后,我又鼓励学生展开推测,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学生都没有想到老妇人会在女店主没有提出什么要求的情况下留下钱。我又鼓励学生思考:“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认识到:“她想要将自己得到的温暖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在分析推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安排情节发展的艺术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其内心的变化和发展。

在推测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用精彩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又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体现人物的情感。这样的分析不仅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所了解,还促使学生自主展开文学鉴赏,并找到了鉴赏的切入点,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三、回旋丰富情感,激荡共鸣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文学作品中也往往会展现社会美,体现美的形象,表现美的事情。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尝试与其形成共鸣,去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这样能使学生形成仰慕之情,他们会主动展开模仿,从人物身上汲取人性的力量,从而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

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并说说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在得知妈妈生病后,内心一定是十分痛苦而紧张的,但是后来妈妈的病情好转之后,他的内心又充满了喜悦之情。但是,不管人物的内心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对妈妈怀有深深的爱意。我又鼓励学生展开思考:“爸爸和妈妈之间为何感情如此好呢?文章写的似乎是生活中的普通事情,为何不写得更加轰轰烈烈呢?”学生有所感悟:“作者想要体现的是如同茉莉一样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情感,所以写这样的事情正好。”学生在这样的分析中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波动,同时还认识到了要如何选择事例才能写出更能展现人物情感的文章。

在展开鉴赏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并且能与其产生共鸣,他们就能主动思考人生、探究社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生活资源,发现表达

美文的类型有很多种,除了课堂中学生读到的课文以外,还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在课外去发现并自主感悟的。我鼓励学生尝试拓展生活资源,在自主阅读中寻找各种美文,展开赏析,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展开自主表达和创造,尝试模仿美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从单纯地赏析美过渡到创造美,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年级下册第1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展现了植树造林的活动,体现了绿化环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题。在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分析这首诗歌的字词,如文章的标题“染绿”写得很有特点,为何要用“染”这个词语,能否替换成其他的词语呢?学生尝试将其替换成“照、映”等词语,发现都没有“染”好。如有学生提出:“‘照、映都只是临时性的,如果光没有了,映照出的景象也就没有了。而作者用‘染体现出了持久性,表现出了植树造林使得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有学生提出:“‘染能体现出大量、速度快的特点,能展现出绿色植物的蔓延性特征。”我鼓励学生展开实践创作活动,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看到过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迁,是否参与过什么植树类的活动,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用各种不同的文体写下来。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用文字展现出自己对于美的渴望和期盼,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美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作品之美,体会人性之美,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尝试表现美。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責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美学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渗透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谈物理课程中的美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